聲明:玉名只有兩個公眾號,一是“漲價信息監測”用于應用創立的“價格顯露會暴漲實戰系統”;二是“解套課堂”,提供解套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沒有任何Q群或微信群,倡導獨立思考,永遠別想不勞而獲,投資只能靠自己, 好運由此開啟 節前只剩4個交易日了,如何選擇?持股、還是持幣?如果選擇持股,應該選擇哪些品種,哪些可以博弈,哪些不可以?這些都需要我們做好梳理、計劃,然后就可以安心過節了。 兩個因素揭秘春節紅包效應而春節、國慶節是我國兩個重要的節日,也是兩個最長的假期,那么對于股市來說就是節日效應體現最為明顯的時間段。而春節與國慶節又有所不同,春節主要是以農歷計時的,所以其在我們常說的公歷時間并不固定,有時候出現在1月中下旬,有時候在2月中上旬,時間的不同也會導致其時間效應顯現存在差異。如“日歷買股法”書中的圖所示,這里筆者詳細總結了自從1997年之后的春節前一周和春節一周,以及全年總漲幅的數據,這里我們能夠發現春節前后走勢對于全年漲幅數據的相關度較差,沒有1月月線與年線那么高的關聯度,這說明假期效應的影響還是在于局部。 通過對比,我們還是能發現春節前一周市場往往會收陽,而且無論市場處于牛市或者熊市,這一現象都存在:比如說2002~2005年和2008年是典型的熊市周期,2010-2013年是典型的震蕩市周期,2016年盡管有1月創紀錄的大跌,市場籠罩在恐慌氛圍中,但這些年份的春節前一周行情中依然收陽,而且漲幅比往年還要大(玉名認為這其實也說明節前反彈較多,紅包行情就會變小,反之亦然)。而時間推后,春節后一周的漲跌特性有所減弱了(23年有15次春節后上漲),那么究竟是什么要素使得春節前一周往往是紅盤收官(23年有21年春節前一周上漲)呢? 玉名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有兩個固定因素:第一,節前行情往往是消息面相對平靜的時間,沒有大的利空和利好,市場因長假效應帶來的做空動能減退,通過成交量也能夠發現,每逢長假前市場量能總處于地量狀態,而且持幣過節的資金往往會盡快在周前期撤離,以便資金能夠提取,所以持股資金主導節前一周行情,往往縮量也會有明顯的反彈,中國人討好彩頭的心理強烈。而且整個市場也處于相對寬松的大環境,雖然這個要素并不直接主導春節一周上漲,但為整個市場走強提供了有利條件。(當然我們也需要根據“解套第一課”書中圖,做好相關操作計劃) 第二,春季躁動因素,2月份已經進入到春季行情中最好的月份,2月份也是年度紅盤概率最大的,同時,還是一個經濟無法證偽的真空期(因為春節因素,數據沒有可比性),所以“春節躁動”的由來,就是說這個周期中,資金風險偏好大幅提升,做行情欲望較高。那么,春節周期與2月疊加,自然就會有好的情況。 倉位與熱點抉擇之,節前需要清理的熱點既然春節前大多是上漲的,所以一般來說會選擇持股過節,倉位甚至提高在7-8成以上,留少部分現金作為機動。那么,這里面有持股選擇就有很大講究了,有一些品種是不適合持股過節的。如一些短線激進品種,概念股、題材股、近端次新股等,往往會有很大的變化,需要跟隨游資節奏的,那么一旦中斷,變數很大,導致風險不可控。相反,越是和業績因素,如年報有關系的,穩健資金博弈的,反而安全性和連續性越好。 此外,就是有一些時間因素題材股,比如說《兩個令人又愛又恨紅包板塊:種業股與影視股揭秘》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61258114990088中分析過的種業、影視等就是典型,它們有自己活躍周期,活躍周期結束了,相關博弈也就是結束了,這就是行業的特點,我們是在順應市場的規律和行業特征。接下來,對于持股過節品種的總結與梳理,哪些是可以安心過節的,哪些是有一些高風險高收益類型的博弈,還有一些穩健的品種等。 以上各行業漲價信息,僅供參考,只分析到行業,從行業到個股,個股到操作,還有很多功課研究要做。因此,并不構成投資建議,鄭重提示: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