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以道作人主者,①不以兵強天下。②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
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③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④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果而勿驕,⑤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⑥物壯則老,是
謂不道,不道早已。⑦
【注釋】
①作,坊間通行各本皆作“佐”,此從景龍本。俞樾曰:“按唐
景龍碑作'以道作人主者’,乃古本也。河上公注曰:'謂人主能以 道自輔佐也。’則河上公亦是'作’字。若曰:'以道佐人主’,則是
人臣以道輔佐其主,何言人主以道自輔佐乎?因作、佐二字相似, 又涉注文輔佐字而誤耳。王弼所據本已為'佐’字,故曰:'以道佐
人主,尚不可以兵強于天下,況人主躬于道者乎?’后人以王本改 河上本,而河上注義晦矣。”
叟案:俞說是。老子之學,君學也,帝王學也。《道德經》五千
文,幾全是為圣人為圣王之文,鮮有言及于臣學者。蔣錫昌疑俞 說謂他人從未言及,俞所見本,或為偶然之筆誤。唯嚴可均校此
章即曰:“'以道作’,各本作'以道佐’。”足證嚴亦見景龍本如是 也。朱謙之亦謂:“('檢’木字旁換成'言’字旁)原拓本及《續語
堂碑錄》所載碑文,與嚴可均校語,又古本《道德經》校刊本,均作'
以道作人主者’,石刻尚在,俞氏之說,萬無可疑。”茲據景龍本改正。
②景福本、敦煌本、王弼本“強”下有“于”字。東條一堂曰:
“按《臣軌守道篇》,引'強’字下有'于’字,與王注合。”此從景龍 本。
③景龍本無“焉”字。各本“焉”下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二
語。勞健曰:“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景龍、敦煌與《道藏》龍興碑本 無此二句,它本皆有之。《漢書·嚴助傳》淮南王安上書云:'臣聞
軍旅之后,必有兇年。’又云:'此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者 也。’按其詞意,軍旅兇年,當屬別古語,非同出老子。”嚴可均亦認
系注語羼入正文,并云:“王氏引邢州本亦無。”今從古本。
④“善”字上,景龍、御注、敦煌本有“故”字,此從河上、王弼、
《大典》本。下句各本作“不敢以取強”,此從敦煌、景龍本。俞樾 曰:“'敢’字衍文。河上注曰:'不以果敢取強大之名也。’注中'不
以’二字即本經文。其'果敢’字乃釋上文'果’字之義,非此文中 又有'果’也。今作'不敢以取強’,即涉河上注而衍。王注曰:’不
以兵力取強于天下也。’亦'不以’二字連文,可證經文'敢’字之 衍。”今從之。叟案:果,歷代解者或作“果決”解,或作“勝”解,或
作“果敢”解,或作“勇”解,王弼則作“濟”解。一作“誠”解,《淮南 ·道應訓》:“令不果往。”注:“誠也。”故以作“勝”解較佳。《爾雅
·釋詁》:“果,勝也。”然作“成果”、“效果”或“結果”解,似尤妥。
果,《說文》:“木實也。”《易·下系》:“乾為天,為木果。”注:“果實 著木,有似星之著天也。”善者,果而已,言善者只求得其果實,達
其目的而已。
⑤御注:“驕”作“憍”。景龍本“果而勿驕”句,在“果而勿矜”
上。今從通行本。
⑥已,景龍本作“以”。下句各本無“謂”字。
⑦景龍本作“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此從河上、王 弼本。
又:方覺慧認為自“善者果而已”以下,應改為:“善者果而已,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勿強,果而不得已,不敢以取 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亦不無見地,唯“敢”字應系
衍文,參注④。
總闡非兵非戰原理第一
兵者,兇事;凡舉兵相對,敗固傷,勝亦傷,兩俱傷焉。故以道作
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大兵無兵,大戰無戰,大取無形,大勝無跡。 故孫子重伐謀伐交,而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以道蒞天下者,天下自歸之,何用兵為?此正孟子
所謂“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者是。
若不恃道而恃兵,則“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
野”,未有戰而不兩傷者也。且天道好還,得其利而還生其害,得其 福而還生其禍。即戰而勝,民困財竭,禍將及其子孫黎民!“忘戰必
危,好戰必亡。”其斯之謂歟?故老子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舉 此用為好以兵強天下者戒!有國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善為道于天下者,務其果而已矣。善務其果者,先立于不敗之
地,而為其必勝之形,因其必勝之勢,制其必勝之機,因以為必勝之 功。觀時而動,時勝則行,時不勝則止,且其為勝,務于自然勝,故不
待戰而勝,不待爭而得;以其能戰于未戰之前,勝于未勝之先;復以 道勝而不以兵勝也。恃強逞兵,則非至血流漂杵不已。
大兵無創,大戰無傷。故善為兵者,貴無兵而自勝;善為爭者,
貴無爭而自得;善為事者,貴無事而自成;善威天下者,貴無威而天 下自服;善亡人國者,貴亡國而不失人心!因其以道化天下,而不以
兵制天下;以德服天下,而不以力服天下也;以心和天下,而不以戰 勝天下也。君人者,操國家存亡之權,握萬民生死之機,豈可妄逞己
意,而以兵戰威天下哉?
且夫強弱,不可恃也;勝敗,不可必也。強弱,有有形之強弱,有
無形之強弱;勝敗,有有形之勝敗,有無形之勝敗;國力有有形之國 力,有無形之國力;兵備有有形之兵備,有無形之兵備;豈盡可以計
數算之哉?強者常因戰而轉弱,弱者常因戰而轉強;故強固可以勝 弱。而弱亦可以勝強。勝者固為已勝,敗者亦常能轉敗為勝;勝者或
勝于此而敗于彼,勝于始而敗于終,勝于當時而敗于后世。天下無 常強,無常勝,亦無百年不變之形,更無百年不變之勢也。故曰:治
亂在乎人,存亡系乎天!其數有人算者在,有天算者在,有人天可算 而亦有人天不可算者在!余故曰:兵不可輕舉,戰不可輕啟。是故
兵圣孫子有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 者也。”以不待戰而已勝也。
是故善為道者,以道致其果、全其果而已,不敢以兵強天下。事
成果達,則宜勿矜其能,勿伐其功,勿驕其心,以其為迫不得已而動 也。迫不得已而動者,視勝猶不勝,目的一達即止,不可再以強臨天
下,故曰:“果而勿強。”以物壯則老,木強則折,乃自然之道,故欲以 兵強天下者,終必自取敗亡。道尚柔弱,以剛而取,不若以柔而取,
以強而取,不若以弱而取。以兵取強者,是行不以道也;違道之常, 天地亦不能久,而況人乎?故曰:“不道早已。”
參證章旨第二
本章承上章示作人主者,在修道以化天下,修德以一天下,而
“不以兵強天下”。道為無形之甲兵,不戰而自勝;兵為有形之武力, 戰而不常勝。強弱有分,得失不一;福禍無門,勝敗無常。能轉弱為
強,轉失為得;因禍為福,因敗為勝者,其唯道乎?老子之不主“以兵 強天下”,與儒家之主王道而反霸道,主和平而反侵略之中心思想,
不謀而合也。
以道作人主者,民無涂炭之患,而天下有雍熙之樂;民無兵戰之
苦,而天下有太和之象。不得已而用之,亦以務其果為善,而不以強 臨天下。勿矜、勿伐、勿驕、勿強,全是言養心之大用。亦即是言心
理修養、精神修養,與氣象修養。勿矜,則以謙下為用矣;勿伐,則以 卑退為用矣;勿驕,則以遜讓為用矣;勿強,則以柔弱為用矣。此為
內修功夫之四大綱領,而不可或忽者。至若自處于不得已,則為順 天承命矣!順天承命之師,在老子為行道之師,在孟子為仁義之師,
故自可無敵于天下,不待交鋒而勝負決矣。其所言,無一莫非“心中 之兵”。勝百萬兵易,勝心中兵難;勝天下之強敵易,勝心中之強敵
難;即此道也。勢極必反,過強必衰,與物壯則老,同一理也。故曰: “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