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 桃花塢木版年畫 發行日期:2004年1月14日 桃花塢位于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內北城下。蘇州為富庶的江南名郡,商業繁榮,風景秀麗,人文薈萃。富裕的蘇州人講究生活情趣,家中懸畫,隨月令不同而更換,豐富多彩的年節、民俗、風物,都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里的年畫歷史悠久,一枝獨秀,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并稱“南桃北楊”而飲譽中外。 桃花塢木版年畫畫面和諧精細,鄉土氣息濃郁,圖文并解,具有連環畫故事風格。題材豐富,多用民間故事、吉祥喜慶、神像、戲文、時事為題材,以象征、寓意、夸張手法,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構圖均勻豐滿,主題鮮明突出。線條簡練明快,色彩鮮艷奪目,形象生動質樸,裝飾意味濃郁,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 2005-4 楊家埠木版年畫 發行日期:2005年2月1日 楊家埠在山東濰坊市寒亭區。這里的民間木刻年畫,為我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之一。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于明末,繁榮于清。清乾隆年間呈現家家雕版、戶戶丹青的盛況,有永盛、公茂、吉盛等10家專營堂號;咸豐、道光年間達到鼎盛,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臘月二十四至春節之際,通宵達旦買賣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為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以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余、安樂升平等喜慶吉祥為主題,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表達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它取材于民間,而又不拘泥于現實生活,采用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義等表現手法。采用我國傳統的勾線技法,使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夸張、粗壯、樸實;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主題突出,富有裝飾性,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楊家埠木版年畫形式多樣,有門神類、神像類、美人條類、童子類、橫披類、山水花鳥類、祥禽瑞獸類等,凡屬中國的屋宇、庭院、門戶、畜舍,都有相應的年畫可以裝扮。有貼于街門上的武門神、將軍型;貼于堂屋門上的文門神、朝官式;貼于場院屋門、倉庫門上的欄門判;美人條類,多貼于內房門,左右成對,多以美女、母子、祥瑞吉利內容為主;童子類,多左右成對,貼于內房門和炕頭處;這些年畫都具有明顯的裝飾趣味和極高的實用價值。 楊家埠年畫的制作,采用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藝人先將彩色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后,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然后采用名貴宣紙、古墨與國畫顏料逐色套印,最后還要用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年畫為民間繪畫與國畫技法相結合,木版水印本色與人工彩繪相結合的藝術品,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淳厚的生活氣息。 2006-2 武強木版年畫 發行日期:2006年1月22日 武強木版年畫,因產地在河北省武強縣而得名。始于宋末元初,明代得到發展,盛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武強縣歷史上曾是中國最大的年畫集散中心之一,與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并成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五大生產基地。 武強木版年畫色彩明快,線條粗獷,構圖飽滿,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和民間色彩,深受廣大民眾喜愛。題村廣泛,造型極具表現力。刻畫的人物多以正臉出現,著重表現頭部和眼睛,寥寥幾筆,神情畢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品種繁多,有門畫、燈畫、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窗畫、條幅、扇面等。有單幅、對幅和多幅連環畫等多種形式,涉及風土人情、天文地理、時事政治等廣泛題材。內容大致可以分為驅兇辟邪、祈福迎祥、戲曲傳說、喜慶裝飾、生活風俗五大門類,根據勞動人民祈求人壽年豐、大吉大利的心理,通過四季花木、時鮮果品、動物形象等組合的畫面來表現吉祥的喜慶氣氛,采取象征、比擬、夸張、雙關等表現手法。代表作品有“踏雪尋梅”、“三娘教子”、“趙州石橋”、“六子爭頭”、“獅子滾繡球”、“天官賜福”等,從中可以體味淳樸的民風以及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自強精神。其中取材于戲劇故事、歷史傳說及《三俠五義》等小說的畫作,體現了燕趙地區人們的審美愛好。所謂“過節新”、“滿堂彩”,營造出吉慶紅火的節日氣氛,反映了民俗、民情和民眾的愿望。 武強年畫繼承了中國著名的雕刻印刷技術,采用木版水色套印,完全以手工制作,手工刻板,手工拓印,構圖緊湊飽滿,線條粗放、穩健、清晰,尤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有的兼施陰刻,單色套印以及黑白效果的運用,表現出刀味木趣、筆情墨意,形成獨特的古樸而稚拙的風格。用色雖少但變化多端,色彩強烈濃艷而不凝滯,對比鮮明而又和諧統一。 武強木版年畫被譽為“民俗生活的藝術畫廊”、“中國農耕社會的百科全書”,在世界上享有“東方圣經圖解”的美譽。2006年,武強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木板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4 綿竹木版年畫 發行日期:2007年2月10日 綿竹木版年畫因其產地在四川綿竹市而得名。它源于明而盛于清,到清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鼎盛。綿竹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韻味和地方特色,技法細膩,造型質樸、粗獷,色彩鮮明,內容以避邪迎祥,風土人情,戲曲故事,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等為主。制作工藝多先以木刻版印黑線,再敷以彩繪,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對比強烈明快,設色單純艷麗,紅火熱烈。線條洗練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列的節奏感。夸張、變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形成了詼諧活潑的藝術效果。 綿竹年畫主要有木版套色、繪印結合、完全繪制3種形式,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彩繪和工筆重彩畫的某些手法,色彩鮮艷,對比強烈而又和諧。 2008-2 朱仙鎮木版年畫 發行日期:2008年1月15日 朱仙鎮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南15公里處。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歷來為國內外美術界重視和敬慕,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各地年畫均受朱仙鎮年畫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到了清末,朱仙鎮因黃河決溢,屢遭水患,又因河道阻塞,航道不通,商業不興,木版年畫也逐漸蕭條。民國時期,黃河決口,朱仙鎮被淹,木版年畫從此由繁榮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了繼承和發揚。1986年成立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年畫作坊達到近百家,從業人員300多人。從此,朱仙鎮木版年畫煥發了青春,成為一項重要產業。我國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魯迅先生不只一次地贊揚朱仙鎮年畫的特色,更稱贊其木刻刀法雄厚、樸實,稱之為富有民族色彩的制作。 朱仙鎮木版年畫制作采用木版與鏤版相結合,水印套色,很少手工描繪。用紙講究,首選當地草紙、粉連紙、毛邊紙和油光紙。色彩艷麗,使用顏色的配方,是以民族傳統的技法,用中花材作原料,使用傳統工藝,精煉配制而成,印制出年畫,色彩鮮艷,日久不脫色,呈現出對比強烈、色彩渾厚的風格。形象夸張,多為人物畫,表達的是英雄人物高大形象,以夸張的手法,人物頭大身子小,既有喜劇效果又覺得勻稱舒適,表現出一身正義,純正無私的精神,看后給人以正義感。線條粗獷,線條雕刻的有陰、有陽、較粗、豪放,粗細對比性強,采用古代人物畫的技法,尤其在衣紋等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線條粗實純厚,富有野味,具有北方民族地方獨有的純樸、厚實、健壯風度。構圖飽滿,以繼承傳統技法而構圖,整個畫面飽滿、緊湊、嚴密、上空下實,留有空白地方較少;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的巧妙,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繁瑣,表現出勻實、對稱的圖案,美感性強。 朱仙鎮木版年畫種類繁多,內容多取材于歷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作品尤以門神居多。年畫的題材和選擇、人物的塑造以及作畫的方式等,鄉土氣息濃郁,民間情趣強烈,都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實為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枝奇葩。2002年,朱仙鎮被授予“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2006年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2 漳州木版年畫 發行日期:2009年1月18日 年畫是一種古老民間藝術。木版年畫在唐代時由中原傳入漳州。宋代,福建的刻書業開始興盛,迅速帶動了民間版畫刻印技術的發展。到了明代,漳州的木版年畫逐漸興盛。清代至民國初,年畫生產達到鼎盛,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顏氏家族系列作坊。抗戰時期,漳州年畫作坊紛紛倒閉。1957年顏家傳人顏家鏡先生印制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參加了在前蘇聯舉行的東歐各國民間藝術展覽,使漳州木版年畫重現光彩。 漳州木版年畫主要流傳于漳州的薌城區和閩南、嶺南一帶。是一種在木質平板上鐫刻畫稿(分色版和墨線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紙上的民間版畫藝術。 漳州木版年畫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在有色紙上套印各種粉色。印時,產生的厚薄肌理,斑駁燦爛,變化多端,印厚的地方,有重量感、凸凹感,大紅大綠,大俗大雅;印薄的地方,底色散透出來,空靈又虛幻抽象,不發悶透氣,十分古趣。薄色與厚色重疊,可稱“軟硬兼施”,色調豐富、神秘、奇幻、意外。在黑色底紙套印彩版時,還大膽用金、銀印線壓色,富麗大氣,金碧輝煌,為其他地區罕見,堪稱絕頂。 繁多的民間民俗活動是漳州木版年畫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漳州年畫中以門畫居多,門畫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種類。粗神指以大紅或朱紅紙為底印制的門畫;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紙印制,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調色套印淡紅色的年畫;文神指畫面人物沒有騎馬或插旗的年畫;武神年畫與文神相反,畫面上人物一般要騎馬或插旗。 漳州木版年畫藝術技法和工藝過程獨具一格,其雕版線條粗細迥異、剛柔相濟,以挺健黑線為主。用色追求簡明對比,印制采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稱為"飾版"。所用顏料分水質和粉質兩種,紙張選用"閩西玉扣",有大紅、淡紅、黑以及本色紙諸種。色紙必須先由"紙房"預染。 漳州木版年畫的雕版分陽版和陰版兩種,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紅)的版為陰版,這種陰版的刻法和用法為全國所獨有。雕版上所有線條和色塊的邊緣都是向外傾斜的,這便于印制時調節水分。印制時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線條版,畫面效果十分明朗。版材多選梨木,也采用相思木、紅柯木、石榴木等,紙張全部采用閩西紙,如龍巖的福書紙,長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紙,清流的錫皮紙等。 漳州木版年畫內容主要也是喜慶迎新和避邪兩大類。平日常見的題材有五谷豐登、蓮生貴子、四季花開、財神以及戲曲人物故事等。避邪鎮宅類的常見內容有秦叔寶和尉遲恭、鎮宅老虎、獅頭等。另外,還根據季節、年節的需要,制作不同題材的作品。比如過年時專用來貼窗門的福祿壽喜、春牛圖、八卦圖等。清明時節專供祭掃的彩色冥紙。五月端午節有龍舟圖。中秋節有貼花燈的吉祥圖案。日常的吉祥喜慶故事圖案更多,常見的有老鼠娶親、昭君和番、陳三五娘等。還有帶有地方特色的娛樂性年畫葫蘆迷。神話、通俗文學、連環畫等也經常成為題材。 漳州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中的一朵奇葩,藝術源遠流長,始于宋,興于明、盛于清,有史料稱“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至今已五百余年。它造型夸張,主題突出,強調圖案性,純樸古雅,色塊雄渾,好用大紅大綠,對比強烈,黑線條上繼承了北方木版年畫的粗獷簡潔,又流露出漳州人的纖巧細膩,長短結合,曲直相摻,圓轉、曲動柔和,透出一種拙樸和秀逸的美感。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4 梁平木版年畫 發行日期:2010年2月6日 梁平木版年畫起始于明代嘉靖年間,發達于清代康熙、雍正時期,鼎盛于清末民初,已有近500年歷史。梁平木版年畫最早起源于梁平屏錦鎮。早年興盛時期,屏錦就有二三十家畫坊,其中徐氏家族的“德和泰”和“信立號”最為著名。梁平木版年畫屬于木刻水印年畫,是重慶市梁平縣為慶賀年節而印制的一種民間藝術品。與四川的綿竹年畫、夾江年畫并稱西南三大年畫。 梁平年畫在作品內容上,主要生產各種類型圖案的花箋、花紙、門畫等,內容大體有三類:一是門神類,主要有《將帥圖》、《立刀頓斧》、《加官晉爵》、《揚鞭》、《五子登科》等;二是神話故事類,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三是戲曲故事類,主要有《四郎探母》、《踏傘》、《鐘馗嫁妹》等。 梁平年畫在技法上,不僅繼承了傳統水印木板年畫的工藝流程和川派雕刻技術,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還運用西洋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巧施陰陽(明暗畫法),遠近分明,層次清楚,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梁平年畫在風格上,構圖飽滿簡潔,人物夸張變型,色彩對比強烈,動靜處理得當,造型古樸粗獷,使人過目難忘。 梁平年畫的特征有:一、人物造型樸實敦厚,手法夸張,縮短身長(約四個頭高),突出表現頭部五官,揚起劍眉于額上,雙眼炯炯有神,再配以動感的美髯,增添神威,威武儀態,震撼人心。二、人物服飾具有典型的明代朝服特點并有所變化。三、畫面色彩鮮艷而沉著古樸,麗而不媚,以大小、冷暖不同色塊的巧妙搭配,使畫面產生富麗感。四、構圖飽滿簡潔,對稱呼應,疏密、虛實、動靜處理十分得當。五、人物造型線條生動流暢,臉部的細致描繪,不分男女,都在臉上腮部“開臉”,涂上橢圓或掃帚型桃紅,妙趣橫生,實為其它年畫所罕見。六、一般門畫造型規律是:張牙舞爪、氣勢洶洶、以鎮家宅。梁平年畫卻是一幅慈祥和氣的面孔,而且動作四平八穩,無大的扭曲,婦儒老幼皆無恐懼之感,增添了面面喜氣的氣氛,象征來年安定和平。 梁平年畫的內容和全國其它地方年畫大同小異,但其藝術處理手法,畫面效果迥然不同。其藝術特點既不同于楊柳青的典雅細膩,又異于綿竹的鮮亮濃艷,也有別于濰坊的剛健明快。而獨自表現出一種粗獷野俗、渾厚凝重的原樸之美,具有山區農民那種純樸敦厚的氣質,在我國民間年畫文化中獨樹一幟,可謂“大俗歸大雅”,成為符合黎民百姓欣賞習俗的一種版畫藝術。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