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fā)全民討論的熱播大戲《都挺好》終于迎來大結(jié)局,讓大家唏噓不已的是“蘇母”的洗白。蘇母趙美蘭是這個家里的核心人物,也是整個悲劇的開始。但是故事卻是從她去世講起,在老伴和兒女的記憶中,蘇母是個強勢霸道,重男輕女的“萬惡之源”。但是在我看來,這部劇講的是錯誤的婚姻如何將一個女人的幸福葬送掉,如何將一個充滿熱情的少女,被變成如“蘇母”般刻薄和斤斤計較。 讓我們來捋一下趙美蘭同志的生平,也讓沒有看過這部劇的寶媽們,迅速了解一下。
看了趙美蘭成為蘇家媽媽后的經(jīng)歷,有沒有覺得這簡直是一個女人能活到的最慘的樣子。老伴一輩子跟她對著干,大兒子不了解他,二兒子哄騙她,而唯一的女兒如此恨她。我為這個家付出這么多,為什么沒有人心疼我、理解我?如果蘇母還有機會和他們這群人對質(zhì),我覺得這可能是她最想說的話。 沒有在深夜里痛哭過的媽媽,不足以談人生。趙美蘭哭過沒有我不知道,大寶出生后的那一年,我確實也在深夜崩潰大哭過。雖然我的婚姻并不像蘇媽媽一樣糟糕。但是因為工作無法全力以赴懊惱,因為孩子難以好好陪伴而自責,在加上經(jīng)濟上的壓力,讓我很暴躁,和家人的關系也一度很緊張,已經(jīng)到了見誰懟誰的地步。 所以看到趙美蘭歇斯底里的時候,總會感嘆,這個女人好可憐的,但是也很糊涂。她面臨的是我們現(xiàn)代女性都會面臨的問題:婚姻內(nèi)耗、經(jīng)濟壓力、失去自我。《都挺好》為我們敲了一個警鐘,雖然生活不易,但千萬別把自己活成趙美蘭。 第一:努力經(jīng)營,婚姻不能將就 對婚姻抱有將就態(tài)度的家庭里,孩子注定是最大的受害者。蘇母面對失敗的婚姻,既沒有努力經(jīng)營感情,也沒有干脆離開。反而選擇將就過日子。心理學家一再強調(diào),夫妻關系才是家庭關系的基石,如果處理不好,孩子很可能也會出現(xiàn)親密關系的問題。蘇家三個孩子體現(xiàn)得都很明顯。 第二:別把對婚姻的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 對婚姻失望的媽媽,很容易將所有的感情都投注在兒子身上。而孩子也會因為媽媽這種過度關注,而永遠無法獨立,媽寶男就此誕生。武志紅老師在書中說,愛和分離是永恒的主題,健康的家庭充滿愛,也懂得分離。被蘇母關注一生的二哥蘇明成,媽媽一死就徹底懵逼。大哥則自以為自己斷了奶,其實還是個媽寶。 第三:保持自我,多愛自己一點 蘇母的悲劇最根源的原因,就是沒有自我,更不會愛自己。和蘇爸結(jié)婚是為了弟弟,起早貪黑斤斤計較是為了這個家。但是她并不情愿,也不快樂。結(jié)果養(yǎng)成蘇家一家神經(jīng)病。沒有幸福的媽媽,就沒有幸福的家。要愛孩子疼老公,就先把自己料理好。努力工作實現(xiàn)價值,發(fā)展個愛好怡情養(yǎng)性,有三五個閨蜜能吐槽玩耍。也不至于有一天年華老去,只能對著麻將桌倍感孤獨。 枕邊育兒寄語: 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中寫到:幸福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tài)。所以無論寶媽們在經(jīng)歷著什么,幸福這種能力都是可以學習的。而孩子會從媽媽身上學會如何過得更幸福,這將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