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大熱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舞臺的傳奇樂手溫頓-馬薩利斯
馬薩利斯生于頂尖的爵士樂家庭,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接受了古典小號傳統訓練,出道至今斬獲無數獎項,出版了上百張唱片、17本著作,1997年以爵士風格的清唱劇《田野上的血跡》獲普利策獎。(資料照片)
2017年上海夏季音樂節期間,美國音樂界的重量級人物溫頓-馬薩利斯率領林肯中心爵士樂團造訪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并與紐約愛樂樂團攜手演出馬薩利斯于2016年受樂團委約的新創作《第四交響曲“叢林”》。可能不為人所知的是,馬薩利斯16年前曾經造訪過上海,但當時囿于觀眾對音樂廳的距離和對爵士樂的了解,并沒多少反響。時過境遷,如今上海的藝術環境已經堪稱業界標桿,兩個晚上演出的轟動效應不僅橫掃了爵士樂圈,也吸引了無數爵士圈外人。
如果僅僅是一位技巧超絕的小號手,馬薩利斯也擔不起“傳奇”之名。生于頂尖爵士樂家庭的馬薩利斯卻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接受了古典小號傳統訓練,這給了他與其他爵士音樂家不可比擬的特殊道路。他在上世紀爵士樂最受搖滾排擠的時代橫空出世,成為沒落時代里,以一己之力挪移乾坤的上帝式人物。出道至今,斬獲無數獎項,出版上百張唱片、17本著作,跨越古典與爵士兩界,又經常與各類世界音樂合作。更夸張的是他還在1997年以爵士風格的清唱劇《田野上的血跡》獲普利策獎,這一通常由古典音樂作曲家獲得的著名獎項。除了大量的爵士創作,與探戈、非洲音樂等各類地區音樂的合作嘗試,他還創作了融合爵士和古典樂的不少作品:包括爵士組曲、協奏曲、交響曲、甚至彌撒和舞蹈音樂。而作為藝術總監,馬薩利斯僅用了七年時間就把林肯中心爵士樂團從籍籍無名變成世界頂尖。
而談到馬薩利斯和他的林肯中心爵士樂團在今年夏季音樂節MISA上的兩場音樂會,用無與倫比這樣的詞語恐怕都顯得蒼白。這是純粹爵士創造精神的展現,更是美國自由精神的淋漓盡致的表達。在第一場音樂會里,馬薩利斯坐在后排,在每首曲目之中穿插介紹,從早期爵士到拉格泰姆,也少不了艾靈頓大樂隊的經典曲目,以及吉爾斯比的Bebop風格,還有序列式的實驗風和拉丁風格,幾乎是一部爵士音樂史的集成。風格變化之多,即興的精彩程度令人瞠目。而在第二場中,正式曲目單之后由爵士樂團即興安可倒成了樂手過招的精彩時刻,貝斯手向旁邊的紐約愛樂樂團樂手發出對決的邀請,一位低音提琴手接招,雙方上演了幾個回合的即興。古典樂手與職業爵士音樂家PK的勝景,讓人過足了癮。
面對爵士百年來大起大落的歷史,馬薩利斯說:“我不覺得爵士樂需要被拯救?!边@句話似乎可以解釋成:“經典永不過時。”他抱持著經典化的觀念,堅持傳統爵士,拒絕融合(fusion)風格。不過他也同各類音樂風格合作創出新的東西。這種音樂觀看上去有些矛盾,骨子里透露出的依然是嚴肅藝術家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的態度,就像當代人對貝多芬和莫扎特的崇敬一樣。單就這一點,馬薩利斯就已經同那些嘗試各種實驗,甚至陷入迷幻的爵士人劃清了界限。 此次上演的《第四交響曲“叢林”》,恐怕就是馬薩利斯這種藝術觀的最好詮釋。全作充滿了各種向前輩致敬的痕跡。作為慶祝紐約愛樂樂團成立175年的委約作品,可能沒有什么能比爵士更能表達紐約這座城市的精神。而“叢林”一詞,顯然來源于爵士樂最重要的人物艾靈頓公爵所創造的“叢林風格”。艾靈頓公爵帶著這種風格令爵士登上了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整部作品的爵士音樂大量使用了“叢林風格”,以及西班牙音樂在內的多種類型的融合。就像爵士樂本身的即興一樣,整部作品仿佛是一個又一個即興的瞬間,同時又是音樂敘事的一部分。爵士樂隊與交響樂的互相融合上,馬薩利斯毫無疑問地選擇沿著格什溫、伯恩斯坦的遺風繼續前進。尤其在樂隊全奏的瞬間,《西區故事》的影子近乎處處可見。一支完整交響樂隊與爵士樂大樂團的大編制一起表現他對這部作品的宏大主題:一部六樂章構成的,講述紐約這座城市從印第安人的原始血脈開始,歐洲移民進入,到20世紀的商業時代給這座城市的人所帶來的差距與迷茫,以及對當下這個數字時代里對利潤的追逐,還有無可戰勝的歧視與不公。
不過,同伯恩斯坦作為古典作曲家運用了爵士元素所不同的是,馬薩利斯的這部作品里,爵士樂的位置要比樂隊重得多,也就是說,這是一部真正的以爵士語言寫成的交響曲。它將古典的形式與爵士的精神結合,將之打造成為一部爵士的“紐約史詩”。這部史詩是如此的真實與靈動。此時,音樂所關心的不僅是個人的靈魂與情感,而有放之于當下、放之于人類未來與生存的情懷。如果說艾靈頓公爵、查理-帕克等大師將爵士從鄉野帶入廟堂,而馬薩利斯則進一步賦予爵士音樂以宏大敘事的力量。就像在這首交響曲最終,馬薩利斯為自己留下了一個長大的小號獨奏空間。他幾乎用令人難以想象的炫技完成一種意義的表達:當這座城市新的一天到來的時候,看得見孤獨與傷感,也看得見未來的希望。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當馬薩利斯這樣的音樂巨人用一種立足于時代與生活的態度站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夠強大。而他就如同一面鏡子,多少折射出當下音樂創作的某些虛無與焦慮。 方法
singing success提高音域的核心方法是開發你的頭聲(Head Voice)和混聲(Mixed Voice)。對于大部分沒有訓練的人來說,只會用胸聲(Chest Voice),也就是我們說話時的聲音,所以他們很多歌都會唱不上去,或者聲嘶力竭。拿國內來說,林俊杰、周杰倫的大部分歌,很多人都已經唱得非常吃力。
為什么,因為他們不會混聲和頭聲。或者說其實會,但是從沒去挖掘!
首先介紹胸聲,頭聲和混聲的概念。(這些概念來自SLS,也就是speech level singing,是Seth Riggs大師的教學思想。)
胸聲(Chest Voice):胸腔為主要共鳴腔體的聲音。一般人說話時就是使用的這種聲音,也是所有人唱歌時都會使用的聲音。例如,劉德華的歌,大部分男生用胸聲就可以單獨完成。使用胸聲時,大部分聲帶、甚至整個聲帶都是工作的。
混聲(Mixed Voice):胸腔和頭腔均衡的參與共鳴的聲音。用于中音區或者中高音區,聲帶工作的比例介于胸聲和頭聲之間。這種聲音,只有經過訓練的人才能自如地使用。
頭聲(Head Voice):頭腔(如鼻腔、蝶竇等)為主要共鳴腔體的聲音。用于高音區。用頭聲唱歌時,大部分聲帶都是不工作的。同樣也需要經過訓練才能自如地使用。女高音演唱時一般會用到這些聲音,我們小時候調皮搗蛋學女音樂老師唱歌的時候,也很有可能發出的是頭聲。
注意,頭聲是真聲,不是假聲。假聲是出于風格需要而使用的一種漏氣音色。
比較科學的唱歌方式是:低音區用胸聲,中音區用混聲,高音區用頭聲。(摘自Brett Manning 的 Q&A)
訓練
SLS使用音階和琶音來作各種發聲練習,最重要的練習是唇顫音練習(泡泡唇),這個練習能讓你迅速貫穿整個胸聲、混聲和頭聲區。用最短的時間把你的混聲和頭聲訓練出來。
下面摘抄一段網絡文章,把所有的練習都總結出來了,以后會有詳細的帖子來介紹這些練習怎么進行。
1。熱身:閉口哼鳴。(這個很多人都會。不用力,輕松連貫的哼就是了。)
2。熱身:打泡泡唇:閉上嘴,把兩手食指放在離嘴角兩三公分處,輕輕往上推,然后吹氣,使嘴唇拍打,發出馬達般的聲音。用這泡泡唇來吹音階。到高音時如果緊了,可以彎下身來,這樣就可以減低得多壓力了。
這練習的好處很多,可以放松喉嚨,放松面部肌肉,撫摸聲帶,減除聲帶的壓力,調節氣息,擴展音域。
3。熱身:舌頭嘟嚕。這個會打的人就打,我還打不來。所以也解釋不了。。。
4。關閉練習:Nay Nay Nay.英文的nay 字有助聲帶關閉。用nay唱do me fa do1 do1 do1 do1 fa me do的音階,唱完每一輪升半調再唱,唱到頭聲為止,再往下唱回來。有很多人(特別是男聲),用這個練習一下就過了換聲點,解決了關閉問題,音域馬上升高了。注意聲音要靠前,初學時要帶重點鼻音,對過換聲點有幫助。練熟了再把聲音調整回來。
5。打開喉嚨:Mum Mum Mum。英文的mum字有助降低喉位。唱和一個練習一樣的音階。注意唱的時候帶一點傻里傻氣的聲音,有助口腔內部打開。(這個文字很難說清楚,等有空錄個例子上來吧。)
6。用 No 字唱音階。因為英文no 字的元音比較窄,可以把聲音帶上頭聲。(狹窄的元音會把聲音帶往頭聲,而寬橫的元音會把聲音帶往胸聲。所以唱高音時要保持元音的狹窄。)
7。用Nuuh (怒?。┮魜沓綦A。在上面的練習,狹窄的元音把聲音帶上頭,而在這個練習,就是練習把元音打開(那個”啊”音就是把元音拉橫的),這樣會變得胸聲比較重,比較合用于流行和百老匯的風格。注意不要一開始就拉橫了。一開始Nu”怒”音要保持頭聲,在音音站隱了才把元音把開來(”啊”音)。如果打開得太早,聲音容易破了。
8。用泡泡唇練顫音。用泡泡唇打 do mi fa do1(拖四拍)fa mi do 的音階。在高音時把音調在一個音度里上下震動。泡泡唇保證了喉嚨和面部的放松,沒有顫音的人,可以這樣練習。
9。用Yeah字來練顫音,唱so so so(拖幾秒鐘)fa mi ra do.在拖長音時顫音,沒有顫音的人可以人為的顫,慢慢練頭可以自然顫為止(但不能抖喉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