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在現代醫學通過儀器設備診斷疾病之前,即將生病的臟腑已經通過經絡呼救了。 “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語出《丹溪心法·能合脈色可以萬全》,源于《靈樞·外揣》的“司外揣內,司內揣外”思想,其涵義是:體內一切變化,通過內外相襲的整體性規律,必然有相應的征象顯露于人的體表。 而這一切,古人通過經絡學說,早已展示在我們面前,而多數情況下,我們卻視而不見...... 子夜,在完成了今天程氏針灸高級傳承班線上課第二季第一講、長達2個小時的授課后,準備踏下心來整理一下課上所得。你沒聽錯,我是老師,是課程設計者,也是授課者,但講完之后仍然要靜下心來把當天授課中的感受、思路、以及與學生互動碰撞出來的智慧火花及時記錄下來,這已經是多年養成的習慣。 今天講的內容中包括經脈、絡脈、經別、經筋,特別是絡脈、經別與經筋,很少老師細講,學生往往忽略,卻在臨床中十分重要。但我就講全面了嗎,沒有,皮部我就沒有講到,恰好今天一位學員通過我們的遠程就診平臺為她先生問診求方,我答應幫她分析一下,而這個例子可以彌補講課中的不足。 所以,下面講皮部(皮膚)上有意思的現象。 男,47周歲,十多年前雙腳解溪(足陽明與足厥陰)處出現直經約3cm大小瘙癢面,繼而兩側腹股溝(足陽明、足少陽),雙側大腿根部(足厥陰、足少陰)也出現同樣的癥狀,瘙癢嚴重,撓完之后出血,裂開(陰虧血燥),脖子,肚子上也出現過,服了一些藥后脖子上,肚子上的下去了,但雙腳,雙側腹股溝處,大腿根部的始終沒好,曾去吉大一院皮膚科就診,說可能是濕疹。用了很多治濕疹的藥膏都不好使,現在用的是日本代購的一種藥膏,用幾天就不癢了,但過一段就又癢。左側肩貞(手太陽)的位置有一塊色素沉著,直徑大約7cm左右,經常感覺癢。由于長期用電腦,腰間盤突出(足太陽或足少陰)大約十年,第一次沒怎么休息時間較長,2019年8月較重,臥床半個月,服中藥和針灸,癥狀消失。 2019年7月體檢報: 1雙椎動脈走行迂曲,右椎動脈走行變異(足太陽和足少陽),繞第六頸椎橫突。 2輕度脂肪肝。 3肝囊腫最大直徑0.8cm。 4膽囊壁欠光滑(足少陽)。 5右腎上極囊腫,長徑3.1cm,伴部分囊壁增厚,另一囊腫長徑1.3cm,左腎囊腫長徑2.8cm,雙腎皮質回聲略強。 6胰腺回聲增強,粗糙,腺體慢性損害。有時乏力。胃有時不舒服,幽門螺桿菌陰性(足少陽)。 現在就是出汗多,稍一活動就出汗,晚上睡覺不明顯,第二就是左肩色素沉著不知怎么回事,好像還比以前大了,顏色加深了,請教程老師該怎么辦? 胸部CT結果 左側肩貞穴處的皮損 我在上面患者癥狀描述的后面,用紅字標注了癥狀的定位信息與相關經脈,你一定看起來有點暈,因為涉及多條經脈。 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患者左側肩貞出現大塊皮損,顏色越來越深?與其身體其他問題相關嗎? 先讓我們按照患者出現癥狀的時間和位置,用經絡語言過一遍,看看能找到什么? 1 解溪為足陽明經穴,位于脛骨前肌腱的外側,而這個肌腱的內側是足厥陰經的中封穴,患者出現3CM大小皮損,當影響這兩條經脈。結合腹股溝與大腿根部的瘙癢癥狀,以及皮損干裂的特點,當判斷在足厥陰經和足少陰經上,這兩條經脈在大腿內側根部是共用一個路線的。 肝足厥陰之脈 腎足少陰之脈 2 我們知道足少陰與足太陽互為表里經脈,而從力學關系上來看,人體軀干背面的重量,在盆腔處分解為向內的足少陰(行于下肢內側面)和向外的足太陽(行于下肢背、外側),特別是腰椎間盤突出問題,其神經刺激癥狀(下肢放電樣的麻痛感)出現在足太陽經下肢循行路線上,而其病變發生部位(L4-5、L5-S1)即神經根水腫的部位卻在足少腎的路線上(貫脊)。足少陰影響到足太陽時,足太陽在枕下的附著部位必然受到影響,而這個重要的寰樞關節有椎基底動脈穿行!且同樣與足少陽相聯系。 3 這部分問題又涉及足太陽和足少陽! 足太陽經示意 此時,讓我們看看備受影響的椎動脈吧!恰在足太陽和足少陽兩經之間,這兩條經恰以人體的筋病為重(就是附著于骨骼上的肌肉力學失衡問題),當它們引起椎動脈的不良刺激時,必然引起寰樞關節失穩。而關節的穩定是雙側的,所以另外一邊的情況可想而知...... 椎動脈解剖示意 4 5 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快了,快破案了,還有一環! 別忘了,剛才的癥狀都出現在患者右側,所以當右側寰樞關節失穩的時候,左側必然代償,左側頸二橫突恰為肩胛提肌附著點,而肩貞正處于肱三頭肌長頭、崗下肌、大小圓肌與三角肌的交錯縫隙中,肱三頭肌與肩胛提肌力學拮抗,形成了一對調節肩胛骨左下、右上移動的力學平衡關系。 于是,一系列的人體結構變化,最終通過經絡,把求救信息反應在了左側肩胛區。由于左側肩胛骨正是左肺的胸腔后壁,于是在內為左肺下葉磨玻璃樣結節影,在外為肩貞穴區的皮損現象! 而這一切,均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衡,多條相關經脈不暢的連鎖反應,是人體自發的求救信號! 肩貞穴下解剖示意 當我們有這樣的思想時,接下來要做的工作自然清晰了: 1、臨床觸診,驗證從癥狀中得到的診斷邏輯,記住:針灸醫生采用的經絡診斷、經絡辨證方法,收集的是癥狀相關的定位信息,患者描述的信息中雖然有大量的定位信息,有助判斷,但都不如親自在患者身體上觸診得到的信息來的實在,所以一定要摸,手摸心會,了然于胸,才能形成最切合實際的處方。 2、而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應該可以理解,一個針灸處方中的穴位并非要針雙側,而且針刺的順序也并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按圖索驥,一個個摸出來的,甚至每扎一針,再摸一遍,找到“是動則病”中經脈上關鍵的“動”,而每扎一針,再摸一次,也是通過診查那個“動”的變化,判斷針刺是否有效的方法。 3、所以按上面的邏輯,穴位處方和針刺順序是這樣的: 如果患者是一個病位,我們選穴治療的原則是先遠后近,先外后內,但由于患者癥狀分布于全身,故采用上下夾攻之法, (1)上: A、快針扎跳左側肩貞(肱三頭肌長頭、大圓肌、崗下肌) B、快針扎跳左側天髎(肩胛提肌) C、左側安眠人部多向刺(頭上斜肌、頭下斜肌) D、右側完骨(天部人部)、玉枕(天部筋膜平刺)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E、大椎松解(天部人部)、右下天宗扎跳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F、胸9、10夾脊爪刺 (2)下: A、雙側足五里扎跳(長收肌)、雙側中封(松解脛骨前肌腱) B、右側膽囊穴扎跳(腓骨長肌與趾長伸肌) C、右側五樞天之天與天之人(腹外斜肌與腹橫肌) D、右側次髎(豎棘肌肌縫) E、右側腰宜人部(腰方肌)、腰4、5夾脊爪刺(后鋸肌) F、雙側大敦、足竅陰、關沖及左側少商刺血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以上穴位采用程氏針灸三才針法,均可速刺不留針,以調人體形態結構。 另,身體各部腫物及結節消除之法,當在調形的基礎上,根據舌脈,行養血清熱,化痰理氣之法,可針藥結合,緩圖其效。 文字 | 程氏針灸 |
|
來自: 昵稱15607564 > 《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