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典婆婆擺閑畫 來源:典婆婆擺閑畫(ID:dian-popo) 立--開始,春--生長。立春為節氣之首,意味著新一輪回已開啟。 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之日要祭春神、立春幡以表對新歲的祈福。 ▲ 剪絹紙成春幡戴頭上以示迎春,禳兇求吉。 氣溫回升、乍寒乍暖,七九河開、八九雁來。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是反映降水的節氣。 春雨貴如油,雨水之后,萬物開始萌動滋長。 ▲ 洗春彈新雨,綠我杯中水 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為“蟄”,而春雷驚醒了蟄居的動物,稱為“驚”。 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勞動人民也進入春耕農忙。所謂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 春雷喚醒了睡足了整冬的小萌寵 春分日,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12小時。 春分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風箏放得好,那就是“紙鳶跋扈挾風鳴”,放得不好,那就要“手提線索罵天公”。 ▲ 春光和熙,蝶飛燕舞 清明兼自然與人文,既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 正值春回大地,掃墓之余一家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 生氣始盛,吐故納新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古時有“走谷雨”的風俗,這天大家走村串親,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以祈康健。 ▲ “準備好袋子,咱主子說今天會下谷子雨!”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雷雨增多,炎暑將臨。 ▲ 一把好蒲扇,涼快一夏天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江浙一帶有祈蠶節。 古代把蠶視“天物”,為祈“天物”寬恕和養蠶好收成,故而人們在四月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 ▲ 好一盆肥肥嫩嫩不敢碰的天物 “芒種”二字諧音,也稱為“忙種”,“ 艷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 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芒種》 ▲ 最鄉,最香 夏至以后易形成雷陣雨,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唐代詩人劉禹錫,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又到了解嘴渴的冰甜時節 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熱在三伏”,小暑便是進入伏天的開始。 ▲ 傍晚夏夜里的一碗涼品,多美好 夏令炎熱易傷津耗氣,可食補苦味緩解熱病。 ▲ 最到暑熱多食苦,小娃一見撥浪鼓。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 立秋,啃秋,啃住,不放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農作物相繼成熟的時節。 ▲ 鳥食來,鳥食去 天氣漸轉涼,晝夜溫差開始增大,清晨時可見葉子上有許多露珠。 ▲ 宮斗戲總有采集甘露的橋段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 一場秋雨一場寒,手頭針線開始干。量量小寶的肩頭,比去年寬了幾指。 ▲ 一場秋雨一場寒,手頭針線開始干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秋意漸濃,蟬噤荷殘。萬物隨寒增長,逐漸蕭落,該把厚衣取出啦。 ▲ 光了一夏天的腳丫要捂起來了 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樹葉在秋霜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秋意正濃。 ▲ 落葉被抓住如被幸運親吻 立冬后,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是進補儲藏體能的時候了。 ▲ 吃一肚子肥肉也不被看見的季節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 ▲ 小雪是孩子冬天最期待的禮物 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瑞雪兆豐年是耕種人的祈愿,而孩童來說,玩一場雪仗是從天而降的游樂場! ▲ 舀一盆雪打包回家珍藏(典婆是南方孩)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預示否極泰來。冬至養生因為“氣始于冬至”,生命活動由衰轉盛,由靜轉動。 ▲ 參與制作食物比食物本身更有意義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其實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 ▲ 從來大寒需要大暖來烘托 ▲ 好吃不過糖葫蘆 大寒是廿四節氣中最后一個,是時常與歲末的重合。過了大寒又立春,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 ▲ 春節是中國紅的秀場 作者:典婆婆擺閑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