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經3月份了,年前還計劃找個海邊待一個星期,結果在家悶了一個月。 早知道,那次普通的外出,是我最后一次享受平凡生活,怎么樣也不只賣一杯奶茶。 這次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開始的慌亂期已經過去,一切又開始慢慢恢復,情緒穩定后,我們開始干點正事。 有人年前辭職結果發生了疫情,家回不去房子也已退,旅店關門只能在外面流浪了半個月。如果是以前怎么都不會相信,這樣的生活會發生在一個朝九晚五上班族身上。 平時出現的新聞,讓人恐慌的疫情,這一切背后都是因為違背了常態,跟平時習慣的生活不一樣,讓人會不舒服,類似狀態的就叫做“不確定性”。 1,什么是不確定性? 有時候感覺自己特別倒霉,一件事不如意,后面一連串都是倒霉。 甚至會覺得是不是有人做壞事,這種情況都屬于“偶然不確定性”。特別是我們每天上下班,做的事基本上都差不多,一切都那么熟悉。 慢慢以為世界就應該如此,這個時候出現一點意外都會帶來認知不協調。 就好像每天走同樣的路,突然一天封路了,信息上都能明白,但習慣上還是走那條路。 世界就是不確定性的隨機中產生,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用認為的制度合作,創造出了確定性,慢慢讓我們以為世界就是如此。 就此,記得提醒自己,一切都不過是概率。 另一種不確定性比較麻煩,是因為我們的認知理解引發的,也叫“認知不確定性”。就是我們知道它可能不對,但因為信息知識有限,沒辦法更好的判斷。 就好像我知道炒股會賠錢,后來果然賠錢了,這個不是認知不確定性。只能算是運氣不好,因為這里面的概率你早就知道了。 反過來說,家里的老人買理財產品,最后賠錢了,這個就是因為認知問題,他們不知道有網絡理財詐騙。 面對認知不確定性,不好辦,我們不可能等到什么都知道才去做,但又不可避免會出現認知不夠。 就好像最近網上流傳的一段話,你永遠無法賺到超過認知的錢,就算賺到了也會因為認知不夠賠光。 這個沒辦法,人總要承受一點風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有的做就繼續,超過承擔風險就放棄。 2,不確定性會引發什么后果? 不確定性就像細菌,只有真空世界沒有細菌,但我們無法在哪里生存。 只能學會與它共存,了解它就是為了把不確定控制在一定范圍,雖然最終無法控制,起碼在可控范圍內盡量維持確定性。 這個也是人類努力的方向,以前生存是問題,后來建立是房屋村莊避免野獸攻擊,后來面對疾病侵擾,我們又發明了醫療系統來抵抗。 可以說一切科學知識,都是在幫我們找到已知的存在。 所有的知識都可能是錯的, 只能看那些眼下還能用,把不能用的盡快更新。 說起來很好理解,但是接受起來很難,人無法生活在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為此我們會創造出一些虛假的確定感。比如,迷信。 以前下雨無法控制,所以我們創造出了雨神;成功無法控制,所以我們會去求神保佑。這些都是為了增加控制感,也就是確定性。 面對不確定,人會忍不住想去干預一下。 哪怕是這種虛假的控制感,對虛無縹緲的問題來增加一點確定性。 這種類型的行為,其實都知道做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還是會忍不住去做,就是為了讓自己心里踏實一點。 另一種后果堂主不怎么想說,不過我們的傳統就是不怕扎心,把我知道的知識都會分享出來是寫作的初心。 這個后果是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時候,會喜歡做一些死板的事,又或者對定目標特別執著。 因為不確定性無法把握,但是死板的規矩,和確定的目標是可以控制的。這個控制的感覺就會讓人舒服,也算是一種心理需求。 我們看電視時有一個場景,就是在面對巨大災害風險,人們都會跪下求人保佑,知道沒用,但是這樣做心理會獲得安慰。 心理學家說,人們之所以重視目標,是因為我們害怕不確定性。當生活有了目標,就可以臨時拋開不確定性,而是按照確定的目標去行動。 這樣時候就可以進入目標的世界,而忽略那個不確定的世界。外界怎么樣跟我沒關系。說是逃避也好,但是面對隨機的世界,真的會很慌。 這個感覺特別好,也會覺得生活特別充實,讓人有干勁。 想成事的人,其實沒得選,很多事都不能有借口,唯一的出路就是早點搞定。 我開始寫作,到做圖,到排版,到出書,每一個都很難受,但我明白這些都是必經之路。 如果你此刻沒有成果,那就多做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 然后抗住,堅持下去。 如果成功可能在任何時候出現,唯有堅持不懈的做下去。 沒人知道時候會成功,萬一沒做的時候,剛好機會來了,不是很吃虧。 這個就是用多次行動,去碰隨機的成功,成功就是瞎貓碰到了瞎耗子。 這篇文章主要聊,到底什么不確定性? 寫的時候就知道讀的人不會太多,因為內容不夠直接,一般大家都喜歡操作干貨,或者跟自己有利益關系的內容。 堂主做為一個思考成長的博主,肯定不會只給讀者喝可樂,看的過癮,實際不解渴。 有些內容看著離我們遠,但都是做事思考的底層邏輯,正因有這些知識,才能讓我對其他事有更多的思考。 在社群里也不鼓勵直接給答案,短期看學到了方法干貨,長期會讓人失去思考能力,而思考本身要比答案重要。 學會加減法,比知道1+2=3重要。 加減法可以解決很多算數問題,而知道1+2只解決=3的問題。顯然這個世界的問題,并非都有直接答案。 知道不喜歡,但只要內容有價值,依然要分享出來。學習不是為了高興,就是要做那些對,但會讓自己不舒服的事。 下面我們聊如何去應對不確定性? 1,沒有成果時,先堅持 一件事有沒有做成,很難被量化,短期沒有反饋,不知道什么時候有成果,這些都會讓人很失落。 道理都明白,但心里就是不舒服,非常理解,我早期也坐了很久的冷板凳。今天我們用科學的思路,告訴你為什么要堅持? 把事做成有很多因素,如果是不太復雜的事都是由兩個重要因素決定。 第一,想法的好壞程度,想法越好,實現的可能越高。 第二,實現想法的能力,有想法還要能實現,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執行力。 想法+能力=成功。 以后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可以用這兩個因素作為框架分析。這些跟堅持有什么關系,因為想法很難被控制,而能力也很難突破。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頻率,就是增加事件的個數,這個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舉例,寫文章立意就是想法,寫作天賦就是能力,一個很難控制, 一個很難改變。 但是可以增加寫作數量,寫的多了總有滿足條件的文章,從而就激活了爆款成功了。 我們又不知道,增加寫的量里面那篇會成功,所以只能繼續堅持寫下去,因為成功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篇。 最優方案,就是一件事一件事的認真做下去,就算沒有好想法也依然繼續做。 2,克服本能認知偏差 人非常討厭不確定性的信息。 如果每天公交地鐵的時間表都是隨機,不知道幾點會來,很快這個社會就是會變得混亂。 就這一點隨機,就會擾亂社會的運作,再想想世界本身就是隨機的,是不是感覺背后發涼。 想應對這些不確定性,你得成為一個高手,起碼要區分下面的區別: ?運氣和能力 這件事是偶爾的運氣,還是因為本身的實力。 ?信號和噪音 這個信息是有價值的信號,可以指導你行動,還是它就是一個干擾噪音。 ?決策能力和決策后果 遇事是看是由決策能力,還是只看決策后果。 3,主動接受不確定性 社會的進步是增加穩定性,而高手都是主動擁抱不確定性。 因為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就是因為有反脆弱的存在。 平時朝九晚五每天一樣,這種生活是非常穩定,但不代表就不會有突發事件,這次疫情讓月光的人很難受。而經歷過這次事件,有些人會因此做出改變,多少會留點存款,以免突發事件出現。 對此刻環境的適應看似穩定,同樣也被穩定限制,一旦環境出現變化,此刻的契合將會變成致命毒藥。 這個也跟學習里面講的,為什么不要停留在“舒適區”,而是要一直保持在“學習區”,道理都是一樣的,主動接受不確定性,接受為了能更加適應挑戰。 馬云說:“不要等到下雨了,才去修補屋頂”。 在穩定的時候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讓自己有機會去嘗試新東西,試錯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對我們日常的啟發也很明顯,本職工作很穩定,短期內沒有進步和升值的機會。可以用增加不確定性,嘗試了解一些新領域知識,不求多大收獲,就當嘗試做準備。 說不定那次的嘗試會帶來驚喜,從做事的角度,也會讓我們嘗試出新的解決方案。 不確定性無論如何準備都會出現,我們能做的只有增加抵抗意外風險的能力。 就好像住在沙灘上,我們都知道會有海浪打來,但是沒辦法避免。只能增加堤壩、加高樓層、或者在不同地方都蓋上房子。 你做的多總有一個會安全,這個留下來的就叫成功。 最后有兩種事,建議大家都去嘗試一下。 ?嘗試出乎別人意料的事; ?能給自己增加選項的事。 沒有更好方法,只能讓自己變成厲害,然后增加概率選項。 一起成長,一起堅持。 ·················END·················· 你好,我是堂主!實用的思考者,行動的做事人。 這里沒有套路的文章, 只有實在的思考,在過班,也創業,未來要做一名自由職業者。 這里只記錄分享我對成長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