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殷墟 第一批 商代 是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中葉,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2.修定寺塔 第二批 唐 位于安陽縣磊口鄉清涼山村西側修定寺院內,現寺廢塔存。此塔原名“三生寶塔”,修建于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之間,故稱“唐塔”。 全部由119種不同圖案和造型的雕磚嵌砌而成,造型華麗別致,飾面花紋精美獨特,是佛塔之冠,為我國所獨有,被考古學家譽為“真正的中國第一華塔” 3.靈泉寺石窟 第四批 東魏-宋 位于安陽縣善應鎮南坪村南,原名寶山寺,東魏高僧道憑法師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創建。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將寶山寺改為靈泉寺 現有東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處,并有北齊雙塔和唐代雙石塔。靈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編排,反映出歷代塔式的沿革,堪稱中國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 4.羑里城遺址 第四批 新石器、商、周 位于安陽市湯陰縣城北約4公里處,,是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也是風靡全球的周易文化發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名揚海內外,“劃地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歷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5.天寧寺塔 第五批 五代至清 又稱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陽市中心。天寧寺原建于隋仁壽(601年-604年)年間。天寧寺塔修建于后周廣順二年(952年)。天寧寺塔最大的特征是上大下小,呈傘狀 6.明福寺塔 第五批 北宋 位于原滑縣老城明福寺山門以南二十米偏西處?,F存為北宋早期建筑,塔高九層,八角亭子頂。后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18年(1929年),當地人集資修復至七層,塔頂改為桃狀。 7.湯陰岳飛廟 第五批 明代 位于湯陰縣城內岳廟街86號,又名精忠廟,后也稱“宋岳忠武王廟”,是后人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中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而建(1103-1142年)的祠廟。始建年代無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是一處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8.小南海石窟 第五批 北齊 位于安陽市安陽縣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濱。現存三窟,分別是西窟、中窟、東窟,均為北齊天保年間(550年—559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異,規模相近,風格古雅。 9.三楊莊遺址 第六批 漢 位于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南部,是一處西漢晚期規模宏大的漢代村落遺址。遺遺存14處漢代庭院及道路、湖塘、農田等遺跡,出土了大量漢代遺物,堪稱“中國龐貝古城”。 10.紅旗渠 第六批 現代1969 位于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11.陽臺寺雙石塔 第七批 唐 位于安陽市林州五龍鎮嶺后村陽臺寺舊址。建造于唐。東塔高二點七九米,西塔為方形七層密檐式,高三點零四米。塔基為方形石板承須彌座,四邊雕獸頭、伎樂、力士和仰蓮。塔身南面辟半圓拱券門,門上雕龍、飛天、羽人、蓮蓬和小六角塔,門兩側力士和蹲獅 12.大興寺塔 第七批 北宋 位于安陽市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為九級密檐式八角實心磚雕宋塔。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北宋政和二年重修,明、清又有修葺,高18.7米,第一層位于地表下4.6米深,塔下有地宮,距地表8.1米深,底層周長15.6米。 13.興陽禪寺塔 第七批 宋代 俗名丈八佛塔,坐落在安陽市安陽縣馬家鄉李家莊村興陽禪寺舊址。丈八佛塔共有七層,因其底層立一一丈八寸高的石佛,故名 “丈八佛塔”。塔基平面呈丈八角形,是一座密檐式層磚塔,通高約20米。 14.高閣寺 第七批 明清 高閣寺原名叫做大士閣,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馬號街趙王府內。當初因為是建在磚砌的高臺基上,所以才被叫做高閣寺。說是寺,其實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寺廟,并沒有和尚尼姑,也不敬佛祖菩薩,只是王府中的一座大殿,當地的老百姓甚至戲言這是一座“金鑾殿,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 15.林州惠明寺 第七批 明清 位于林州市河順鎮申村,現存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水陸殿等均系明清建筑,有少量宋元瓦飾和木構件。寺內還有惠明和尚石刻畫像,上有“古相州林慮縣馬店村人法師惠明俗姓張宋政和三年”題記。 16.彰德府城隍廟 第七批 明清 位于安陽市文峰區鼓樓東街6號,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布局為四進院落、五座大殿。為安陽市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宗教建筑與禮制建筑群。 17.韓王廟與晝錦堂 第七批 元至清 位于安陽老城內東南營街路北,又名韓忠獻公廟,也稱魏公祠,是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去世之后被宋徽宗皇帝封為魏郡王而建筑的。,始建年代不詳,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大殿系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晝錦堂,是韓琦回鄉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 18.洪谷寺塔與千佛洞石窟 第七批 南北朝至明 位于林州西南十六公里合澗鎮南庵溝村北洪谷山下洪谷寺舊址,又名敕公禪師塔,建于唐,為方形七級密檐式磚塔,高十五點四米。千佛洞石窟始鑿于北齊武平五年(574),洞內外共雕大小佛像128個,最大的2.78米,最小的僅16厘米。 19.西蔣村馬氏莊園 第七批 清至民國 位于安陽市西部20公里的西蔣村,是清代廣東巡撫馬丕瑤的府第,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被學者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標本”, “中原第一官宅”。 20.袁林 第七批 1918 位于安陽市北關區勝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莊。又稱袁世凱墓、袁公林,建于1916年6月,1918年6月建成,占地9萬多平方米,是中國清末民初著名的軍事、政治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大型墓葬。 21.安陽高陵 第七批 東漢 即曹操墓,又稱西高穴大墓,位于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220年曹操卒于洛陽,靈柩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22.固岸墓地 第七批 戰國-宋 位于安陽縣安豐鄉固岸村和施家河村東部的高臺地上, 2005年至2008年間,清理出古墓葬300座,已發掘出的墓葬有戰國36座、秦漢55座、魏晉5座(曹魏3座)、十六國3座、北朝170座(東魏50座、北齊92座、北周2座)、隋3座、唐3座、宋1座和清6座,出土文物2200多件。 23.白營遺址 第七批 新石器時代 位于湯陰縣城東白營鎮白營村,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南龍山文化遺址,分為早、中、晚三期。遺址面積約18200平方米。遺址的河南龍山文化層堆積厚,保存較好,內涵豐富,是豫北地區龍山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 24.永和橋 第八批 北宋 永和橋位于河南省安陽縣永和集西頭,橋身呈東西向,橫跨在洹河故道上。該橋創建于隋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永定橋,宋代縣名改為永和縣,隨更名為永和橋 雖經歷代修葺,但橋的主體結構及細部做法仍保持著宋及其以前的風格?!都尉刚玫赂尽份d:“大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府鮑愷重修永和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