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名醫方(四十四) 劉完素 方 暑 一、六一散(又名天水散) [組成]桂府膩白滑石180克、甘草30克(炙)。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蜜少許,溫水調下,無蜜亦得,日3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下,解利傷寒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12克,每服水1盞,蔥白5寸,豆豉50粒,煮取汁1盞調下,并3服,效力度。 [功效]清暑利濕。 [主治]感受暑濕。癥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泄瀉。亦治膀胱濕熱所致之小便赤澀淋痛,以及砂淋等。 [來源]《傷寒直格》 二、益元散 [組成]滑石180克、甘草30克、朱砂9克。 [用法]為細末,每服6克,溫水送下。 [功效]清暑利濕,鎮心安神。 [主治]暑病而兼驚煩不安者。 [來源]《傷寒直格》 三、雞蘇散 [組成]滑石180克、甘草30克、薄荷葉7.5克。 [用法]為細末,每服9-15克,包煎,或溫開水調下,日2-3服。 [功效]疏風祛暑。 [主治]暑濕證兼見微惡風寒,頭痛頭脹,咳嗽不爽者。 [來源]《傷寒直格》 四、碧玉散 [組成]六一散(滑石180克、甘草30克)加青黛令如輕碧色。 [用法]為細末,每服9-12克,包煎,或溫開水調下,日2-3服。 [功效]清暑利濕,瀉熱涼肝。 [主治]暑熱病兼目赤咽痛,或口舌生瘡者。 [來源]《傷寒直格》 痢 疾 一、導氣湯 [組成]芍藥15克、當歸9克、大黃、黃芩各4.5克、黃連、木香、檳榔各3克。 [用法]為粗末,每服6至9克,水煎服,未止再服,不后重則止。 [功效]調氣行血,清熱解毒。 [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二、芍藥湯 [組成]芍藥15-20克、當歸9克、黃連5-9克、檳榔6克、木香6克、甘草6克(炙)、大黃9克、黃連9克、官桂2-5克。 [用法]上?咀,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食后溫服。 [功效]清熱解毒,調氣和血, [主治]濕熱痢。癥見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微黃。 [來源]《劉河間醫學六書·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厥 證 一、小茯苓湯 [組成]赤茯苓、人參、陳皮(去白)桔梗(銼炒)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5毫升,生姜5片,同煎至60毫升,去渣,不計時候。 [功效]益氣健脾,升清降濁。 [主治]厥逆病,三焦升降不調,胸膈腫,胸滿腹腫,冷氣沖注刺痛。 [來源]《宣明論方》 二、天南星丸 [組成]天南星(炮)、硫黃(研)、石膏(研)、硝石(研)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溫酒下,空心,日、午、臨臥三時服。 [主治]厥逆頭痛,齒痛,骨痛,冒脈同腎脈厥逆,頭痛不可忍之。 [來源]《宣明論方》 三、赤茯苓湯 [組成]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30克、芍藥、麥門冬(去心)檳榔各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50毫升,生姜5片,同煎至40毫升,去渣溫服,不計時候。 [主治]薄厥暴怒,怒則傷肝,肝氣屰,胸中不和,甚則嘔血衂血也。 [來源]《宣明論方》 其 它 一、地黃飲子 [組成]熟干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5毫升,生姜5片,棗1枚,薄荷同煎至60毫升,不計時候。 [功效]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治?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苔浮膩,脈沉遲細弱。 [來源]《皇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二·諸證門》 二、金鈴子散 [組成]金鈴子、玄胡各3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酒調下。 [功效]疏肝泄熱,行氣止痛。 [主治]肝氣郁滯,氣郁化火所致的胸腹脅肋疼痛,時發時止,食熱物則痛增,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三、防風通圣散 [組成]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荊芥、川芎、當歸、白芍(炒)、白術、黑山梔、大黃(酒蒸)、芒硝各15克、石膏、黃芩、桔梗各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用法]為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水煎六分,溫服,或水煎服,用量按方中比例酌減。 [功效]解表通里,疏風清涼。 [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并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驚狂譫語,手足瘈疭,丹癍癮疹等癥。 [來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之三·風門》 四、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湯淘沙)、厚樸(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陳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50毫升,去渣,空心溫服。 [功效]溫胃除濕, [主治]腹脹,陰盛生寒,腹滿?脹,且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進入無味。 [來源]《宣明論方》 五、柴胡地骨皮湯 [組成]柴胡(去苗)、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為未。每服9克,水70毫升,煎至56毫升,去滓,食后服。 [主治]口糜生瘡損爛,小腸有熱,脹滿不便。 [來源]《宣明論方》 六、定命散 [組成]朱砂、水銀、麝香各等分。 [用法]為末,每服1.5、克,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用藥看老幼加減。 [主治]膽受熱,血妄行,衄并血汗不止。 [來源]《宣明論方》 七、附子湯 [組成]附子(炮)、獨活、防風(去苗)、川芎、丹參、萆薢、菖蒲、天麻、官桂、當歸各30克、黃芪、細辛(去苗)、山茱萸、白術、甘菊花、牛膝(酒浸)、甘草(炙)枳殼(麩炒去瓤)各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0毫升,生姜5片,煎至的毫升去渣,溫服,不計時候,日進3服。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 [主治]腎藏風,寒濕骨痹,腰脊疼不得俯仰,兩腳冷受熱不遂,頭昏耳聾音渾。 [來源]《宣明論方》 八、茯苓半夏湯 [組成]茯苓0.3克(去皮)、半夏3克、生姜0.3克(取汁)。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的,水50毫升,煎至20毫升絞汁,下生姜汁,溫服,不計時候。 [功效]健脾和中。 [主治]傷寒雜病,一切嘔吐,或喘咳疼痛。痞滿頭痛者。 [來源]《宣明論方》 九、桂林甘露散 [組成]茯苓30克(去皮)、甘草60克(炙)、白術15克、澤瀉30克、桂15克(去皮)、石膏60克、寒水石60克、滑石120克、豬苓15克。 [用法]上分末,每服9克,溫湯調下,新水赤得,生姜湯尤良,小兒每服3克。 [功效]清熱瀉火,祛邪利濕。 [主治]傷寒,中暑冒風,傳受濕熱,霍亂吐下,腹滿痛悶及水兒吐瀉驚風。 [來源]《宣明論方》 十、蒺藜湯 [組成]蒺藜(去角炒)、附子(炮,去皮脯)、梔子各30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水75毫升,煎至45毫升去滓,日3服。 [功效]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欲勞痛不可忍。
金元時期名醫方(四十五) 張從正 方一、三圣散(1號方) [組成]防風、瓜蒂各6克、藜蘆3克。 [用法]各為細末,每服1.5-3克,以韮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韮汁,次入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熬三沸,去滓澄清,徐徐服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亦可鼻內灌之,吐出誕,口自開。 [功效]涌吐風痰。 [主治]1、中風閉證,失音悶亂,口眼?斜,或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脈象滑實者。 2、癲癇,有濁痰壅塞胸中,上逆時發者。 3、誤食毒物,時間未久,神志尚清者。 [來源]《儒門事親》 二、三圣散(2號方) [組成]蔥白500克、馬齒莧500克、石灰500克。 [用法]上3味,濕搗為團,陰干為細末。貼瘡,如有死肉者,宜先用潰死肉藥。 [功效]清熱解毒,收口生肌。 [主治]臁瘡、疔瘡、搭手背疽等瘡。 [來源]《儒門事親》 三、寧神散 [組成]御米殼60克(蜜炙)、人參、苦葶藶各30克。 [用法]上為末,入烏梅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食后服。 [主治]久嗽無痰。 [來源]《儒門事親》 四、瀉肺湯 [組成]桑白皮(銼燒)、甜葶藶(隔紙焙)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為粗末,每服9克。水120毫升,煎至80毫升,去渣,食后溫服,以利為度。 [功效]瀉肺清熱。 [主治]肺癰喘急,坐臥不安。 [來源]《儒門事親》 五、二姜湯 [組成]良姜、干姜(炮)各90克。 [用法]上為細末,酒者糊為丸,桐子大。每服6-9克,空心米飲湯下。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 [主治]虛寒胃痛。 [來源]《儒門事親》 六、禹功散 [組成]黑牽牛(頭末)120克、茴香30克(炒)、或加木香30克。 [用法]上為細末,以生姜自然汁調3-6克,臨臥服。 [功效]調氣逐水。 [主治]疳利,水腫,水臌。 [來源]《儒門事親》 七、木香檳榔丸 [組成]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術、黃連各30克、黃柏、大黃各90克、香附(炒)、牽牛各120克。 [用法]為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6克,食后生姜湯送下。 [功效]行氣導滯,泄熱通便。 [主治]積滯內停。癥見皖腹痞滿脹痛,大便秘結,以及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黃膩,脈實。 [來源]《儒門事親》 八、治痢方 [組成]紫菀、桔梗、赤芍藥、白術等各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克。細切,羊肝拌之,作面角兒燒服之。后用白湯送下,飯前服。 [功效]升清,和血,利濕。 [主治]痢疾。 [來源]《儒門事親》 九、急發淋癥方 [組成]芫花9克、茴香6克(微炒黃色)。 [用法]上為細末,水煎服。 [功效]利濕,行氣止痛。 [主治]急發淋癥,淋痛。 [來源]《儒門事親》 十、化癭丹 [組成]海帶、海藻、海蛤、昆布(以上四味都焙)、澤瀉(炒)、連翹山上并各等分豬靨、羊靨各10枚。 [用法]上為細末,蜜丸如雞頭大。臨臥噙化1-2丸。 [功效]化痰消癭,軟堅散結。 [主治]癭瘤。 [來源]《儒門事親》 十一、百花散 [組成]黃柏、桑白皮(用蜜涂,慢火炙黃色為度)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6克,水70毫升,入糯米20粒,同煎至40毫升。以款冬花燒灰18克,攬在藥內同調,溫服。 [主治]婦人產中咳嗽。 [來源]《儒門事親》 十二、血崩要方 [組成]貫眾。 [用法]去須銼碎,或用酒醋煎9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功效]收斂止血。 [主治]血崩。 [來源]《儒門事親》 十三、蓮殼散 [組成]干蓮蓬(燒灰存性]、棕櫚皮及毛(各燒灰)各15克、香附子6克(炒)。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12克,空心米飲湯調下服。 [功效]收斂止血。 [主治]血崩。 [來源]《儒門事親》 十四、懸蔞散 [組成]懸蔞1個、大黃30克、金銀花30克、當歸15克、皂角刺30克。 [用法]銼碎,用酒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溫服。 [功效]清熱活血解毒。 [主治]發背惡瘡。 [來源]《儒門事親》 十五、癩涂眉方 [組成]半夏(生用)、羊糞(燒)。以上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調涂。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癩。 [來源]《儒門事親》 十六、洗眼黃連散 [組成]當歸、赤芍藥、雷黃連、黃柏各等分。 [用法]上細銼,用雪水或甜水濃煎汁熱洗。 [功效]瀉火涼血,祛風明目。 [主治]一切風毒赤目。 [來源]《儒門事親》 十七、浮萍散 [組成]浮萍30克、荊芥、川芎、甘草、麻黃(去根)以上各30克(或加當歸、芍藥)。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0克。水12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溫服,汗出則愈。 [功效]疏風活血殺蟲。 [主治]瘶風。 [來源]《儒門事親》 金元時期名醫方(四十六) 李 杲 方 虛 證 一、生脈散(原名生脈飲) [組成]人參五錢、麥門冬、五味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氣陰不定。癥見體倦氣短懶言,口渴多汗,咽干舌燥,脈虛弱,及久咳傷肺,氣陰兩傷,干咳短氣,自汗者。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暑傷胃氣論》 二、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20克、甘草(炙)5克、人參(去蘆,有嗽去之)10克、當歸身(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脈)10克、橘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術10克。 [用法]上件藥?咀,都作一服,水2盞,煎至1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稍熱服。 [功效]益氣升陽,調補脾胃。 [主治]1、脾胃氣虛。癥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熱飲,少氣懶言,或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舌質淡苔白,脈虛軟無力。 2、氣虛下陷。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久瘧等。 [來源]《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三、當歸補血湯 [組成]黃芪30克、當歸(酒洗)6克。 [用法]上件?咀,都作一服,水2盞,煎至1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功效]補氣生血。 [主治]勞倦內傷。癥見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以及婦人經期、產后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卷中·署傷胃氣論》 四、升陽益胃湯 [組成]黃芪60克、半夏(湯洗,脈澀者用)、人參、甘草各30克、獨活、防風、白芍藥、羌活各15克、橘皮(不去瓤)、茯苓、澤瀉、柴胡、白術各9克、黃連6克。 [用法]為粗末,每服9-15克,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效]益氣補脾,升陽益胃。 [主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行令,濕熱少退,體重節腫,口苦食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者。 [來源]《脾胃論》卷上方 五、升陽散火湯 [組成]升麻、葛根、羌活、獨活、白芍藥、人參各15克、柴胡24克、生甘草6克、炙甘草9克、防風7.5克。 [用法]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 [功效]升陽散火。 [主治]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四肢發熱倦怠,或骨蒸勞熱等。 [來源]《脾胃論》卷下方 六、失笑丸(一名枳實消痞丸) [組成]干生姜3克、炙甘草、麥芽曲、白茯苓、白術、以上各6錢、半夏曲、人參以上各9克、厚樸12克(炙)、枳實、黃連以上各15克。 [用法]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白湯下,食遠服。 [功效]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虛弱,食積停滯,寒熱互結所致的心下痞滿,不欲飲食,體弱倦怠,或胸腹痞脹,食少不化,大便不調者。 [來源]《蘭室秘藏》 七、參術湯 [組成]黃柏(酒浸)、當歸各0.6克、柴胡、升麻各0.9克、人參、陳皮、青皮各1.5克、神曲末2.1克、炙甘草、蒼術各各3克、黃芪6克。 [用法]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食遠服。 [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悶。 [來源]《蘭室秘藏》 八、退熱湯 [組成]黃芪3克、柴胡2.1克、生甘草、黃連(酒制)、黃芩、芍藥、地骨皮、生地黃、蒼術各1.5克!當歸身、升麻0.9克。 [用法]上為粗末,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粗,食遠溫服。 [功效]益氣退虛熱。 [主治]表中虛熱,或遇夜則甚。 [來源]《蘭室秘藏》 九、當歸六黃湯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以上各等分(黃芪加一倍)。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水2盞煎至1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 [功效]滋陰清熱,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有熱。癥見發熱盜汗,面赤口干,心煩唇燥,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脈數。 [來源]《蘭室秘藏》 十、扶脾丸 [組成]生姜、肉桂各1.5克、干姜、藿香、紅豆各3克、白術、茯苓、橘皮、半夏、訶子皮、炙甘草、烏梅肉各6克、大麥蘗(炒)、神曲(炒)各12克。 [用法]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白湯送下,食前。 [功效]扶脾溫中,燥濕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瀉無度,飲食不化 [來源]《蘭室秘藏》 十一、人參芍藥湯 [組成]麥冬0.6克、當歸身、人參各0.9克、炙甘草、白芍藥、黃芪各3克、五味子5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分作2服。每服以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去渣,稍熱服。 [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脾胃虛弱,氣促憔悴。 [來源]《脾胃論》 十二、藿香安胃散 [組成]藿香、丁香、人參各7.5克、橘紅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次6克加生姜1片同煎,食前服。 [功效]益氣健脾和中。 [主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來源]《脾胃論》 十三、異功散 [組成]人參、茯苓、白術、甘草、橘皮各15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7.5克,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棗2枚,同煎至70毫升,食前溫服。 [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脾胃虛冷,腹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 [來源]《脾胃論》 十四、橘皮積術丸 [組成]枳實(麩炒去穰)、橘皮各30克、白術60克。 [用法]上藥為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溫水送下,食遠服。 [功效]健脾行滯。 [主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來源]《脾胃論》 十五、木香干姜枳術丸 [組成]木香9克、干姜15克(炮)、枳實30克(炒)、白術45克。 [用法]上為極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6-9克,溫水送下。 [功效]破除寒滯氣,消飲化食。 [主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 [來源]《脾胃論》 頭 痛 一、白芷散 [組成]郁金3克、香白芷、石膏各6克、薄荷葉、芒硝各9克。 [用法]上為極細末,口含水,鼻內搐之。 [功效]疏風清熱。 [主治]頭痛。 [來源]《蘭室秘藏》 二、碧云散 [組成]細辛、郁金、芒硝各3克、蔓荊子、川芎各3.6克、石膏3.9克、青黛4.5克、薄荷葉6克、紅豆1個。 [用法]上為極細末,口噙水,鼻內?之。 [功效]疏風清熱,開竅利頭目。 [主治]頭痛。 [來源]《蘭室秘藏》 三、羌活清空膏 [組成]蔓荊子3克、黃連9克、羌活、防風、甘草各12克、黃芩3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克,茶清調下,食后臨臥服。 [功效]疏風清熱。 [主治]頭痛。 [來源]《蘭室秘藏》 四、安神湯 [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6克、防風7.5克、柴胡、升麻、酒生地黃、酒知母各15克、酒黃柏、羌活各30克、黃芪6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加蔓荊子1.5克、川芎0.9克,再煎至250毫升,去粗,臨臥熱服。 [功效]疏風清熱,明頭目。 [主治]頭痛,頭旋眼黑。 [來源]《蘭室秘藏》 五、細辛散 [組成]細辛、瓦粉各0.6克、生黃芩、芍藥各1.5克、酒黃連、川芎各2.1克、炒黃芩、酒黃芩各3克、炙甘草4.5克、柴胡6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取清,食后服之。 [功效]疏風清熱。 [主治]偏正頭痛。 [來源]《蘭室秘藏》 六、川芎散 [組成]川芎0.9、柴胡2.1克、羌活、防風、藁本、生甘草、升麻各3克、熟甘草、熟生地黃各6克、酒黃連(炒)、酒黃芩各13.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克,或6-9克,食后茶清調下。 [功效]疏風清利頭目。 [主治]頭目不清利。 [來源]《蘭室秘藏》 腰 痛 一、壯本丹秘方 [組成]杜仲(酒炒)30克、肉蓯蓉15克、巴戟15克、破故紙(鹽水炒)30克、茴香30克、青鹽15克。 [用法]上為末,將豬腰子分開,入藥在內,縫住,紙包煨熱。每1個一服,用黃酒送下。 [功效]壯筋骨,補元,養丹田。治腰痛之妙劑。 [主治]腎虛腰痛,久則寒冷。 [來源]《蘭室秘藏》 二、獨活湯 [組成]炙甘草、羌活、防風、獨活、大黃(煨)、澤瀉、肉桂各9克、當歸稍、連翹各15克、酒漢防己、酒黃柏各30克、桃仁30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酒120毫升,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熱服。 [功效]祛風、活血、通絡。 [主治]因勞役,腰痛如折,沉重如山。 [來源]《蘭室秘藏》 消 渴 一、辛潤緩肌湯 [組成]生地黃、細辛各0.3克、熟地黃0.9克、石膏1.2克、黃柏(酒制)、黃連(酒制)、生甘草、知母各1.5克、柴胡2.1克、當歸身、荊芥穗、桃仁、防風各3克、升麻4.5克、紅花少許、杏仁6個、小椒2個。 [用法]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食遠,稍熱服之。 [功效]清熱,養陰,生津。 [主治]消渴證才愈,只有口干,腹不能努,此藥主之。 [來源]《蘭室秘藏》 二、當歸潤燥湯 [組成]細辛0.3克、生甘草、炙甘草、熟地黃各0.9克、柴胡2.1克、黃柏、知母、石膏、桃仁泥、當歸身、麻子仁、防風、荊芥穗各3克、升麻4.5克、紅花少許、杏仁6個、小椒3個。 [用法]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熱服,食遠。 [功效]養陰生津潤燥。 [主治]消渴,大便閉澀,干燥結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干,眼澀難開,及于黑處見浮云。 [來源]《蘭室秘藏》 血 證 一、黃芪芍藥湯 [組成]葛根、羌活各15克、白芍藥、升麻各30克、炙甘草60克、黃芪9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食后溫服。 [主治]鼻衄血多,面黃,眼澀多眵,手麻木。 [來源]《蘭室秘藏》 二、麥門冬飲子 [組成]黃芪3克、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人參各1.5克五味子10個。 [用法]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熱服,不拘時。 [功效]益氣養陰止血。 [主治]吐血久不愈。 [來源]《蘭室秘藏》 傷 食 一、和中丸 [組成]人參、干姜、陳皮各3克、干木瓜6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6-9克,白湯送下,食前。 [功效]補胃進食。 [主治]飲食所傷。 [來源]《蘭室秘藏》 二、木香人參生姜積術丸 [組成]干生姜7.5克、木香9克、人參10.5克、陳皮12克、枳實30克(炒)、白術45克。 [用法]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溫水送下,食前。 [功效]益氣行滯化濕。 [主治]傷飲食。 [來源]《蘭室秘藏》 三、白術丸 [組成]白礬(枯)9克、黃芩15克、橘皮21克、神曲(炒)、半夏、白術各30克、枳實(麩炒)33克。 [用法]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白湯下。素食多用干姜,故加黃芩以瀉之。 [主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來源]《蘭室秘藏》 四、上二黃丸 [組成]甘草6克、升麻、柴胡各9克、黃連30克、黃之60克。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白湯下,食遠。 [主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來源]《蘭室秘藏》 五、瓜蒂散 [組成]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用法]為極細末,每服3克,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 [功效]涌吐停食。 [主治]飲食過飽,填塞胸中。 [來源]《蘭室秘藏》 六、檳榔丸 [組成]炙甘草3克、木香、人參、檳榔各6克、陳皮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白湯下,食前。 [功效]破滯氣,消飲食。 [主治]傷食。 [來源]《蘭室秘藏》 七、半夏枳術丸 [組成]半夏(姜制)、白術、枳實(麩炒)。 [用法]上藥為極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6克,多服不妨,無定法,如熱湯浸蒸餅為丸亦可。 [功效]健脾化濕,行氣消食。 [主治]冷食內傷,脾胃氣虛,飲食不消。 [來源]《脾胃論》 便 秘 一、潤腸丸 [組成]桃仁、麻仁各30克、當歸尾、煨大黃、羌活各3克。 [用法]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服。 [功效]潤腸通便。 [主治]脾胃伏火,大便秘澀,不思飲食。 [來源]《蘭室秘藏·大便結燥門》 二、潤腸湯 [組成]生地黃、生甘草各6克、大黃(煨)、熟地黃、當歸稍、升麻、桃仁、麻仁各3克、紅花0.9克。 [用法]上為粗末,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食遠溫服。 [功效]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主治]大腸結燥不通。 [來源]《蘭室秘藏》 三、通幽湯 [組成]炙甘草、紅花各0.3克、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升麻、桃仁泥、當歸身各3克。 [用法]上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粗,調檳榔細末1.5克,稍熱,食前服。 [功效]養陰活血通幽。 [主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大便燥秘,氣不得下。 [來源]《蘭室秘藏》 痔 瘡 一、紅花桃仁湯 [組成]黃柏4.5克、生地黃3克、澤瀉2.4克、蒼術1.8克、當歸梢、漢防已、防風梢、豬苓各1.5克、麻黃0.6克、紅花1.5克、桃仁10個。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水75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粗,稍熱,食前服之。忌風寒處大小便。 [主治]痔漏經年,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來源]《蘭室秘藏》 二、秦艽當歸湯 [組成]大黃(煨)12克、秦艽、枳實各3克、澤瀉、當歸精、皂角仁、白術各1.5克、紅花少許、桃仁20個。 [用法]上都作一服,水75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粗,食前熱服。忌風寒處大小便。 [功效]清熱潤燥,活血消痔。 [主治]痔漏,大便結燥,疼痛。 [來源]《蘭室秘藏》 三、當歸郁李仁湯 [組成]郁李仁、皂角仁各3克、枳實2.1克、秦艽、麻仁、當歸梢、生地黃、蒼術各1.5克、大黃(煨)、澤瀉各0.9克。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除皂角仁別為末,水75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入皂角仁末調,空心,食前服之。忌風寒處大小便。 [功效]清熱涼血,潤腸行氣通便。 [主治]痔漏大便硬,努出大腸頭,下血,苦痛不能忍。 [來源]《蘭室秘藏》 倒 睫 一、防風飲子 [組成]細辛、蔓荊子各0.9克、葛根、防風各1.5克、當歸身2.25克、炙甘草、黃連、人參各3克。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食遠服。避風寒。 [功效]養血益氣,疏風扶睫。 [主治]倒睫卷毛。 [來源]《蘭室秘藏》 二、神效明目湯 [組成]細辛0.6克、蔓荊子1.5克、防風3克、葛根4.5克、甘草6克。 [用法]上為粗末,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稍熱臨臥服。 [功效]疏風散郁。 [主治]眼棱緊急,致倒睫卷毛及上下臉皆赤爛,睛疼昏暗,晝則冷淚常流,夜則眼澀難開。 [來源]《蘭室秘藏》 牙 疾 一、清胃湯 [組成]真生地黃12克、當日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揀凈)3-5克(如黃連不好加量,用夏月倍之。大抵黃連臨時增減無定l、升床3克。 [用法]上為細末,都作一服。水1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效]清胃涼血。 [主治]胃有積熱,火氣上攻。癥見牙痛牽引頭腦,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頰腮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浮大而數。 [來源]《脾胃論·卷下·調理脾胃治驗》 二、白牙散 [組成]白芷2.1克、升麻3克、石膏4.5克、羊脛骨灰6克、麝香少許。 [用法]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擦之。 [功效]牙齒增白。 [來源]《蘭室秘藏》 三、牢牙散 [組成]羌活30克、草龍膽(酒洗)45克、羊脛骨灰60克、升麻120克。 [用法]上為細末,以紗羅子羅骨灰作微塵末,和勻,臥時貼在牙齦上。 [功效]清熱瀉火,散風止痛。 [主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痛,牙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來源]《蘭室秘藏》 四、立效散 [組成]細辛0.6克、炙甘草0.9克、升麻2.1克、防風3克、草龍膽(酒洗)12克。 [用法]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以匙抄在口中,渫痛處,待少時則止。 [功效]溫經驅風,瀉火止痛。 [主治]牙齒痛不可忍,及頭腦項背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其脈上中下三部陽虛陰盛,是五臟內盛,六腑陽道脈微小,小便滑落。 [來源]《蘭室秘藏》 金元時期名醫方(四十七) 李 杲 方 其 它 一、羌活勝濕湯 [組成]羌活、獨活各3克、藳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1.5克、蔓荊子1克。 [用法]上?咀,都作一服,水2盞,煎至1盞,去渣大溫服,空心食前。 [功效]祛風勝濕。 [主治]風濕在表。癥見頭痛身重,腰背重痛,或一身盡痛難以轉側,惡寒微熱,苔白脈浮。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二、普濟消毒飲 [組成]黃芩、黃連各15克、橘紅、玄參、生甘草各6克、連翹、鼠粘子、板藍根、馬勃、薄荷各3克、白僵蠶(炒)、升麻各2克、柴胡、桔梗各6克。(一方無薄荷,有人參9克) [用法]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初起惡寒發熱,肢體沉重,繼則頭面紅腫,目不能開,咽喉不利,口渴舌燥,苔黃,脈浮數有力。 [來源]《東垣試效方》 三、厚樸溫中湯 [組成]厚樸(姜制)、橘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各15克、干姜2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水2盞,生姜3片,煎至1盞,去渣溫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功效]溫中理氣,燥濕除滿。 [主治]脾胃寒濕,胃腹脹滿,或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肺之牌胃虛方》 四、枳實導滯丸 [組成]大黃30克、枳實(麩炒)、神曲(炒)各15克、茯苓、黃芩、黃連、白術各9克、澤瀉6克。 [用法]研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溫水送下,食遠量虛實加減服之。 [功效]消導積滯,清利濕熱。 [主治]積滯內阻,蘊濕生熱。癥見胸脘痞滿,下痢,泄瀉腹痛后重,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沉實者。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五、清暑益氣湯 [組成]黃芪6克、蒼術(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人參(去蘆)、澤瀉、炒曲、橘皮、白術各3克、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各1克、青皮(去白)1克、黃柏(酒洗,去皮)3克、葛根2克,五味子9枚。 [用法]上件同?咀,都作一服,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大溫服,食遠,劑之多少,臨病斟酌。 [功效]清暑益氣,除濕健脾。 [主治]平素氣虛,又感暑濕,致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者。 [來源]《脾胃論·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 六、通關丸(又名滋腎丸) [組成]黃柏(酒洗)、知母(酒洗)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為細末,泛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服白湯送下。 [功效]清下焦濕熱,助膀胱氣化。 [主治]熱蘊膀胱,尿閉不通,小腹脹滿,尿道澀通。 [來源]《蘭室秘藏·小便淋閉門》 七、蠲飲枳實丸 [組成]枳實(麩炒去穰)、半夏(湯洗)、陳皮(去白)各60克、黑牽牛(取頭末)90克。 [用法]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食后生姜湯下。 [功效]逐飲消痰,導滯清膈。 [主治]咳痰,胸滿。 [來源]《脾胃論》 八、散滯氣湯 [組成]當歸身0.6克、陳皮0.9克、柴胡1.2克、炙甘草3克、半夏4.5克、生姜5片,紅花少許。 [用法]上藥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去粗渣。稍熱服。 [功效]疏肝行氣散滯。 [主治]因憂氣結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雖食不散,帶有痞氣。 [來源]《脾胃論》 九、訶黎勒丸 [組成]訶子(去核梢)15克、椿根白皮30克、母丁香3個。 [用法]上為細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陳米飯湯,入醋少許送下,3日3服效。 [主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 [來源]《脾胃論》 十、升陽除濕防風湯 [組成]蒼術(泔浸)120克、防風6克、白術、白茯苓、白芍藥各3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除苓術另作片子。水450毫升煮至140毫升,納諸藥同煎至70毫升。煎矯熱,食前服。 [功效]健脾燥濕,和血散風。 [主治]大便閉塞或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 [來源]《脾胃論》 十一、胃風湯 [組成]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川芎、肉桂(去粗皮)、當歸(去苗)、白芍藥、白術各等分。 [用法]上為散,每服6克,以水70毫升。入粟米數百余粒同煎至2.1克,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小兒量力減之。 [功效]益氣和血,溫胃化濕。 [主治]大人小兒胃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癘痛,及脾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 [來源]《脾胃論》 十二、三黃丸 [組成]黃連(去蘆)、黃芩(去蘆)、大黃各30克。 [用法]上的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用熱水吞下。如臟腑壅實如服丸數,小兒積熱宜服之。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頂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滿,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疽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 [來源]《脾胃論》 十三、安胃湯 [組成]黃連(去須)、五味子(去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1.5克、熟甘草0.9克、升麻稍0.6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分作2服。每服以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去渣,食遠溫服。 [功效]益氣健脾,養陰祛風。 [主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證,當先除出汗,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來源]《脾胃論》 十四、柴胡聰耳湯 [組成]連翹12克、柴胡9克、炙甘草、當歸身、人參各3克、水蛭1.5克(炒,另研)、麝香少許(另研)、虻蟲3個(去足,炒,另研)。 [用法]上除3味另研外,生姜3片,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再下3味,上火煎一二沸,消熱服,食遠。 [主治]耳中干結,耳鳴耳聾。 [來源]《蘭室秘藏》 十五、黃芪湯 [組成]木香、藿香葉各3克、當歸、陳皮各6克、人參、澤瀉各15克、黃芪3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如欲汗,加生姜煎,食遠,熱服之。 [功效]補胃除濕,利血養血,滋養元氣。 [主治]飲食不調。 [來源]《蘭室秘藏》 十六、寬中喜食無厭丸 [組成]木香1.5克、青皮、人參、干生姜各3克、炙甘草4.5克、白茯苓、澤瀉、檳榔、橘皮、白術各6克、縮砂仁、豬苓各7.5克、枳實12克、草豆蔻仁15克、神曲16.6克(炒)、半夏21克、大麥蘗面30克(炒)。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米湯下,食遠。 [功效]資形氣、喜飲食。 [主治]厭食。 [來源]《蘭室秘藏》 十七、益胃散 [組成]人參、甘草、縮砂仁、厚樸各60克、白豆蔻、姜黃、干生姜、澤瀉各9克、益智仁18克、黃芪、陳皮各21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水500毫升,生姜5片,煎至250毫升,去渣,食前溫服。 [功效]益胃燥濕止痛。 [主治]因服寒藥過多,以致脾胃虛損,胃脘疼痛。 [來源]《蘭室秘藏》 十八、桔梗湯1號方 [組成]當日身、馬勃各0.3克、白僵蠶、黃芩各0.9克、麻黃1.5克(不去節)、桔梗、甘草各3克、桂枝少許。 [用法]上為粗末,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稍熱服之,食后。 [功效]疏表散邪,清熱利咽。 [主治]咽腫,微覺痛,聲破。 [來源]《蘭室秘藏》 十九、桔梗湯2號方 [組成]桔梗6克、甘草3克(炙)。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粗,大溫時時服之,不可計服數。 [功效]快咽喉,寬利胸膈。 [主治]斑已出,咽喉不利。 [來源]《蘭室秘藏》 二十、補氣湯 [組成]白芍藥、橘皮(不去白)各45克、炙甘草、黃芪各30克、澤瀉15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0克。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溫服。 [功效]益氣行血。 [主治]皮膚面有麻木,乃肝氣不行故也。 [來源]《蘭室秘藏》 二十一、羌活湯 [組成]炙甘草2.1克、澤瀉9克(酒洗)、栝蔞根、白茯苓、酒黃柏各15克、柴胡21克、防風、細黃芩(酒洗)、酒黃連、羌活各3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取清,食后臨臥,通口熱服之。 [功效]疏風清熱。 [主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 [來源]《蘭室秘藏》 二十二、黃芪當歸湯 [組成]當歸身3克、黃芪15克。 [用法]上為粗末,作一次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食前熱服。 [功效]甘溫除熱。 [主治]熱上攻頭目,沿身胸背發熱。 [來源]《蘭室秘藏》 二十三、選奇湯 [組成]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風各9克、酒黃芩3克(冬月不用此一味,如能食熱痛倍加之)。 [用法]上為粗未,每服15克。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粗,食后服之。 [功效]祛風清熱止痛。 [主治]眉骨痛不可忍。 [來源]《蘭室秘藏》 二十四、神效黃芪湯 [組成]蔓荊子3克、陳皮(去白)15克、人參24克、炙甘草、白芍藥各30克、黃芪6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臨臥稍熱服。 [功效]益氣升清,養肝明目。 [主治]渾身麻木不仁,或頭面手足肘背,或腿腳麻木不仁。如面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隱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昏花,手不得近,或目少精光,或目中熱如火,服五六次可效。 [來源]《蘭室秘藏》 二十五、復元活血湯 [組成]柴胡15克、桔蔞根、當歸各9克、紅花、甘草、穿三甲(炮)各6克、大黃(酒浸)30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9克。 [用法]上件除桃仁外,銼如麻豆大,每服12克,水1盞半,酒半盞同煮,至七分滓,大溫服之,食前,以利為度,得利痛減,不盡服。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主治]跌打損傷,血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 [來源]《醫學發明》 二十六、天臺烏藥散 [組成]天臺烏藥12克、木香6克、茴香(炒)6克、青皮(去白)6克、良姜(炒)9克、檳榔(剉)9克、川楝子12克、巴豆70粒。 [用法]上8味,先以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麩炒,候黑色,豆麩不用外,為粗末。每服3克,溫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熱酒下亦得。 [功效]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弦。 [來源]《醫學發明》 二十七、朱砂安神丸 [組成]朱砂15克(另研水飛陰平秤)、黃連(去須棟凈酒洗秤)18克、炙甘草16克、生地黃8克、當歸(去蘆)8克。 [用法]上4味為細末,另研朱砂,水飛如塵,陰干為衣,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6-9克,津唾咽之,食后。 [功效]鎖心安神,清熱養血。 [主治]心火上炎,灼傷陰血所致的心神煩亂,征忡,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失眠多夢,舌紅,脈細數。 [來源]《醫學發明》 二十八、七圣丸 [組成]羌活30克、郁李仁45克、大黃24克(煨)、檳榔、桂、木香、川芎各15克。 [用法]上除郁李仁另研入外,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白湯下,食前取大便利,一服而癒。 [功效]清熱行氣,通俯止痛。 [主治]大腸疼痛不可忍。 [來源]《蘭室秘藏》 二十九、芎辛湯 [組成]細辛0.6克、芎?、蔓荊子各1.5克、甘草、白芷各3克、防風4.5克。 [用法]上為細末,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臨臥溫服。 [功效]活血祛風明目。 [主治]兩眼晝夜隱澀難開,羞明惡日,視物昏暗,赤腫而痛。 [來源]《蘭室秘藏》 三十、搐藥麻黃散 [組成]麻黃30克、當歸身3克。 [用法]同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許,共為細末。含水,鼻內搐之, [功效]活血開郁消障。 [主治]內外障眼。 [來源]《蘭室秘藏》 三十一、復明散 [組成]青皮0.9克、橘皮、川芎、蒼術各1.5克、炙甘草、生地黃、連翹、柴胡各3克、黃芪4.5克、當歸身6克。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稍熱服之,食后。忌酒醋濕面,辛熱大料物之類。 [功效]益氣活血,疏肝明目。 [主治]內障。 [來源]《蘭室秘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