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因為疫情蔓延不能外出,大部分時間寶寶都在爺爺家四處“探險”,不是被拖鞋絆倒,就是被門檻絆倒,或者自己跑著跑著就摔倒了。無論大人怎么在身后喊:“看著點,慢慢走。”小寶還是會不斷摔跤。 只要奶奶在場,一定會第一時間趕到,一邊說著:寶寶摔疼了么?來奶奶看看,一邊把寶寶抱起來。漸漸地我發現,如果他摔倒時奶奶不在場,他就會自己爬起來,繼續玩耍。奶奶在場的時候,他甚至會專門摔倒,讓奶奶百思不得其解對我說:“這孩子總是摔跤怕不是有什么問題吧!” 兩三歲的小孩,為什么總是摔跤?摔倒之后大人應該袖手旁觀,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么?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摔跤的話題。 寶寶“摔跤”也是成長 美國范德堡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常潤曾提過:“3歲前寶寶,能通過摔跤發展平衡和協調能力。” 幾乎每個寶寶在成長中探索外部世界時,都會或多或少的面臨“摔跤”這個問題,尤其對那些好動的孩子而言,摔跤更是家常便飯。媽媽雖然心疼,但也要知道,“摔跤”這件事兒在寶寶的成長中還具有一些別樣的意義。 一方面,在身體協調能力發展上,如上圖所示,寶寶從翻身、爬行到坐起來、直至行走,都需要平衡能力相應的發展。而寶寶正是在上一階段中,不斷磨煉自己的“平衡力”。喜歡跨越障礙物、走一些凹凸不平的地面,也是孩子的一種“自我訓練”。一般在孩子4歲左右,他的平衡能力就足以應對這些復雜地形,不會總是摔倒了。 另一方面,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上看,摔跤能讓寶寶體驗生活中存在的風險,并進行評估。它也能讓寶寶學會應對恐懼等情緒,恢復自我。 所以,2-3歲的孩子經常摔跤,并不是什么“缺陷”。爸爸媽媽反應應該注意孩子摔跤后的應對方式。 錯誤應對影響性格 有些爸媽認為孩子摔倒不用管。事實上,完全無視孩子的感受,甚至比反應強烈對娃的傷害更大。如果還在用下面這些方法應對,跌倒對娃來說,可就這是一種“創傷”了。 方式一:反應過度驚慌失色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和我一樣的經歷,娃第一次摔倒的時候我趕緊跑上去安慰,寶寶一看到我反而大哭起來。寶寶摔倒不是疼哭的,是被家長的緊張情緒嚇哭的。” 小寶寶常沒有自己主見和判斷力,他會根據別人反應(特別是媽媽)來判斷事情的嚴重性。家長過度緊張,會削弱寶寶對自身的感知以及反應能力。 方式二:大聲責備寶寶 這種反應在老一輩比較常見。寶寶摔倒了,你怎么不看路,明明有個東西還往前走,摔倒了吧?對寶寶大聲斥責多了,會讓他過度謹慎。特別是“這也危險、那也危險”不準他四處活動的家長,會使寶寶不敢過多探索,從而阻礙發展平衡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方式三:在旁邊看著,堅決不扶 如果孩子朝父母發出請求信號,父母卻視而不見,他就會感覺自己和父母間的情感聯結斷開了。最后,寶寶是自己站起來了,但他收獲的不是獨立,而是失望。這種次數多了,會讓孩子很沒有依靠和安全感。遇到困難,他不會第一時間找父母,因為他覺得:不管發生什么,他們都不會幫我! 寶寶摔倒了這樣做 對于寶寶而言,不小心摔了一跤。是他們小世界里為數不多的“挫折”事件。面對難過的寶寶,爸爸媽媽可以試試下面這些辦法。 辦法一:詢問“后來怎么樣了?”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在分析大腦與情緒時說道:“用語言幫助孩子表達并接受經歷,就是在幫助他們撫平負面情緒。” 孩子摔倒后大哭,媽媽可以“明知故問”一下:“剛才發生什么了?”當孩子用理性來敘述事情經過,比如:“我摔倒了,然后覺得很疼,媽媽就過來了”。 這時,我們可以接著孩子的敘述繼續講下去,“是啊,后來媽媽過來了,抱著你哄了一會。你不那么疼了,現在沒事兒了。” 讓孩子看到事情的結果,有助于將注意力從過去的恐懼情緒中轉移到現在安全舒適的事實上來。 辦法二:幽默化傷痛為勇氣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笑聲,可以激活孩子的勇氣。” 寶寶日常中的大部分“摔跤事件”其實并不會很嚴重。這時候家長要做的是第一時間檢查一下寶寶的身體是否有傷,如果一切正常,家長可以用幽默的語氣,化解傷痛,給孩子一些勇氣。 有一次寶寶在客廳玩,被腳下的積木絆倒了,孩子他爸聞聲趕來做出很夸張的表情說:“哎呀,這里有一只小豬豬把地板摔了個坑。我們一起來玩踩泥坑吧。于是寶寶馬上擦干眼淚,和爸爸踩起了想象中的“泥坑”。 辦法三:教會孩子理性應對 除了給予孩子適當的關心和轉移因為“摔倒”帶來的沮喪情緒之外。如果寶寶總是因為一種原因摔倒,或許我們還應該幫他找找原因。一位朋友說起自家3歲的兒子,總會被樓道門口的門檻絆倒。 他觀察了幾次后,在兒子又一次絆倒后,阻止了要上前安慰的媽媽,而是拉起兒子后,帶他分析了一下總是絆倒的原因:跑得太快、走路不專心、沒有注意腳下。并且告訴孩子,如果注意這些,就不會總是在一個地方被絆倒。 枕邊育兒寄語: 寶寶摔跤,事情可大可小。小到只是日常養育的一些小插曲,大到能培養他的性格、鍛煉他的能力。寶寶摔倒后,父母用正確的做法,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上文中的這些方式,你學會了嗎?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