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汨羅江上一葉舟 /html>
時代不可能為任何一個人停下它滾滾向前的車輪。當下人類已經進入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新時代,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技術正在顛覆各個領域,機器被賦予了深度學習的能力,未來一切都有可能被顛覆,越來越多的職業將會被淘汰。 但無論未來如何變化莫測,如果我們不想不被打敗和社會淘汰,我們就必須不斷學習,掌握各種技能,提升自己的領悟能力和見識能力,讓自己充滿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古代的《易經》早已說明了一切:“唯變所適”。所謂“變”就是學習,吐故納新,做出適應環境變化的生存調整,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讓自己能夠得心應手去駕馭千變萬化的風浪。 學習才能創新,如何學習?一切問題,回歸本質!否則我們只能疲于奔命在各種現象里,結果還未必如自己所愿。 學習的本質是什么? 學習的本質是生存的手段。 學習的本質并非開掛,而是成長。 學習是文明延續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 學習的本質不在于記住哪些知識,而在于它觸發了你的思考。 …… 關于學習本質的答案很多,就像有一句話說的:“未來多角度,答案在風中。”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很難以一個角度來詮釋學習的本質是什么。比如人性的本質是什么,古今中外,闡述人性論述的著作和質問數不勝數,是欲望、善良、貪婪,還是什么,人性的本質不是簡單一個概念可以概括的,人的復雜性了決定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所以,對于學習這件復雜的事情,很難用一句話,一個簡單的概念來概括學習的本質是什么? 但我們不妨對“學習”這個概念進行拆解,從學到習的過程分為四個層次:輸入,理解,內化和輸出,那么學習的本質可以歸納為四個層次。 1、學習的輸入階段:為什么學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誰不是一邊暗自流淚,一邊咬緊牙關繼續熬?當靈魂控制了隨心所欲,人的命運才有自我主宰的機會。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畢業后和他的一位同學,在地下室合租,他自己每天戴上耳機看書,練習工作技能,因為工作出色,獲得了升職,薪水翻了一倍,一年后他搬離了地下室,在一個居民樓租了一個單間。而他的那位每天下班吃完飯后,不是看電視,玩手機,就是和他人在網上閑聊天的同學,只能眼神沒落地看著他搬離地下室……再過一年,他的那位同學結束了北漂的生涯,回到了老家…… 學習是從“0到1”的過程,從為什么開始是學習的起點。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習的人,會發生什么糟糕的情況的呢?
前兩點很好理解,重點說說第三點。曾經有一個粉絲,買了我的自律課程,得意洋洋地給我留言:“老師你的課程特別好,我買了!”我回復道:“你有哪些不明白的,我可以給你指導。”下一秒我就抑郁了,他回復我:“現在沒有時間呢,買下來,以后再看。” 綜上三點,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學習本身,而是自己。知道從為什么開始是學習的靈魂!學習是一種習慣、責任和享受,往往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所以,在這里我們把學習的第一層本質定義為:為什么學。 2、學習的理解階段:掌握概念 一個人的無知,往往和他知道的概念太少有關,導致理屈詞窮。 同樣看一本書,為什么有的人看完后,很是郁悶,痛心疾首,大呼道:“字都認知,就是看不懂。”問題癥結在哪?因為他掌握的概念量(詞匯量)太少。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從出生嬰兒開口中“爸爸、媽媽……”這些簡單的概念開始,然后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再到后來學習各種復雜的知識概念,無論是一句話,一段信息,一本書,還是其他的,我們都需要不斷地學習概念來更好地認知這個世界;同時也不斷創造出新的概念來解讀新事物,新現象等等,或賦予舊事物,舊現象更全新的概念定義。 真正的學習概念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一個概念的背后需要學習一系列復雜的信息,以及信息里包含的各種你未知的概念,重新詮釋的概念。 比如有一本書叫《天才源自刻意練習·通向成功的高效學習法》,要學習這個概念,你需要去看一本書的內容,還有大量你之前從未接觸過的概念,最后通過這本書幾萬字信息輸入的學習,沒有人能一字一句記住全部內容,你只需要理解“刻意練習”的要領,和相關的概念,你就能參照這些概念進行學習。 因此你會發現,概念是對復雜或冗長的信息高度提煉概括集成的知識單元,或是知識的晶體。具體來說,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形成概念式的抽象思維意識。全世界公認最好,被稱為史上最牛的“費曼學習法”正是以概念理解為核心,通過四個步驟“選定概念,模擬教學,重復回顧,簡化表達”完成高效學習。也就說,你認知的概念越多,越有助于你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就像你擁有的原材料越多,供你選擇組合的余地就越多。 所以,在這里我們把學習的第二本質定義為:掌握概念。 3、學習的內化階段:心智模式 為什么有的人工作很努力,努力到無能為力,領導還是不滿意,面臨著降薪,甚至是隨時被辭退的危險。 查理·芒格說:“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幫你避免失敗。” 思維模式是什么,我們在上面提到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元,也就說思維模型,就是概念模式。 一旦你把這種概念模式(一組概念)形成自己大腦向行為發出的一組操作指令的程序,意味著這種概念模式(思維模式)內化成了你的心智模式——認知框架,思維路徑和行動導向,你就能利用某種心智模式“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 人與人最大的認知差別,歸根結底是心智模式。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心智模式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擇偶”,擇偶的標準由很多要素構成,比如家庭背景、身高、年齡、職業、學歷、收入、性格等等,這些要素集合的概念模塊就構成在他擇偶時的心智模式,每個人對這些概念的定義不同,側重點不同,也就決每個人在擇偶時的決策不同,最終產生的幸福指數也不同。 回到我們上面提到的《天才源自刻意練習》,闡述刻意練習構成的六大特征:目標、績效、重復、反饋、專注、強迫,這六個概念就構成了一套我們在進行刻意練習時可以進行參照應用的系統思維方法論,利用這個進行實踐,自檢,反饋,糾正,復盤等一些操作,幫助我們從自己領域的普通水平升級,遷躍到專家水平的層級。 再看職場的案例,一個工作者大腦里安裝了5W2H分析法(目的、目標、人物、時間、地點、方法、多少)這7個概念構筑了“一級心智模式”,他就可以快速把一項復雜的工作化繁為簡,拆解成7個要素,再結合其他的“子心智模式”,比如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等等,從而保障自己能夠完成高質量的工作。這就是為什么一些人工作很努力,努力到無能為力,卻得不到領導認可的緣故。高效工作的心智模式決定一個人能否對自己要實現目標有一個清晰、系統的認知框架,避免工作思路混亂,丟三落四,考慮問題不周全,造成了功虧一簣的無效努力。 重點說明的是,人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我們需要擁有多元組合心智模式的能力,把新舊心智模式進行融合,創造出更優化的的“心智模式”,以形成問題的“最優解”,應對不同場景下遇到的各種難題,讓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狀態。整個循環邏輯過程是:裂變,重組,建構,創造。而心智模式單一窄化的人,往往容易鉆牛角尖,缺乏變通和應變的能力。 簡單說,你頭腦中擁有的心智模型“工具”越多越頂級,那么你在面對問題時就越能做出快速正確的預判和決策,處理問題的能力就越強。 所以,在這里我們把學習的第三本質定義為:心智模式。 4、學習的輸出階段:學以致用 毛澤東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侃侃而談,看問題很深刻、很通透的人與你協同工作時,卻總是令你抓,因為他說的比做的厲害。學不致用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
人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過程。學以致用,在于利用現成的知識體系讓自己快速成長,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熟練駕馭心智模式和生存技能;還可以保存腦力、體力和精力,避免無畏的“摸著石頭過河”,少走一些彎路,你越節省自己的資源,就越可以有機會去開闊人生更開闊的視野和版圖。學以致用的背后還有更深層的一種智慧:用以治學。 用以治學,則是脫離過度依賴知識,“盡信書不如無書”,避免浪費太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損耗了更多實踐的機會。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總結失敗的經驗,避免再犯同類型的錯誤;得出成功的經驗,進行快速復制,讓自己事半功倍。 知識的應用,很多情況下是無法進行1:1的復制,需要通過你自身的實踐情景,在過程中進行查漏補缺,甚至提出質疑,然后形成全新的知識體系。就像斯賓諾莎說的:“知識歸根結底由經驗而來。”也就說,你得學習舊知識,還得自己煉制新知識,而這種知識一旦具有廣泛的實用性,那么這種新知識就能幫去更多的人提高認知效率,縮短學以致用的時間,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人會把學習的本質定義為是文明延續和發展的橋梁與紐帶,但學習的本質終歸還是體現在一個“用”字上。 所以,在這里我們把學習的第四本質,也叫終極本質定義為:學以致用。 結束 認知學習本質的越深刻,人生的解法就越精準越簡捷。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么,說法很多,我們不妨歸結為這三點:生命、時間和認知。認知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人一旦認知到學習的本質,認知效率才會被徹底釋放,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層次,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還可以引領大眾的心智,讓自己的生命質量和時間變得更加豐盈。 未來我們的學習方向在哪呢?《人機共生》一書提出智能時代,制勝未來工作的5個生存策略,為我們提供了未來主流學習的方向。
|
|
來自: 倪大爺v > 《大學生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