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路地處虹口,有一個話題無法回避。
日本人來了。
十九世紀中期,西洋人乘鴉片戰爭余威在上海大展拳腳。老大是英國,美德法緊跟其后,余下一幫嘍啰趁火打劫撈外快,日本頂多算個小馬仔。明治維新讓日本長出了點肌肉塊,想找人練練,于是,1894年鬧一場甲午海戰滅了大清的北洋水師。1904年挑戰老毛子,又贏了一把。這一下日本人上至天皇,下到妓女統統亢奮起來,想要統吃全世界,先從中國下口。
日本人到上海也相中了虹口,擠在美領館旁邊建了日領館,并在塘沽路東端周圍建起一批公共建筑。其中
1. 日本領事館,1871年建舊館,1911年原址翻建新館。此樓即為現存黃浦路上的紅樓。
1871年(清同治十年)建第一代日本領事館
1911年(清宣統三年)建第二代日本領事館,左側為美領館
原日本領事館現貌, 黃浦路106號(紅樓)(2009年)
2019年,黃浦路106號,背面為原日領館紅樓(段段攝)
周邊北外灘改造施工,不知未來是何景象(段段攝于2019年)
2. 日本郵船公司(NYK),1870年,日外交正、副使率團抵滬,與上海道正式訂立中日官方郵船制度,并在虹口臨黃浦江地段購地興建日本郵船碼頭。1885年,日本郵船公司(NYK)在揚子江路(今黃浦路)開張。此樓現已不存。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日本郵船公司(NYK)在揚子江路開張。(此樓在日領館東側,現已不存)
北外灘的日本郵船公司(NYK)及碼頭
3. 日本郵電局大樓,1876年時,日本在滬的郵政業務,在滬總領館內進行,1915年日本郵電局大樓在西華德路(今長治路)1號建成。90年代拆除,蓋了一家工商銀行。
1915年(民國四年)日本郵電局大樓在西華德路(今長治路)1號建成,90年代拆除,現為家化金融大廈(現門牌號為天潼路133號)
熱鬧的西華徳路(長治路)靠近塘沽路附近
4. 日本人俱樂部,前身是日橋于1899年建立的運動俱樂部和1903年建立的葵卯會與赤門俱樂部,1904年幾個組織合并,取名為日本人俱樂部,1914年俱樂部新建總會樓。設在文監師路(今塘沽路)295號上。日占上海時日本人裝斯文,舉辦過一些文化活動。戰后為上海市政府民政局,解放初虹口區政府曾在此辦公,后來變浦江電表廠,1994年拆除。
1928年(民國十七年)建的日本人俱樂部,文監師路(今塘沽路)295號(近吳淞路),現已不存。
戰后為上海市政府民政局
來源:《老上海百業指南》
塘沽路309號,浦江電表廠,日本人俱樂部舊址
來源:中川道夫攝于1987年
5. 東本愿寺別院,全稱是真宗東派本山本愿寺上海別院。日僧小栗棲香頂等建立,是日本佛教最早在上海開辦的分院。1876年在北京路499號開設,1883年7月移至武昌路3號(今380號),是二層水泥樓房,中國人習稱“東洋廟”。它除進行宗教活動外,還開辦日文《上海新報》和《佛門日報》,興辦新聞縱覽所、診療所、育嬰堂、學校、慈善會、佛陀會、火葬場和墓地。建筑已不存。
東本愿寺別院,全稱是真宗東派本山本愿寺上海別院。武昌路3號(今380號),現已不存。
東本愿寺別院,佛主轉移儀式
6. 西本愿寺,1905年8月,西本愿寺又在文監師路(今塘沽路)114號開院。1930年4 月,在今乍浦路439號,另建西本愿寺上海別院,上海西本愿寺由日本建筑師岡野重文設計,外壁以花崗石塊砌,沿馬路立面是一座高墻,望去似印度等地石結構的佛教寺廟,頂部為半圓形拱圈,外圈刻花紋,內圈凹進為窗洞,也有花飾,頗有氣勢。值得注意的是下層的墻面,長度達15米,由橫豎排列之石條和面塊組成,橫條呈長方格,上下三排,豎條有七排,條間相距有98厘米,豎條面上凸出直徑59厘米圓形的各種蓮花圖案浮雕,橫豎石條相交處的蓮花圖案浮雕共有21個,蓮花圖式各不相同,但風格一致。西本原寺是日本佛教徒和日本僑民舉行宗教儀式及超度亡靈的重要祭祀活動場所。西本原寺現在是保護建筑。
1930年(民國十九年)建的西本原寺原貌
西本愿寺分院內的日本陣亡者骨灰盒
西本愿寺現貌(段段攝于2019年)
盡管也就將近3層樓那么高,站在面前的時候還是很震撼
7. 1904年建造了當時有名的豪華旅館“萬歲館”、“豐陽館”。戰后,日本在華資產作為敵產全部被國民政府沒收,肥了一幫“劫收大員”,“萬歲館”旅館成了內遷工廠聯合會辦公處。萬幸的是,此樓在外灘交通大改造中沒被拆掉。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開業的旅館,萬歲館
豐陽旅館
2019年,萬歲館(段段攝)
2019年,塘沽路西華徳路(長治路)口豐陽旅館,圖中間的玻璃大樓是拆了日本郵電局建的銀行(段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