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工程開始于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德國的V2火箭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后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鐘后,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于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V2工程的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以容納自控、 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前德國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襲擊英國和荷蘭。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并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后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 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占領安特衛普港后,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余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后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采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