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不是我 EDC 中的物件,我不是你們口中那種 EDC 帶2臺電腦1臺平板一臺相機幾臺手機的極客。 我也相信沒有人會在 EDC 中攜帶這么多的充電設備,按照目前手機平板電腦的續航,支撐一天的外出工作基本無大礙。我出差或者出遠門的時候會攜帶這個數碼配件包,用于給我所有電子設備提供補給,里面包括了充電器,數據線和硬盤等產品。 在 2020 年的今天 USB-C 已經成為了市場上相對較平常的接口,距離蘋果2016年將 Macbook Pro 所有的接口都替換成 USB-C 已經過去四年了,這四年里我也嘗試逐步的把全部設備 USB-C 化,直至目前為止除了和少數情況下,USB-C 已經能夠勝任多數生活場景,也在接口的統一發展中逐漸展現其優勢。 USB-C 的發展路程并不順利,一直以來存在協議混亂和各家私有協議魔改的情況,以后有機會寫一篇文章和大家討論,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平常在使用的數碼配件。 一. [充電器]
在剛購入 Macbook Pro 13 的時候我買過很多 65W 的充電器,例如聯想的口紅頭,小米的 65W,Momax 的 66W 2C1A,這些充電頭在使用過程中都很穩定,存在的問題是要么體積小接口少,要么接口多體積大。 目前使用的倍思和愛否合作的這款 GaN 產品,我很喜歡它的造型,2C1A 能夠很好地滿足我的需求,唯一不足的是這款產品首發幾批貨的發熱量較大,連接穩定性比較差,經常反復握手協商,好在不至于影響使用,后期出貨似乎也有針對這個進行優化。對于我來說我當然希望倍思能夠出一個 3C 口充電設備,但是富余一個 A 口用于不時之需,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案。 MBP13 的原裝充電器僅有 65W,倍思的 65W GaN 是可以直接滿足使用的,而當我更換成 Macbook Pro 16 之后,由于 MBP16 的大容量電池和高功率需求,我就額外攜帶了蘋果原裝的 96W 充電器。 我其實并不滿意這塊巨大的磚頭,額外增加了許多的負擔。我曾嘗試過一些替代品,比如說 Zendure 的 100W 2C1A 充電器,但實測下來達不到 100W 的功率。不知道是個例還是通病,但看博主“硬哥”測試第三方的 100W,也少有能夠穩定供電 100W 的充電器設備。預計 2020 年下半年應該陸陸續續會有新品上市,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買到替換掉這個原裝充電頭的產品,比較看好的是倍思眾籌的 120W GaN 新品。 二. [線材]
iPhone 的快充線已經快成為了大家的標配,我也夠買過各種類型的 C2L 線,之前囤了很多的線想著每個地方都有一套可以拯救我的 iPhone,但去年的 iPhone 11PM 發布之后,這續航水平讓我發現其實我也可以一天一充,因此數碼包中常備一條也就足夠了,不過我的每個背包里都會塞一套充電器,防止意外發生。 數碼包中最多的是 C2C 的線,看上去都是 C2C,但其實也有不一樣的地方。2米的原裝 C2C 線用來給電腦充電,2米長度有一些偏長,考慮到有些酒店或者星巴克插座在很遠的地方,2米線還是經常可以派上用場的。Hp 的雷靂3的線對于我而言一點大材小用,真正用到一次的時候還是從 MBP13 往 MBP16 遷移數據的時候,幾分鐘就完成了幾百G的遷移,效果非常好,平時拿來當硬盤的數據交換線也相當不錯。剩下一根 0.3m 的短線是硬盤盒原配的,能夠跑滿硬盤盒的速度。刷贊軟件 Apple Watch 原裝充電線長期放置在家中的工作臺上,所以我額外購入了一根 USB-C 的充電短線,替換掉了最后一個需要 USB-A 的充電線,短線的使用體驗也非常好,不需要太長的線卷的亂七八糟。 唯一一個用 USB-A 的頭是小米的二合一頭,平時放在包里用來做備用線,萬一遇到一些上古設備還在使用 Micro USB 或者是一些不支持 PD 充電的小電流供電產品,還需要一個 USB-A 來應急,有備無患。 三. [轉換器]
我很少使用轉換器這類設備,因為我多數的設備線都是 C 口的,可以直連 Macbook 和 iPad Pro。這一類產品基本是用來服務他人的,畢竟當別人遞給你一個 USB-A 的 U 盤讓你拷貝點資料給他,或者是別人給了你個U盤讓你把資料拷出來,你總不能說我沒有 USB-A 吧。 Lightning 轉 USB-A 這個接口應該是我使用頻率最低的接口,我本來是想著可以實現手機直接讀取相機卡的功能,但后來購入了 USB-C 讀卡器后,我都使用 iPad Pro 進行相片讀取處理,因此也閑置下來了,非必要的情況下我也不推薦大家購入這個設備。 倍思的這個擴展口買了也有一年多了吧,用的頻率也不高,現在帶出門主要是應付有的時候需要 HDMI 的輸出,經??梢耘缮嫌脠龅?。不過我不建議大家購入這一類側插的轉接器,一方面性能都很一般,還很有可能造成藍牙和 wifi信號的干擾,本身的做工也都比較松垮,占用雙C口的這種還不能給其他設備使用。如果實在是有使用轉接器的需求的,可以考慮一些大品牌的轉換器,一般選擇單獨拉一條線出來的會更好,畢竟你的安卓手機或者 iPad Pro 都可充分利用起來。 Lightning 轉 3.5mm 耳機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不過我并不是拿來接耳機的。這件事是這樣的,如果你想在iPhone 上面使用 U 盾,你還必須使用 3.5mm 轉接才能讀取到 U 盾信息,直接用 Lightning 轉 USB-A 插U盾是沒有反應的,不知道是我手頭上這只 U 盾比較落后還是系統級的原因,總之還是需要準備一根的。 四. [硬盤]
雖然我是一個重度的 iCloud 用戶,但是我的 MBP 16 僅有 512G 的儲存空間,遇到像視頻這類項目的時候,4K視頻素材很快就會占滿我的硬盤,所以還是需要有外部存儲器保存大型文檔。HP 的硬盤盒用的是 Acasis 的M.2 NVME,10Gpbs 的版本,為什么沒有買三星的T5當然是因為太貴了感覺沒有必要。 實測下來兩款產品都基本滿意吧,以后可能會考慮換雷靂3的硬盤盒加上一塊更厲害的固態盤。自己買一個NVME硬盤盒加上一塊固態硬盤的價格相比于直接買一體的移動 SSD 會便宜一些,穩定性上可能會不如一體式的,但是勝在便宜。 五. [最后] 用來裝這些數碼產品的收納包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家獨立設計品牌 Musign 阿幕良品的作品,尼龍面料加上皮質的扣環,墨綠色與鞍褐色的搭配非常養眼。透明面的設計也能一眼看到里面收納的線材和產品。不過這款包的定位是洗漱和用具收納,針對數碼收納的話如果可以增加多幾個線材收納結構的話就更好了。 數碼配件對我來說是設備重要的一環,正確的選擇可以有效的提高你工作的效率。統一的接口一定是未來,這也是我一直堅信 USB-C 口會成為最主流的接口形態。隨著越來越多筆記本設備采用 PD 充電,全新的手機設備也都全部配備了 USB-C 口,未來 USB-C 的實用場景一定會越來越多。 坦然來說,如果你想在現在的生活中完全規避 USB-A 接口的存在,這不太現實。但是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 USB-C 生態中,把大部分設備都替換為 USB-C to Type-C,同時保留兼容 USB-A 的可能性?;蛟S你們也可以嘗試一下主C兼容A,很有可能會給你帶來驚喜。 |
|
來自: 昵稱6639483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