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品行業供給端特點 ——我國水產品產量連續30年世界第一 水產品包含海水、淡水養殖或捕撈的魚類、甲殼類(蝦、蟹)、貝類、頭足類、藻類等水生動物或植物等。一直以來,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產品生產國,水產品總產量自1989年起連續30年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我國水產品總量整體保持增長趨勢,2018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為6458萬噸,與2017年相比變化不大。2020年初,農業農村部于漁業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透露,2019年全國水產品產量保持在6450萬噸左右,與2018年基本持平。 ——2020年水產品養捕比高達78:22 《漁業法》規定我國對漁業生產實行“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在該方針指導下,多年來我國水產品主要以人工養殖為主。目前,我國淡水養殖以螃蟹和魚類為主,海水養殖則有魚、蝦、貝、藻及其他海生生物等。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持續在全國清理整治“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現場,海洋捕撈去產能趨勢明顯。2018年,我國天然生產水產品產量1466.6萬噸,占比77.3%;人工養殖水產品產量為4991.1萬噸,占比77.3%。農業農村部表示2019年我國養捕比達到78:2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據此推算,2019年我國天然生產水產品產量約1419萬噸,較2017年略微下降,人工養殖水產品產量約5031萬噸,較2017年有所上升。 ——海水產品和淡水產品各占半壁江山 從產品總量看,海水產品略微高于淡水產品,但相差不大,基本上是各占半壁江山。2018年,我國海水產品產量為3301萬噸,占比51%;淡水產品產量為3156萬噸,占比49%。然而,從兩大品類的生產方式看,則差異巨大,淡水產品的養殖規模和比例要遠遠高于海水產品。2018年,淡水產品養殖規模為2959.84萬噸,占淡水產品產量93.8%;海水產品養殖規模為2031.22萬噸,占海水產品產量只有61.5%,尚且不到2/3。事實上,相比淡水養殖,海水養殖優勢更為明顯,生產周期短,單位面積大,產量較高。但是相比淡水養殖,海水養殖的魚苗成本往往更高,并且海水生物對環境的含氧量、溫度、pH值要求也更高,因此飼養難度和成本也更高,這是導致海水養殖規模要遠低于淡水養殖規模的重要原因。 ——我國水產品品種結構中魚類占比近6成 得益于面積廣闊的江河湖海,我國水產品品種十分豐富,具有經濟效益的水產品品種超過200個。從品種大類看,魚類穩坐頭把交椅,2018年我國生產魚類3782.84萬噸,占比為58.6%;其次是貝類,2018年產量為1527.75萬噸,占比23.7%;蝦蟹類則排名第三,2018年產量為737.91萬噸,占比11.4%;藻類和其他類的產量均較小,不足10%。 中國水產品行業需求端特點 ——水產品市場成交額整體增長但增速波動 2009-2018年間,我國水產品市場成交額整體呈現增長趨勢,但增速變化幅度較大。2018年市場交易額為3738.02億元,同比增長2.10%,增速比2017年減少了11個多百分點,但2018年的市場交易額已經是2009年的兩倍。 從交易渠道看,絕大多數的水產品通過批發方式對外銷售,零售份額不斷被壓縮。2018年,我國水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為3577.73億元,占比95.71%,而零售市場交易額則為160.28億元,占比僅有4.29%。這也意味著,我國大眾對水產品的終端消費更多是通過餐飲行業,自行購買烹煮的規模較小。對于大眾來說,自行購買水產品是件買賣雙方信息高度不對稱的事情。一方面水產品種類極為豐富,即使是同一品種也會因產地、養殖方式等的不同而質量價格差異巨大,普通消費者難以區分。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水產品零售市場仍不規范,內行欺負外行事件時時發生,宰客欺客行為杜絕不止,令大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此外,諸如蟹類、鮑魚、龍蝦的部分水產品處理方式復雜,進一步提高了消費者自行購買烹煮水產品的門檻。盒馬鮮生等新零售實體試圖通過產品標準化、價格透明化、服務多樣化來提升水產品的零售交易量。然而,消費習慣非一時可以逆轉,只有整個水產品零售行業走向規范時,水產品零售市場才能真正進入良性發展。 ——人均水產品消費量較低,城鄉差距大 作為一個水產品生產大國,我國2018年人均產量高達46千克,然而我國在水產品消費上卻顯得十分“矜持”,2018年人均消費量僅有14.3千克,同期豬肉的人均消費量高達22.8千克。人均消費量同樣也遠低于其他水產品大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顯示,韓國、日本、挪威的人均年水產品消費量級在50千克左右,美國、加拿大的人均年水產品消費量級在20千克左右,皆高于我國。作為優質的蛋白來源,水產品走上中國人餐桌的路還很長。 水產品消費呈現高度的地域性,東部沿海地區居民因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更偏愛海水產品,因江河湖海密布而淡水資源豐富的江西、湖北、四川、重慶、安徽等地,居民則更喜食河鮮湖鮮,水域資源相對匱乏的中西部地區,居民的水產品消費量少,也無具體偏好。此外,我國城鄉居民的水產品人均消費量差距也十分明顯。從趨勢看,城鎮居民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已較為穩定,維持在14千克左右,2018年為14.3千克;農村居民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則穩步上升,從2013年的6.6千克上漲至2018年的7.8千克,然而僅僅是城鎮居民消費量的1/2左右,可見農村水產品消費市場還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中國水產品行業進出口情況 ——進口:水海產品出口整體呈現量額齊升趨勢 我國還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海產品出口國之一。從下圖可以看出,2009-2019年間,我國水海產品出口經歷了一個快速增長到穩定波動的發展過程。2009-2014年為快速發展期,2009年的出口數量為209萬噸,出口金額為68.1億美元,到2014年出口數量就已接近翻番,出口金額增長了近2倍。2018年,我國水海產品出口規模和出口金額皆創下新高,出口數量為425萬噸,出口金額為220.0億美元。2019年,水海產品出口表現不如2018年,出口數量419萬噸,出口金額203.3億美元,皆不及2018年,一方面是受國外需求疲軟所困,另一方面是受國內生產成本上升所抑制。 從出口品種看,我國主要出口頭足類、對蝦、貝類、羅非魚、鰻魚等。按出口數量計,2019年,日本是我國第一大出口地,之后是東盟、歐盟、韓國、美國等地。 ——出口:2019年水海產品進口數量及金額爆發增長 從趨勢看,我國水海產品進口仍在快速增長中。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水海產品進口數量達444萬噸,同比增長30.59%,進口金額達158.37億美元,同比增長31.83%。從進口品種看,我國主要進口對蝦、鱈魚、龍蝦、頭足類、蟹類、三文魚等。俄羅斯、秘魯、越南、印度尼西亞、美國是我國進口水產品主要的來源地。 疫情后的水產品行業,路在何方:短期、中期、長期 往年的春節,是水產品的傳統銷售旺季,春節里的各類聚餐、宴席催生了大量的水產品需求。然而,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讓整條水產品產業鏈都迎來危機,疫情的影響已經開始體現。 短期:水產品產銷對接極不暢通。疫情管控措施下,物流幾乎中斷,餐飲企業退單嚴重,水產品加工企業持續停工,市場交易量嚴重不足,導致上游養殖者及中間各級經銷商庫存積壓現象嚴重,生鮮產品庫存成本高企,直接影響了源頭養殖者以及各級經銷商的收入,部分小型市場參與者或因無法承受疫情期間導致的虧損而被淘汰出局。國際貿易方面,疫情讓全球水產品行業陷入恐慌。由于擔憂疫情會影響中國的水產品進口需求,國外水產品特別是高檔海鮮的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出口方面,目前已有多個國家采取入境管制,對中國出口的水產品態度審慎,在我國未完全控制疫情情況下,水產品出口同樣不容樂觀。 中期:待疫情結束后,預計大眾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現象,屆時水產品市場將逐步回暖。此外,2020年是我國“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按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我國2020年目標水產品總產量6600萬噸;國內捕撈產量實現“負增長”,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樂觀預計我國4月底前能戰勝新冠疫情的情況下,基于近年來水產品總產量趨于穩定,2020年實現水產品總產量6600萬噸有一點難度,但實現國內海洋捕撈產量1000萬噸以內問題不大。 長期: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健康保健意識的加強,以及冷鏈物流的發展,我國的水產品消費市場預計將長期保持增長,特別是農村市場。此外,相比野生陸地動物,野生海鮮產品更為健康,在國家逐步發布政策法律禁止野味交易的情況下,野生海鮮產品或實現替代需求導致的增長。但在國家“養殖為主”的方針下,未來養殖水產品的市場規模更為廣闊。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水產品加工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