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東北大醬的人都說好,想學必先做好這一步,農歷2月正當時 東北的黃豆醬很有名,顏色黃里透紅,醬香濃郁,色正味濃,炸個雞蛋醬,來上一盤蘸醬菜,東北人的大愛,絕對下飯菜,吃得過癮。用來燉菜比調味料要好吃多啦,而且沒有任何添加劑,吃得健康,吃得上癮。過去是居家必備,哪一家至少要做一小缸黃豆醬,夠一年吃的。現在農村還是家家都自己做醬,城里很少有人做了,會做的人也不多,姐姐算是其中之一吧。姐姐每年都做大醬,而且做的很多,至少要做20斤黃豆醬,她做的黃豆醬味道純正,色香味堪稱一流,所有的親戚都是她的食客,我也是其中之一,做少了不夠分的。 做黃豆醬可不是做菜,幾分鐘出鍋,最多燉上幾小時而已。黃豆醬的周期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只爭朝夕是做不來的。今年被疫情隔離在姐姐家,有幸記錄下她做大醬的第一步,我計劃這個年度跟蹤下來,記錄下做醬的每一個步驟,我也學學,想做東北大醬的朋友們可以動手了,和我一起做起來吧,農歷二月正當時。 做東北的大醬主要有如下幾個步驟,烀醬、發酵、下醬、打發、成品。時間最少要4個月左右,以農歷為主要參考時間,從農歷的二月起開始準備,到農歷的5月底或者6月初可以出成品。要因時而異,因氣溫而操作。什么叫因時而異,因溫度而操作呢?時間上基本是2月烀醬,然后等待自然發酵,4月初八、十八或者二十八開始下醬,整個5月都是打發的過程,通常下醬一個月以后,發酵好了就可以吃了。那么今年有兩個農歷4月,是第1個4月下醬還是第2個4月下醬呢,要看溫度,如果溫度適宜可以考慮前4月,東北的溫度時冷時熱,氣候不穩定,可以考慮后4月下醬。還要看存放的位置,存放的位置白天陽光充足,可以選擇初八下醬,容易發酵,如果不能保證陽光充足,略晚一點氣溫上升后再下醬,最晚不能晚于4月二十八,沒有五月下醬的,五月下醬溫度日漸升高,容易發酵過度,處理得不好就是臭大醬了。 今天做的是第一步,叫做烀醬。 【東北大醬】所需食材:黃豆10斤。 做法及步驟: 做東北大醬最好用新黃豆,也就是上一年度秋收的黃豆,陳黃豆不容易發酵。買回來的黃豆要挑選一下,挑出所有的不成熟或者壞豆以及被蟲子吃過的豆子,然后反復淘洗干凈。我家是親戚送來自家產的新黃豆,質量好,保證是新黃豆。淘洗干凈的黃豆放入大鍋內,10斤黃豆做3塊醬塊,要烀兩鍋,一鍋六斤半左右,做兩塊醬塊。剩余烀一鍋,出一塊醬塊。 加入適量多一點水,烀黃豆不是一次燒開煮熟就成,而是要烀上一天一夜左右,不是一直開著火煮,而是第一次煮開要煮的時間長一點,大約1小時左右,基本煮熟就關火。 這是第一次關火的狀況,一天至少還要開火煮上3~4次,然后就蓋上鍋蓋悶著,據說這個目的就是讓黃豆的顏色越煮越紅,等于把黃豆自身煮下來的顏色再吸收回去,慢慢煮到沒有湯汁,黃豆一碰就碎,至少24小時以上就好了。注意時間差不多就得開火煮一次,別蓋著鍋蓋燜酸了,酸了就不能做醬了。 一次一次的煮,最后把水靠沒,豆子煮得發紅即可,最后一次煮好的黃豆,關火后就可以取出來,可能鍋底還有水,要撈出豆子,不能帶有水分,濕度太大可能做不成醬塊。 晾涼后用絞肉機絞碎,這種老式絞肉機比較好用,新式電動家用絞肉機要麻煩一點,一次裝的少,很費功夫,不管用什么方法,把黃豆絞碎就好。 將絞碎的黃豆泥做成這樣大小的醬塊子,10斤黃豆做3塊,做好的醬塊四面用力在桌子上摔一摔,讓醬塊子更結實,形狀更穩定,不易變形。然后放在通風干爽的地方,把醬塊子外皮晾干,手按下去不易變形就好,用食物包裝紙包好,外邊用報紙再包上一層,放在通風良好的溫暖處等待自然發酵。要是有條件的話最好把它吊起來晾曬,那樣四面通風容易發酵且容易干燥。 小貼士: 1、最好選擇新鮮的黃豆做出來的大醬才香,陳黃豆不容易發酵,而且做出來的大醬味道也不及新黃豆好。 2、烀醬的時間最少要24小時以上,這個過程是反復的煮,目的是讓黃豆越煮越紅,做出來的大醬的顏色才漂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