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系,小葉沒了工作。但房租依舊要交,伙食費、通訊費、信用卡各座大山依舊壓著。 口罩買不到,天天泡面、做飯,合租的房子也感覺不安全,辛苦維持的體面就這樣沒了。 小葉已在上海打拼了3年,經歷了這次疫情,她突然覺得穩定的生活勝過一切。 曾經的她覺得年輕人就該玩命拼,為了更好的物質條件,暫時放棄個人生活也沒關系。
現在突然覺得回老家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天健身、做飯,有時間干一切自己想干的事,平日里和三五好友散步、聊聊人生……也是一種幸福。 加上爸媽知道她丟了工作,擔心她一個人在外太辛苦,也一直勸她回家考個教師或者公務員。 雖然舍不得大城市的平臺、資源、精彩紛呈的生活,但小葉動心了。 為什么大家不排斥“鐵飯碗”了? 《2020年就業趨勢調研報告》顯示,疫情后將調整工作狀態的職場人中,選擇回家鄉發展的比例達36.5%。 其中,84.2%的職場人是為了照顧父母,68.4%為了離家人朋友更近,31.6%希望減小生活壓力。 幾年前,對于“鐵飯碗”,大家會反問“互聯網高薪不香嗎?年輕人不奮斗拼搏一把?” 到了2020年,大多數人認同了體制內的穩定工作,甚至不少曾經鄙視公務員的人,開始準備考公。 大家對“鐵飯碗”的態度,簡直是大轉彎,經歷了疫情,才知道“鐵飯碗”的好。 有數據顯示,當下有34%的職場人被調薪,其中有20%的職場人僅獲得基本工資,19%的職場人薪酬被延遲發放,直接被停薪的有9%,其余則收獲額度不等的降薪待遇。 小微企業、500-5000人的大型企業是調薪的“重災區”,看來調薪也是“兩極分化”的。受疫情沖擊,公司為了活下去,不是調薪就是裁員。 被調薪的職場人,回頭看看自己曾經不看好的教師、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的工作,突然覺得挺好:體制內,不會擔心在家隔離著就被裁員;教師,不用擔心學校倒閉,工資會按時發,還有帶薪寒暑假…… 經濟上行時,外面賺錢多、消費欲望大;現在經濟放緩了,面臨996、裁員優化、收入降低等情況,職場競爭大,失業風險高,這個時候【穩定】就顯得重要了。 “鐵飯碗”的工作香嗎? 在一個“在體制內或者在盈利良好的大國企/央企里工作,是什么體驗”的話題下,@章魚哥的頭號粉絲 分享了自己的工作體驗: 真是令人羨慕的煩惱。有編制的“鐵飯碗”,意味著有了穩定和保障: 1. 旱澇保收,不用擔心吃了上頓沒下頓。公務員的工資有明確的構成框架,基本的構成是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獎金,還有住房、醫療等補貼;而教師的待遇,多地發文規定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 2. 人大概工作35年左右,35歲基本上是職場人的分界線。鐵飯碗的職業生涯長度明顯更長,對35歲以上的職場人、職場女性更加包容;而在私企,過了35歲就會開始被嫌棄,因為沒有性價比了。 3. 人脈積累的速度,不亞于銷售員,而且有天生優勢。 但這次疫情,也讓我們了解了“鐵飯碗”的“風險”。很多有編制的人,警察、輔警、基層工作者、醫院工作人員、國企央企職工都冒著風險、沖到了一線,基層工作者一天要600個電話排查疫情,也有不少人在連軸轉的戰役中因公殉職。 沒有哪份錢真的容易賺。平時的穩定,是在養兵千日;只要到了特殊時期,就要用兵一時,趕到一線、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做著穩定的工作,有的人安于現狀、陷入穩定的平庸和貧窮,一旦生活出現一點小風浪,都可能使自己甚至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困境,因為這樣的穩定導致抵御風險的能力太低。 有的人即使選擇了穩定的工作,卻一直穩定地努力著,帶來的是穩定的晉升。 即使是“鐵飯碗”,全國無論企事業單位都在進行績效考核,競爭也依舊激烈,也會面臨裁員風險。前段時間,對疫情防控情況一問三不知的某衛健委主任,就被摘了“烏紗帽”。 任正非說,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實力。 身處相對穩定安逸的環境,也要在晴天為自己“修屋頂”,為自己做一個職場ABZ計劃。 里德·霍夫曼在《至關重要的關系》中,提出了ABZ計劃。他認為,無論在任何時刻,你都要有三個計劃: A代表自己目前主要收入來源的工作,持續投入,可帶來安全感。 B代表自己喜歡且未來大有發展的興趣愛好,長期投入精力,可升級為A。 Z代表保障基本生存的個人資產,比如有一筆至少能保證3-6個月的存款。 保持前進,才能建立自己可持續的正循環,抵御未知的風險。不論是選擇做什么工作,能力是你通往更好生活的敲門磚,實力是你立于不敗之地的底氣! 疫情后,推遲了的公務員考試和其他公職類考試會非常多,比如上半年的公務員省考、軍隊文職人員考試、事業單位、教師招聘等。 如果你想換份“鐵飯碗”的機會,今年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疫情過后,你想回家鄉發展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