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是西漢時期在河西走廊地區設立的四郡之一,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并逐漸成為了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南北朝時首稱為甘州,因城內甘泉遍地,或因此地多甘草,故名。隋唐時期,張掖郡和甘州的名稱交替使用,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名稱是張掖郡。 岑參的兩次西域行,來回都要經過張掖,卻未見他在此寫詩,亦或他寫了但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岑參在兩次西域行的之間,大概在天寶十一載或十二載(公元752或753年),他在長安時寫下過一首詩提到了張掖,這首詩就是《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 將門子弟君獨賢,一從受命常在邊。 未至三十已高位,腰間金印色赭然。 前日承恩白虎殿,歸來見者誰不羨。 篋中賜衣十重馀,案上軍書十二卷。 看君謀智若有神,愛君詞句皆清新。 澄湖萬頃深見底,清冰一片光照人。 云中昨夜使星動,西門驛樓出相送。 玉瓶素蟻臘酒香,金鞭白馬紫游韁。 花門南,燕支北,張掖城頭云正黑,送君一去天外憶。 這是一首送別詩,所送的人是張獻心,其將要赴任河西節度副使。當時河西節度使駐節武威,河西節度副使駐節張掖。張獻心是唐玄宗開元年間著名將領張守珪的次子,他哥哥張獻誠后來比他更有名,張守珪還有一個義子更有名,那就是安祿山。岑參在詩中說張獻心是將門子弟,未到三十歲已處高位,腰揣將軍金印,承恩白虎殿,有皇帝所賜錦衣十幾件,這些都是因為其父親張守珪的緣故。岑參又贊他,好讀兵書,寫詩清新,智謀過人且心胸坦蕩。岑參送行來到長安城西門外,跟張獻心飲下離別酒,目送他騎白馬揮金鞭,西行前往遙遠的張掖城。 岑參在詩中提到了兩個地名,花門山和燕支山。燕支山,即焉支山,在張掖的東南約二百里(前文已對焉支山作了介紹)。花門山,在居延海北三百里,為回紇部落地界,所以唐詩中“花門”常用來代指回紇族,而居延海則在張掖北千余里。所以岑參說張掖城在“花門南,燕支北”,地理位置很正確,這正是因為他已經有過第一次的西域親身經歷。 岑參在前往西域的途中,寫下過一首非常有名的詩歌《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這首短詩應該是作于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岑參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途中,盡管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僅是描述了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時,立馬而談的短暫畫面,語言樸實,不加雕琢,但卻真摯自然,感人至深,成為了他的一篇代表作。 岑參兩次西域行的路線圖。第一次西行到達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今新疆庫車),第二次西行到達北庭都護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鄉)。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來源于祁連山融雪的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經張掖全境,其充沛的水量造就了張掖的萬頃良田,于是自古就有了“塞上江南”和“金張掖”的美譽。黑河離開張掖后,一直向北流淌到居延地區(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形成了內陸湖,就是古代所稱的居延海。 黑河在古代時稱為弱水,《尚書·禹貢》說:“導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早年曾被貶到河西走廊從軍,寫下多首邊塞詩,其中有一首《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天山指的就是祁連山,隨軍隊行進在祁連山下的駱賓王,思念起京城長安的園林勝景,嘆息自己漂泊無定、有家難回的悲慘命運。其中的“交河浮絕塞”應該指的是今天吐魯番地區的交河故城,“弱水浸流沙”則指的就是今天張掖地區的黑河水域。 杜甫的詩中也提到過弱水,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他流落在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曾寫下一首《送人從軍》: 弱水應無地,陽關已近天。 今君渡沙磧,累月斷人煙。 好武寧論命,封侯不計年。 馬寒防失道,雪沒錦鞍韉。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吐蕃軍隊趁虛進攻河西走廊和隴西地區,唐朝兩面受敵,倉促招兵抵抗,杜甫在秦州送人從軍,細心地囑咐說:邊塞偏遠荒涼,人煙稀少,行軍打仗十分艱苦,但既然決心投筆從戎就不要害怕,建功立業是需要時間和機遇的,一路上要注意騎行安全和身體保暖等等。不過杜甫說“弱水應無地”,意思是弱水地區沒有良田,顯然他不知道其實張掖地區有萬頃良田呢。 居延海地區(今額濟納旗)在西漢武帝時建有居延縣,歸張掖郡管轄,西漢末年動亂失去了管轄權,逐漸改由當地部落自制,稱為屬國。到隋唐時也是如此,不過張掖郡會在此派駐軍隊。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河西軍隊對吐蕃作戰取得勝利,朝廷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他來到居延,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篇《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展現出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成為了唐詩中傳頌千古的名句。 隋唐時期,張掖郡在居延海的守軍,駐守在大同城(唐稱同城守捉),今天還能看到大同城遺址,就在著名的西夏黑水城西北四公里處。王維來到大同城,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城頭,眺望遠方,寫下一首《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護羌校尉是漢朝設置保護西羌的武官,“障”全名為遮虜障,是西漢時在居延一帶修筑的防御工事;破虜將軍指漢昭帝時中郎將范明友,曾帶領兵馬渡過遼河,平定遼東叛亂;霍嫖姚即驃騎將軍霍去病,是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將。王維這里是借漢喻唐,稱贊的是唐朝守邊的將士們。 到過居延地區的唐朝著名詩人,還有初唐時期的陳子昂。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朝廷派河西軍隊北出居延海討伐回紇部落的叛亂,任右拾遺的陳子昂當時26歲,隨同擔任監軍的左補闕喬知之一起來到西北,到達居延海和張掖一帶。陳子昂他們在居延海駐守時,他寫下過一首《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 聞君東山意,宿昔紫芝榮。 滄洲今何在?華發旅邊城。 還漢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對黃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謗誰明。 無為空自老,含嘆負生平。 “東山”用東晉名臣謝安的典故,“紫芝”用秦末商山四皓的典故,都是指隱居,因為比陳子昂大了有十幾歲的喬知之,在出仕之前曾有過隱居的生活。“桂枝”即折桂,比喻科舉及第。“薏苡謗”用的是東漢馬援的典故,伏波將軍馬援從南方運來的薏米被進讒的人說成了珍珠,結果讓自己和妻兒等蒙冤。陳子昂對喬知之說,您以前有隱士的風范,年紀不小了才中舉出來做官,但是朝廷不采納您的計策和建議,您反受到小人的誹謗,如今面對日暮途窮,只能空嘆年華老去。其實陳子昂也有同樣的遭遇,他為喬知之,也是為他自己,抒發懷才不遇的憂憤。 今天的額濟納旗,每年秋天里美麗的胡楊林吸引著來自全國的游客。陳子昂在居延海的胡楊林中,曾作過一首詩《居延海樹聞鶯同作》: 邊地無芳樹,鶯聲忽聽新。 間關如有意,愁絕若懷人。 明妃失漢寵,蔡女沒胡塵。 坐聞應落淚,況憶故園春。 “間關”指鳥鳴的聲音。“明妃”指西漢美人王昭君,漢皇為和親,把她嫁給匈奴單于。“蔡女”指東漢才女蔡文姬,曾被匈奴虜走而嫁給左賢王。陳子昂聽到林中鶯鳥清麗的鳴叫,有些意外,從而生出幾許悲意,遙想漢朝的王昭君和蔡文姬,她們大概和我一樣,也曾聽到過這熟悉的聲音,而不由得思念起故鄉的滿園春色。 今天張掖市的旅游名片是“七彩丹霞”和“冰溝丹霞”,兩處景點都位于張掖市西。陳子昂行軍到居延海北邊的峽口山時,也遇到了彩色丹霞地貌,他寫下一首《度峽口山贈喬補闕知之王二無競》,其前半部分寫景: 峽口大漠南,橫絕界中國。(峽口山處大漠之南,橫亙唐朝胡人之間。) 叢石何紛糾,赤山復翕赩。(山嶺層疊綿延起伏,紅色基調明暗變幻。) 遠望多眾容,逼之無異色。(遠望色彩斑瀾豐富,近觀顏色感覺一般。) 崔崒乍孤斷,逶迤屢回直。(有的山勢高聳孤峰,有的山勢扭曲盤旋。) 信關胡馬沖,亦距漢邊塞。(北邊關閉胡人騎兵,南邊抗拒唐軍邊關。) 從今天的衛星圖中也可以發現,在額濟納旗中蒙邊界口岸之北約40公里,蒙古國公路鉆入有丹霞地貌的山嶺峽口中,也許那里就是陳子昂所說的峽口山,岑參所說的花門山。 陳子昂所作《度峽口山贈喬補闕知之王二無競》,贈給兩位好友喬知之和王無競,他們仍留在了西域,詩的后半部分為: 豈依河山險,將順休明德。(治國不依山河險峻,安邦全憑政治清明。) 物壯誠有衰,勢雄良易極。(生物茁壯必會轉衰,峰嶺雄立也有其頂。) 邐迤忽而盡,泱漭平不息。(山勢連綿盡于天邊,大漠平坦變動不停。) 之子黃金軀,如何此荒域。(你等多才身尊體貴,如何值此塞外荒嶺。) 云臺盛多士,待君丹墀側。(京都內廷蕓蕓學士,皇宮階旁侍立待君。) 陳子昂的言外之意,難道京城里那些庸碌之輩就不知道如何去為朝廷排除邊患?他嘆友人遭際,實際上也是嘆自己的境遇。 陳子昂在第二年,即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七月,離開居延海踏上返京行程,八月到達張掖城,他聽說唐軍在大將軍黑齒常之的率領下,在東線戰場(今山西省北部地區)取得了對突厥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寫下了一首詩《還至張掖古城,聞東軍告捷,贈韋五虛己》: 孟秋首歸路,仲月旅邊亭。 聞道蘭山戰,相邀在井陘。 屢斗關月滿,三捷虜云平。 漢軍追北地,胡騎走南庭。 君為幕中士,疇昔好言兵。 白虎鋒應出,青龍陣幾成。 披圖見丞相,按節入咸京。 寧知玉門道,翻作隴西行。 北海朱旄落,東歸白露生。 縱橫未得意,寂寞寡相迎。 負劍空嘆息,蒼茫登古城。 韋虛己是陳子昂的朋友,當時在大將軍黑齒常之的軍隊中作幕僚。詩的第一部分寫自己七月出發,八月到張掖,聽聞唐軍獲勝、突厥北逃的消息;第二部分稱贊軍中幕僚韋虛己,為唐軍主帥出謀劃策;第三部分寫自己將經隴西回京,這次邊塞之行沒有取得什么勝利成果,所提建議也未獲采納,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