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08年第29卷第5期 鐘朋光 (廣西北海市合浦衛生學校,廣西合浦536100) 膽系結石并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它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近年來醫療檢查手段的不斷完善,被檢出患有此病的人數越來越多。 近5年來,筆者應用加味五金湯內服配合中藥膽石膏外敷治療膽結石(泥沙樣結石)并膽囊炎34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4例患者經臨床和影像學確診為膽石癥膽囊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組34例,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齡39~49歲18例;49~59歲10例;59~69歲6例。 病程6個月~1年16例,1年以上18 例。對照組30例, 其中男10例,女20例。 年齡39~49歲 16例;49~59歲8 例; 59~69歲6例,病程6個月~1年12例;1 年以上1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 05) ,具有可比性。臨床主要癥狀:右側脅肋部疼痛放射至肩背部,胸悶,脘腹飽脹, 惡心嘔吐, 納差乏力, 口苦, 小便黃赤,多在勞累、生氣或過食肥厚油膩、涼食物后上述癥狀復發或加重, 情緒易怒。 B 超檢查: 膽結石多在 0. 3~0. 5cm 之間, 膽囊壁增厚、毛糙。 肝功能檢查: 正常。 2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予以加味五金湯內服治療,方藥組成:金錢草30g,海金砂15g,雞內金10g,金鈴子10g,川郁金10g,柴胡15g,枳殼10g,白芍20g,蒲公英15g,大黃10g,甘草6g,茵陳15g,延胡9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15天為1療程。配合中藥膽石膏外敷,方藥組成:金錢草、白芷、青皮、虎杖各30g,郁金、乳香、血竭各20g,大黃、芒硝各60g。冰片10g,氣滯型加木香30g,濕熱型加桑枝30g,上藥共為細末。一次取60g,以適量蜂蜜調成膏狀。攤貼于10cmX 10cm及4cmX4cm不吸水綿紙上,分別敷于膽囊投影區皮膚及神闕穴兩處,用塑料薄膜覆蓋,膠布固定。睡前外敷,次日早上取下,15天為1療程,兩個療程間隔5日。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4例,其中男14例,女20例。 2. 2對照組采用廣東龍華制藥廠生產的復方膽通片口服,每次2片,每天3次,療程同治療組。兩組患者若體溫高于38. 5℃,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者,則適當加用先鋒類抗生素控制感染。4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 體征完全消失, 排出結石或較治療前排出 75%結石; 經 B 超證實結石消失,膽囊壁及收縮功能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經 B超證實排出部分結石,膽囊壁及收縮功能明顯改善。有效: 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無排石。無效:癥狀、體征、結石無。 4. 病案舉例 歐某,女,50 歲,2003 年8月12日初診。患膽結石膽囊炎已 6 年,曾服多種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右脅脹滿疼痛反復發作6年,每因生氣或食肥甘厚膩之品癥狀加重,伴惡心嘔吐,納少,口苦,小便黃赤,無發熱,舌質紅,苔黃稍膩,脈弦。墨非氏征陽性;B 超檢查:膽囊稍大,長徑 8. 2cm,橫徑 4cm,呈多個膽結石: 0. 3~0. 5cm,膽囊壁厚、毛糙。血球分析:WBC11. 7×10<sup>9</sup>/L、N0. 79,肝功能檢查無異常。西醫診斷:膽囊多發性結石并膽囊炎。 中醫診斷:脅痛,屬肝膽濕熱型。治法:疏肝清熱,利膽排石,予以加味五金湯內服。藥用:金錢草30g,海金砂15g,雞內金10g,金鈴子10g,川郁金10g,柴胡15g,枳殼10g,白芍20g,公英15g,大黃10g,甘草6g,茵陳15g,玄胡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 天為1療程。配合膽石膏外敷,藥用:金錢草、白芷、青皮、虎杖各30g,郁金、乳香、血竭各20g,大黃、芒硝各60g,冰片10g,氣滯型加木香30g,上藥共為細末,同時取 60g, 以適量蜂蜜調成膏狀, 攤貼于 10cm×10cm 及 4cm×4cm 不吸水綿紙上, 敷于膽囊投影區皮膚及神闕穴兩處。用塑料薄膜覆蓋,膠布固定,睡前外敷,次日早上取下,15天為1 療程,2個療程間隔5天, 用藥2個療程后,疼痛消失。 經B超復查,膽囊結石消失,臨床告愈。 5. 討論 當前治療膽結石癥方法不外乎手術與非手術兩種。非手術領域有碎石、溶石、排石三大法。 體外震波碎石只適應于直徑小于2cm的單發或直徑小于 1. 2cm 的三顆以下的多發陰性結石, 碎石后結石的排盡率卻不盡如人意,僅 30%左右,而且碎石會對周圍組織如小腸、胃、結腸等造成一定的損傷。西藥口服的溶石療法,只適用于膽囊的膽固醇結石,必須經過長達1~2 年的連續服用后,僅約 20%的病人的膽囊結石消失。溶石藥物副作用大, 價格昂貴且停藥后復發率高是其特點。手術治療對人體是一種創傷,而且手術治療對肝內膽管結石因無法取盡結石或術后再形成結石等原因,不少病人術后不久又再出現癥狀,有些病人屢做屢發,治療上陷入困境。因此,盡快緩解癥狀,使炎癥得到消除乃至結石清除,避免手術可能帶來的創傷,是治療本病的重要原則。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敷治療直徑小于 0. 5cm 以下的膽結石,具有簡便易行,療效較好,安全無副作用的特點。膽石癥屬中醫脅痛,黃疸,膽脹范疇,其成因十分復雜,是綜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認為其基本因素是膽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質發生了改變,導致膽汁中的膽紅素、膽固醇、鈣離子、糖蛋白等積聚、沉淀下來形成結石。中醫認為,情志不調,飲食不節,感受外邪,感染蟲積為主要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肝、膽,涉及脾、大腸。發病機理為肝膽失疏,膽汁阻滯,排泄不暢, 膽腑不通,蘊結生石。治宜:疏肝理氣,利膽排石。加味五金湯中的金錢草、海金砂、金鈴子、雞內金、郁金五藥合用, 共奏清熱化濕、行氣解郁、化石、排石之功;柴胡、枳殼疏肝理氣、動物實驗表明此類中藥能使膽汁流量及膽酸含量明顯增高,膽汁中DCA,LCA及鈣含量逐漸下降,膽汁中PH、磷脂及膽固醇無明顯變化;茵陳、郁金清熱化濕,利膽退黃;茵陳、郁金、金錢草、枳殼能抑制膽固醇結石聚集和微小結石的聚合,可以改變膽汁中脂類的含量,減輕成結石趨向;大黃通腑降濁,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大黃的葸醌類成份有促進膽汁排泄之作用;白芍、玄胡、甘草理氣和血,緩急止痛;蒲公英清熱解毒,有助于炎癥消除并防止膽囊、膽管壁的纖維組織增多,對慢性膽囊炎及結石癥有效。上述藥物組方合用可改變膽汁黏稠度,抑制細菌內毒素和一定程度舒 張括約肌,起到溶石,排石和防止結石再生的作用。另外,選用神闕穴,膽囊投影區兩部位外敷膽石膏。肚臍即神闕穴, 屬于任脈,任脈與督脈、沖脈一源三岐,為十二經脈始生,聯系人體周身經脈,故有“臍通百通”之說。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臍為腹壁最后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故滲透性強,藥物分子極易透過臍部角質層,進入細胞間質,迅速散入血液到達病所。同時予以膽石膏外敷膽囊投影區皮膚,使藥物直接滲透到病變部位。膽石膏中的金錢草、虎杖、郁金、大黃、芒硝等藥借冰片芳香引藥直達病所,以助清熱消炎,利膽溶石排石。據現代中藥藥理研究,金錢草、大黃均能增加膽汁分泌量,金錢草、郁金、大黃能促進膽囊收縮;金錢草、虎杖等能顯著松馳奧狄氏括約肌,芒硝、金錢草具有較好的溶石排石作用。本療法內服外敷,標本兼顧,具有結石排凈率高的特點,臨床應用效果滿意,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