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十套“探索·發現”節目播出了《甘肅祁連大墓發掘記》,這座吐谷渾皇族大墓位于甘肅天祝縣祁連鎮岔山村,建于武周時期
墓門上方有一座兩層樓閣壁畫建筑,以前寫過一些簡短分析的文章,這里就不再復述了,重點看一看這座樓閣的屋頂。
仔細觀察視頻截屏的圖片,這座樓閣的屋頂似乎并沒有使用鴟尾或鴟吻,而是平的。
【祁連大墓壁畫建筑的屋頂】
在我們印象中,唐代建筑多用鴟尾,比如七八十年代修繕的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安裝了仿制的鴟尾。
【大明宮博物館的鴟尾】
遼寧朝陽北塔博物館也有唐代的鴟尾
【遼寧朝陽北塔博物館唐鴟尾】
河北臨漳鄴城博物館還有更早的北朝鴟尾實物
【臨漳鄴城博物館北朝鴟尾】
日本明日香村的飛鳥資料館也保存有相當于我國唐代的鴟尾實物
【飛鳥資料館保存的鴟尾】
在壁畫和石雕建筑中出現的鴟尾形象就更多了
除了鴟尾,唐代也使用鴟吻,陜西蒲城唐玄宗泰陵出土有唐代的鴟吻
【唐玄宗泰陵鴟吻】
在陜西臨潼華清宮也有一塊唐代鴟吻殘件
【華清宮的唐鴟吻殘件】
從這些圖片中不難看出鴟尾是鳥尾的形狀,而鴟吻是龍頭吞正脊
可見唐代鴟尾和鴟吻是并存,同時也存在不使用鴟尾和鴟吻的選擇
日本奈良新藥師寺,是光明皇后為保佑丈夫圣武天皇病愈而建,創建時間是日本天平十九年(747年),此時是我國的唐玄宗天寶六年,這座七開間大殿既沒有鴟尾也沒有鴟吻。
【日本奈良新藥師寺大殿】
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就是正倉院寶物的主人,每年哄我們去日本觀展的就是這兩位,同時期的正倉院的大屋頂也沒用鴟尾或鴟吻,因為它是倉庫,不在這里討論了,我們還是看看殿堂
新藥師寺平平的屋頂是不是后代修繕的結果呢?不是,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一幅絹畫中有新藥師寺初建時的樣子,那時就沒有鴟尾或鴟吻
【正倉院絹畫中的新藥師寺】
同一幅畫中出現的東大寺大佛殿也沒有鴟尾,現在的大佛殿屋頂有鴟尾,因為它是兩次毀掉后重建的產物,已經不是原裝了。
【正倉院絹畫中的大佛殿】
【現在的大佛殿】
回到我國,乾陵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紀碑”屋頂即沒有鴟尾或鴟吻
【述圣紀碑的屋頂】
在敦煌壁畫中也有沒有鴟尾或鴟吻的殿宇,如莫高窟初唐323窟的建筑屋頂
【莫高窟初唐323窟的屋頂】
五代時期衛賢創作的《高士圖》中有一座九脊頂的敞開式建筑,屋頂沒有鴟尾或鴟吻
【《高士圖》的屋頂】
通過以上的例子不能看出,唐代建筑師的屋頂裝飾選項還是挺多的,可以使用鴟尾,也可以使用鴟吻,或者什么都不用,唐代建筑是豐富多彩的
而且選用什么樣的裝飾與建筑等級無關,高宗的述圣紀碑、日本的皇家建筑等級不低了,什么都沒有采用
還有一種介于鴟尾和鴟吻之間的屋脊樣式,如大足北山石窟245窟是推斷唐代,鴟尾上部多了一束羽毛狀的東西,即像鴟尾又像鴟吻
【北山245窟的屋頂】
【北山245窟全貌】
同是245窟,下部雕刻了多座沒有鴟尾的殿宇
【245窟的無鴟尾建筑】
245窟下部的建筑較小,是雕刻師傅省略了嗎?不是,同一組小型雕刻中也有使用了鴟尾的
【245窟的有鴟尾建筑】
再次證明有無鴟尾的房子在唐代是并存的
出土的吐蕃時期木板繪畫上,有和北山245窟一樣的鴟尾,相當于中原的唐代
【吐蕃木板畫的鴟尾】
這里再說一下《清明上河圖》中的城門樓,所使用的的鴟尾與北山245窟、吐蕃木版畫相似度很高,這座城門樓有很多結構特征符合唐代特征,雖然出現在宋畫里,是唐代遺跡的可能性更大。
【《清明上河圖》城門樓的屋頂】
【城門樓全貌】
這里要再吐糟一下恢復歷史原貌的古建筑維修思想,單單一個屋脊裝飾,就有多個選擇,依據什么來恢復歷史原貌呢?
無鴟尾或鴟吻的房子在我國的漢代陶樓中很多見,是歷史久遠的傳承
【漢代陶樓的屋頂】
但是漢代陶樓中沒見過使用鴟尾或鴟吻的,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測鴟尾或鴟吻是某個時代插入進來的,也就是說不能排除外部傳來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