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很多人上不了班,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這個時候,有人很多人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一直不上班,你還能堅持多久? 你的錢能堅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這次疫情給我們所有人都上了一課,不能如期工作,很多人的車貸房房貸、信用卡逾期接踵而至,這告訴我們:足夠的積蓄儲備,才是核心競爭力,告別毒雞湯,請不要再說,“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一、副業只是出賣時間去換取金錢 疫情也告訴了我們,在這個現實的社會,我們必須要有一個主業,還要準備一個副業。 副業成了最近流行的詞。 作為普通人,僅僅依靠工資收入已經完全無法保障生活,還隨時面臨企業倒閉、裁員的風險。 最近的新聞報道里,因為疫情被公司辭退的消息屢見不鮮,在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里,如何讓自己更好的生存下來,避免成為大公司的一顆螺絲釘,當價值利用完畢,即被殘忍拋棄,如何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此時手握一份副業,顯然成為了我們每個成年人都要有的覺悟和剛需產品了。 說到副業,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利用主業上班之外的業余時間,去創造額外的收入,比如去兼職打零工、去家教接私活、做微商賣貨、賣保險理財產品等等,這些都是為我們創造主業之外的第二份收入,讓我們能夠生活的更加有底氣的很好的方式。 對于能夠在主業繁忙的工作之余,同時犧牲掉玩手機、逛淘寶刷抖音的時間,分出精力來做一份額外的工作,對這類積極勤奮又上進努力的朋友們,我都是深感佩服的。 但在這里有一個核心的點在于:你的副業是靠什么賺錢? 是否還是靠著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第二份收入? 你現在的副業是否能夠提升你的個人競爭力,是否能夠在未來為你帶來持續的復利效應? 這個是我們做副業非常關鍵的點所在。 因為我們都知道,時間是有限的。上班本質上就是在出賣自己的時間,來換取我們的薪水收入。 甚至我們的壽命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假設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到達100歲,按照一年365天來計算,我們能夠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日子,一共也就36500天。 而如今,隨著2020疫情的結束,現在已經步入3月份,今年就已過了四分之一,想想自己今年和未來剩下的屈指可數的日子,我們能創造出什么價值?能夠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 二、復業帶來的財富是乘法收入 所以,我們要討論一個問題了,你業余時間在找副業,還是找復業呢?何為“復業”?“副業”和“復業”有什么區別? 復業=收入*技能*新知*人脈 到底什么是復業? 我先系統地和大家解釋一下: 2013年由日本企業品牌設計師Ochi Masato和管理大師田直之合所寫的《下班,你的人生才開始》一書里,針對復業的內涵提出了完整的詮釋: “真正的復業,帶來的必定是乘法,而非加法的結果?!?/strong> 副業和復業,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副業帶來的收益是在作加法,而復業是在作乘法。 像下班后到肯德基兼職、去發傳單、當保姆之類的,這些“副業”雖然能夠增加戶頭的存款,卻沒有發展性。 事實上,真正的復業是可以產生相乘效果的,除了提高收入,還能學習新的技能、吸收對未來有幫助的知識、拓展人脈。 比如我自身,因為我自己已經堅持寫作了兩年,取得了一些成績,進入一個新的平臺,我都會用我的這項技能去創造財富。不管是復業賺賺賺,還是傳播寫作價值,其實都是寫作這項技能多重變現,它們都是我的復業。 如果你本來是一個設計師,在上班處理日常設計工作之余還有時間,就可以選擇去嘗試一份有關于設計的復業,未來完全可以為自己培養出設計、營銷的全方位經營能力,為創業鋪路,而且兩邊的人脈、資源都能夠共用,產生最大的效益。 復業,并不是主業之外的一個無關緊要、只要能賺點錢就行的“活兒”,而是與主業平行的工作。 它能給你帶來的不僅僅是收入,還有技能、資源、人脈等等,你可以擁有不止一個復業,完全實現收入渠道多樣化。 我們都知道有句話說得好,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就是在于業余時間的使用。選擇副業沒有錯,但是如果你為未來考慮,選擇復業才是你明智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