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文才雋秀蔡邕,今河南開封人,博學多才,是辭賦大家;書法家;精通音律。他所處的時期是東漢末期,漢祚衰退,正向混亂趨勢,此時尚未形成后來的三國。 張衡去逝的那個月,恰是蔡邕的母親懷喜的月,以致后人見他和張衡的才氣相當,認為是張衡轉世。 蔡邕家從他祖爺爺時就沒有分家財,幾代人的叔伯兄弟都住在一塊,相處和睦愉快。 蔡邕很孝悌,他母親臥病三年,他侍奉敬孝,無論三冬的風雪多么寒冷;夏天多么暑熱,他都是始終如一,未曾懈情。在他母親病情最嚴重時日,他不敢在夜里睡眠,三個月他未曾脫衣入睡,陪伴在母親床前。他母親去世后,他在墳側搭建了一個茅草棚住在里邊,早晨和日夕,對母墳致禮。他在墳前守孝三年,有野兔在棚邊穴居,生了一窩小兔子,就像他養的一樣,很乖順無恐懼。茅棚側又長出來一棵小樹,一根兩株樹干,枝葉茁茂。這種稀奇的異象引來了很多人觀景,眾人認為這是他的品行所致。 蔡邕除了精通經學、辭賦之外,還精通音律。他在琴曲鑒賞上還有流傳一段佳話。有鄉鄰大戶,因敬重他的文才,備好酒宴請他去暢飲,他來到鄰家,聽廳堂屏風后有琴音,他平心凝神細聆,琴曲含殺意。蔡邕心內言:“唉!以樂召我來,曲音含有殺心,為什么呢?”他返身就回去了。這家的仆人告訴主人說蔡邕來了,不知道為什么又走了。因為蔡邕是鄉里敬重的人,主人急忙去追上他,問他為什么來而又回?蔡邕如實以告。主人笑了說:“剛才彈奏琴,見窗外樹枝上有一只螳螂,正要去捕捉一只鳴蟬,蟬知覺到了危險,向前蠕動,螳螂舉刀欲撲而未撲,再三伸刀而又縮回,唯恐失手而不得。我看此,為螳螂撲而不撲而擔心,盼它快而得手。這您也聽出來,實在是太高明了!”蔡邕笑了說:“你這樣說,琴聲中兇殺之意就全都明釋了。” 由此,蔡邕的高超琴技也就不脛而走了。他的聲譽傳到了朝廷,有兩奸臣寵宦,向皇帝推薦他會鼓琴,讓他進皇宮做樂師。皇帝很高興地答應了,并敕令州官促命他火速進宮。他接到命令,心里很不高興,他不愿意以琴來取悅宮中;只想以圣人的經學來為朝廷盡忠,來安邦治國,不得已,只有勉強上路。在進京的途中,天下起了雨,一連陰雨霖霖,大雨下了一個月,他被困滯在客店。他思前想后,就謊稱路遇淫雨,滯途染疾,病體不能前往,借此因由返回家中。回到家中寫了一篇很出名的《述行賦》,來表述自己的情志。在家中他志攻古經,博覽群書,勘正訛傳,審改謬誤。 蔡邕的才名還是引得賢人注目,被推薦錄用。在漢靈帝時,皇帝嬖辭賦,凡能成賦者,皆可提拔封官,一時行成風氣,良莠皆至;市井俚俗之人,巧言令色之徒,都春風得意,像蔡邕這樣的文學大家,出類拔萃的經學大儒,皇帝更是欣賞高看。他趁此機會,向皇帝奏疏,古經多有訛誤,其中錯誤的字太多,各種版本和抄書,內容和字義差距太大,給世學者和后人造成誤導,不能盡承圣人心旨,奏請把古七經書,以統一文字,標榜于碑,以作學子的楷模,讓天下的學子不至于誤迷;后世學子也能有依可學,更能張宣圣人之道,教化世風。皇帝大喜,傳旨由蔡邕督理此事。 蔡邕領旨,招募民工,采石磨材,開始了他刻經于碑的浩大工程。他樂不知倦,奔忙事中,親筆書寫經文上碑,暑夜赤背秉燭喂蚊;雪宵須眉結冰,歷時八載,終將七經古書全鐫于石碣,立于洛陽太學,一時影響巨大,為使用正規的文字規范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些石刻在書法界,盛譽頗大,這就是著名的《熹平刻經》,后人有很高的評價。 刻經竣工,皇帝大悅,對他更是寵而敬之。他又上奏,改易鄙俗;繼而上奏“七事”無不言其陋鄙,皆被皇帝樂準。 有一段時期,接連發生了一些自然現象的怪異事,使人無法解釋,那時,昌行讖緯風氣,使得人心恐懼,惶惶不安;又加上邊疆外邦侵犯,皇帝心中惶恐,召蔡邕問詢說:“你是個飽學之人,博識知廣;發生的怪異,希望你能給解釋,不要隱瞞,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到底是什么啟示?”他忠直無忌,大膽地上奏疏揭發一些權臣的奸鄙劣行。皇帝看完后他的奏疏,嘆息不已,去更衣小憩,被曹節偷看了,暗自說給左右的人聽,一時,這秘奏被傳出宮外,人皆盡知,惹起了軒然大波。被揭發的奸佞們聯合起來彈劾他。皇帝見惹起眾怒,深怕引起節外生枝,就順從眾意,給他按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的罪名,下獄洛陽,棄市。有中常侍呂強愍蔡邕無罪,皇帝思索再三,才免了蔡邕死罪,全家戴索枷發配朔方。 陽球就是被揭發的權臣的親屬,他受權臣們的心意,找雇刺客去殺害蔡邕。陽球找來了一個亡命徒,給了他一張蔡邕的畫像,沒有說蔡邕的名子,讓他去刺殺蔡邕,并許以重金。亡命徒帶著畫像,追上途中去朔方的蔡邕,他暗中觀察。當他得知自己要刺殺的人是蔡邕時,不忍下手,夜里他在蔡邕對燈讀書時,敲門入內,向蔡邕跪拜磕頭,對蔡邕實言相告,說明了內情,并勸蔡邕要小心謹慎,提防陽球會再次派人來謀害他。 陽球等亡命徒回來報已殺了蔡邕的消息,等了很長時間也沒見派去的刺客回來,他于是又用重金收買了一個接近蔡邕的官吏,給了他一些劇毒藥,讓他投毒藥死蔡邕。這個官吏他也不忍心害死這個忠誠善良的賢者。向蔡邕說了實情,拿出毒藥來讓蔡邕看。他也提醒蔡邕要多加小心提防,保重自身安全。 蔡邕居住在安陽縣。皇帝看了他的自陳表書,對他的才華還是很賞識看重的。第二年,以大赦天下,敕免了他的罪,讓他返回故郡。 蔡邕得赦,要回歸故郡,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五原太守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他知道皇帝心中器重蔡邕,蔡邕還會東山再起,飛黃騰達,一定會被重新啟用。所以,置酒為臨去的蔡邕餞行,蔡邕深知王氏兄弟的品行,心厭不喜,不愿類交,恐污德行。但是不去參加餞宴,也不合適,就勉強去敷衍。 王智誠心以結交蔡邕,以攀蔡邕而光彩門面,他很高興蔡邕能來宴飲,他那驕囂氣焰很旺,豪勢張揚。蔡邕已經在心里看不下去了,厭惡的情緒充盈胸腔。王智并沒有察覺,當酒喝到酣暢時,他斟滿一觴酒,站起身來,興高彩烈地舞蹈著來到蔡邕面前,舉杯向蔡邕邀請道:“來來,蔡先生,本太守敬你三觴,請務必干了!本太守素聞先生善撫琴,飲盡三觴,請先生撫奏琴曲可好?一助酒興。”蔡邕心中厭棄他,沒有答他話,把頭一偏,不去理睬他。在眾賓客眼前,王智受了冷色,他立時覺得丟盡了臉面,變臉發作說:“你不過是寄居在本太守轄郡的一個囚徒!敢如此蔑視我?”蔡邕不語,站起身來拂衣而去。 王智見蔡邕起身拂衣不辭傲然而去,怒火沖冠大罵道:“匹夫!我好意為你設宴餞行,你反這樣對我!我豈和你同天而立!”他恨恨不已,餞宴不歡而散。 王智上奏章誣陷蔡邕“ 怨于囚放,謗訕朝廷,內寵惡之 。” 有人去見蔡邕說:“先生大才,某景仰崇敬,某是受人委派,專取先生的性命,因敬愛先生,不忍相害,先生還是隱名江湖,以避鋒芒吧。”蔡邕聽后謝了那人,自思顧慮安危,遂匿名隱形,投揚州廬江太守羊緒。 太守羊緒為官清廉,有懸魚佳話,和蔡邕是相敬故交,隱于江海吳會,衣食皆依賴羊緒周濟 。 在吳期間,游歷山水,往來鄉市,人都不識他是蔡邕,唯有太守羊緒一人知道。 一日蔡邕出游,路經鄉民燒桐做飯,火勢發出的聲音很清脆,含有意韻之味,此聲音吸引了他,走過去見是村人以一大粗段梧桐木炊火。蔡邕識得此木是造琴的良材,就向村人討下此已燒焦的梧桐木。他用此木親手制造成了一具琴,果然琴聲優美,因琴尾尚有火燒的痕跡,因此,被稱之為“僬尾琴”,是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其它那三具琴,一是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粱”;司馬相如的“綠綺”。 蔡邕攜琴放浪形骸于天地間,游爽于野林江畔,無顧忌風雨雪飄;不睬晨暮何地;也不分日月誰值,游覽名勝,寄情琴音,閑撫一曲唱天地,日游一地惜古今。 這日,他聽得有曹娥舍身投江尋父的故事很感動,就啟程前去一覽曹娥祠。當他來到這里,已經是深夜了。天色陰沉,夜色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他來到曹娥碑前,多么想讀一讀碑文,可是,天黑的實在看不清,他急切想知道碑文寫的是什么?于是,他貼碑坐下,倚碑伸手摸碑的刻字痕跡而讀。當他捫字讀完后,覺得碑文寫的極好,以為是詩人所賦。 蔡邕被碑上的辭句所吸引,沉醉在孝女感人,可歌可泣的事跡內,一夜沒有睡意。黎明后,天放亮了,碑文可以清晰地閱讀了,他反復又讀了數遍,用心揣摩辭句,發現碑文用辭精準,典意貼切,張馳有度,骨肉、氣脈、神情皆豐茂;說理明朗峻利,實則好文。 因為他是辭賦大家,對此是行家審視,見在此地尚有如此好的麗辭佳句,不禁心潮起伏,澎湃漾溢之情按捺不住,掏出隨身攜帶的匕首,在碑背刻上了八個字“黃絹少婦;外孫齏臼”。 天光大亮后,蔡邕向此地人詢問此碑文是何人所撰?本鄉人說:“此碑文是邯鄲淳十八歲時賦。”蔡邕聽后感慨不已。 漢靈帝駕崩,董卓入朝,這個吃人魔,他竟然也愛文才雋秀之人。他早聞蔡邕之大名,派人四處尋訪到蔡邕誠意邀請。蔡邕本不愿順勢于他,董卓說:“天下我尚且傾覆,何況一個人嗎?”在熾勢無奈之下,蔡邕只好委屈為天下蒼生多盡意盡力的心情歸順了董卓勢力。董卓的確珍重蔡邕,言聽事詢,蔡邕也借機勸戒董卓做一些利民利國的事。 董卓畢竟是惡魔,欺凌漢臣,目無天子,肆無忌憚,惹漢臣眾怒。有王允巧設“美人連環計”,呂布戲貂蟬,除了董卓。 在在王允家慶功宴上,數說董卓大逆罪行時,蔡邕想起董卓對自己極好,不由地嘆了一口氣,神色沉郁,引發王允憤怒,認為他是董卓的心腹遺患,務必和董卓同罪。 王允勃然大怒叱他說:“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隨即把蔡邕抓捕交給廷尉治罪。蔡邕寫書信陳辭以請寬宥,愿刺圖黥面,刖足致殘;去寫漢史。士大夫多言講情為他開脫,王允執性不答應。太尉馬日磾騎快馬飛馳去見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后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王允憤辯道:“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后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圣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馬日磾見他不許,很痛心惋惜,無奈退出對人說:“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蔡邕遂死獄中。 王允見眾朝臣都為蔡邕不平,他也后悔了,想去放出蔡邕,已經來不及了。蔡邕在獄中去世,時年六十一歲。 搢紳諸儒莫不哀傷流涕。北海經學大儒鄭玄聞聽蔡邕逝去而惋痛嘆息說:“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的人們都畫他的肖像歌頌記念他。 以后,曹娥碑背后這八個大字誰看了也不解其意,這事傳到了曹操耳內;他素來仰慕蔡邕大才,也曾交往情厚。當曹操南征北戰,來到了孝女曹娥祠,見到石碑上的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茫然不解。問及一位浣衣的婦人說,后邊的第四匹騎馬人能解。曹操回頭一看,自己身后第四匹馬上是禰衡。曹操等禰衡過來指字相問道:“正平可知,此八字乃何意也?”禰衡笑而說:“此乃離合之意,丞相自悟。” 楊修繼而過來笑道:“此八字離合之意,我已知其也。”曹操止他言說:“你不要說出來,待本相細品之。” 曹操騎馬率領大軍,走出三十里路,曹操方悟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含意。對蔡邕、禰衡和楊修之才更是欽佩,自愧不如,常說:“我落楊修之才三十里。” 《后漢書》載蔡邕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后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郭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藝》、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于世。 就這樣一代曠世奇才,坎坷而無善終,凄凄世之道,蒼天何有情! 公丕剛/撰文 2020.3.15.10:28 取材料《后漢書》、《世說新語》、《異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