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教學視域下的整本書閱讀 ——以《鄉土中國》為例 徐 飛 近年來,整本書閱讀備受關注,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良問題,如價值定位的迷失、任務設計的零散、教學實施的刻板等,這些現象根源于片面化、極端化的思維。而黃厚江老師倡導的語文共生教學,正是針對語文教學比較普遍的結論化和兩極化的問題,運用辯證統一的哲學觀點和共生理論,從豐富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思想。以共生教學的理念來觀照整本書閱讀,或許能找探索出問題解決的路徑。 一、價值定位:從單一化走向系統化 與單篇文本相比,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價值更難把握。有些教師僅僅滿足于學生瀏覽、了解書本內容,有些教師只要求學生摘抄詞句,有些教師要求學生完成學術性很強的研讀任務,有些教師熱衷于組織讀書分享卻沒有讀書指導,還有教師只選講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這種種現象,都暴露出整本書閱讀在價值定位上的迷失,究其根本,與教師確定教學價值時的單一思維有關,或只考慮書本,或只考慮學術,或只考慮學生,或只考慮教師。在整本書閱讀這只“大象”面前,這些教師只抱住了象耳、象鼻或象腿卻自以為得其全部。 如果說單篇教材的閱讀是一道菜肴,那么整本書閱讀就是滿漢全席。面對盛宴,食客如只挑部分而拋卻其余,則辜負了廚師的美意。共生教學倡導系統思維,同樣,對整本書閱讀的價值的定位也應系統思考,充分開發的整本書閱讀的價值。 確定整本書閱讀的價值,不能脫離語文課程視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只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部分內容,它必須服務于語文課程的要求:“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1]如果聯系語文核心素養,《鄉土中國》這本書的閱讀價值應體現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四個方面。 第一,閱讀《鄉土中國》,可以獲得語言方面的滋養。費孝通先生的語言質樸自然、形象生動、嚴謹縝密,可謂語言之典范。如《 cha序格局》中的兩段: 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tiao。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差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 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二、任務設計:從碎片化走向整合化 費孝通先生出生于蘇州吳江。家鄉吳江為他設立了費孝通紀念館,以圖片和實物布展,而《鄉土中國》作為費孝通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在館中只有一本書陳列,不能激起參觀者的閱讀欲望。請嘗試為紀念館策劃《鄉土中國》特展,設計幾塊展板,讓觀眾對這部作品有所了解并產生閱讀興趣。[2] 三、實施過程:從定向化走向互動化 參考文獻 略 (發表于《語文建設》2019.12) 徐飛,蘇州中學附屬蘇州灣學校副校長,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培班講師,“大夏書系”特約編輯,《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中學作文教學研究》、《教師月刊》等雜志封面人物,姑蘇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市首屆“十佳”班主任。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300余篇,出版《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作文處方:中學生寫作36個“怎么辦”》、《從此愛上寫作》、“原點作文”叢書等。 |
|
來自: 有根浮萍y1sdru > 《教學 群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