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追問孩子(幼兒園好不好?)、不要為孩子加餐、不要時送時斷、不要打破孩子的生活規(guī)律、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的集體觀念、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感情(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孩子)。 12.親子關系特征: 不可替代性、永久性、養(yǎng)育全面性性、親情性、變化性。 13.親子關系類型: 養(yǎng)育型、私有財產型、沖突型、泛愛型、亞平型。 14.獎勵孩子原則: 多贊美鼓勵,不要吝嗇獎勵孩子;鼓勵的內容和氣受獎勵懂得行為相符;獎勵要在好行動發(fā)生后立即施行,才有效果;獎勵不要太濫,要通過善意的競爭才有意義;口頭贊美的語句要具體;獎勵要由外控逐漸引為內控,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不要錯用獎勵,要針對好的行為。 15.懲罰的原則: 懲罰并不等于體罰;要在不良行為發(fā)生后立即實施;懲罰的方式要公平,前后一致;對孩子的懲罰可以采取取消某些他們視為重要的東西的方式;不要拿生命有關的事來懲罰;懲罰孩子要讓孩子明白你喜歡他,只是不喜歡他的不良行為,把人和事分開;懲罰應配合口頭說明,讓孩子明白自己被罰的原因;懲罰孩子要注意就事論事,不要羞辱、貶損孩子、不要做出超出其年齡的要求。 16.親子游戲要求: 尊重孩子的年齡特征,開展孩子喜歡的游戲;堅持商定原則,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游戲習慣;正確指導,讓孩子做游戲的主人;針對個性,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 17.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每天晚上臨睡前都依偎在媽媽懷里聽媽媽講童話故事,然后香甜地在媽媽娓娓動聽的講述中安然入睡。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講童話故事的角色變成了爸爸,而媽媽,卻從家庭中消失了。爸爸告訴她:“每個人都是家中的天使。有一天啊,媽媽覺得這個家不再適合她了,于是,她就成了飛翔的天使,從這個家中飛走了。但你這個小天使還小,你還不能飛翔,所以只好留在家里,讓爸爸保護你。”此后,這個小女孩快樂而又幸福地度過了她的快樂童年,走過來她的青春年華,成為一名大有作為的作家! 故事中的爸爸向孩子講述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但他是用理智和機智為孩子編織了一個美麗又浪漫的童話。面對感情的破裂,父母不是當著孩子的面整天喋喋不休地互相指責、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面對離婚的實情,父親也沒有對女兒說出任何有損母親形象的話,而是用“飛翔的天使”這么浪漫而又神圣的美好形象來形容已勞燕分飛的母親……一個離別的故事在女孩那里蘊藏著溫馨與甜蜜。 當然,她畢竟還是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母親的無私關愛,她享受到的親情是不夠完整的。作為承擔孩子教養(yǎng)責任的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為了孩子健康全面的發(fā)展,建立起溫馨、和諧、充滿愛的家庭生活。 18.古人育兒“七不責” (1)對眾不責:在大同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予以尊嚴。 (2)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 (3)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能寐,要么噩夢連連。 (4)飲食不責:正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胃脾虛弱。 (5)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人高興時,經脈處于暢通的狀態(tài),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悲憂不責: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 (7)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19.如何批評孩子? (1)批評孩子要有一說一,就事論事,不可揭瘡疤。 (2)家長可以保持沉默,讓孩子的心理緊張,進而自己反思錯誤。 (3)用類似的錯誤行為暗示孩子的過失,不直接批評,保護孩子測自尊。 (4)批評孩子時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對孩子所犯錯誤有一個全面、清楚的認識。 孩子犯錯誤后,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對話,必責備更有效: 發(fā)生了什么事?你現在感覺怎么樣?你想要怎么做?你覺得這樣能夠解決嗎?你決定怎么做?你希望我怎么做?結果怎么樣?你有什么收獲? 20.好習慣對兒童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局。 ——孫曉云 21.如何培養(yǎng)孩子動腦的良好習慣? 保留答案法:生活中,當孩子遇到難題,不知道怎么做時,家長不要直接了當地把方法或答案告訴孩子。 啟發(fā)法:如果孩子遇到的問題超出他的認知和能力范圍,可以旁敲側擊地啟發(fā)孩子,或給予恰當的指導。 實驗法:如果孩子提出或遇到的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跟他說清楚,可以指導他通過做實驗來探究結果。 22.孩子游戲,家長的指導要“適當” 4歲的萱萱正在玩拼圖,這個拼圖可真不容易,由30各拼板拼成的一條毛毛蟲,雖然上面有1-30的數字,也有不同的顏色和形狀,可是對4歲的她來說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拼到一半,有兩處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拼板,不過萱萱沒有放棄,仍然在不斷地尋找著。 看到萱萱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媽媽開始著急了,走上前去幫她找到那一塊。 可是此時萱萱并沒有提出她的困難,也沒有因此而放棄,媽媽的指導反而中斷了萱萱的游戲,讓萱萱失去了自己探索的機會,甚至會讓她感到不成功。 因此,家長的指導并不意味著一定要介入孩子的游戲過程,這個時候對萱萱的鼓勵“寶寶找的真認真,一定可以找到的”,遠遠比成功的拼完更有價值。 23.人生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 24.家長要注意維護老師的威信 有一天,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在觀賞植物,小明對一種植物產生了好奇心,于是便問老師:“老師,這種樹叫什么樹?”老師也不知道叫什么樹,就對小明說:“對不起,老師也不知道。不過,你爸爸是植物學家,你可以回家問問你爸爸。”小明回家后,問了當植物學家的爸爸。可是沒想到的是,他爸爸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明天你再去問問老師。”第二天,小明上學時,他爸爸特意交給小明一封信,說是帶給老師的。老師接到信后,明白了家長的意圖:老師已經查了有關資料,知道了這種樹的名字了…… 這個故事里小明的父親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樹立了老師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家長都要這樣做,因為老師勇于承認自己不知道,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但家長要注意維護老師的形象,切記當著孩子的面貶低老師,要認真聽取老師的建議,積極支持、配合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對老師有不同意見或想法時,可以私下和老師溝通,爭取達成共識。 25.家長與幼兒園老師溝通的策略 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經常溝通。家長應該如何向老師提出意見而又不影響孩子呢?現在想向家長和老師推薦一下策略: (1)不要等到孩子有了嚴重問題采取找老師。心理學家認為,在輕松氣氛下互相認識的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問題交換看法時,相互之間很少保留意見。 (2)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錯誤時偶然所為。專家常提醒父母:“請家長們不要忘記,老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凡是對這種情況表示理解的家長。從以后、開始就會贏得老師的好感。 (3)即使家長很生氣,而且家長很占理,但是在家長同老師交涉之前也要對老師好的一面甲乙肯定。 (4)即使家長希望老師聽聽自己的意見,也不要傷老師的面子。教好的做法是先讓老師感覺到,家長的看法是正確的。當老師真正認識家長的看法有道理時,老師是能夠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的。 (5)不要不好意思而不談一些比較重大的家庭問題,尤其是因到孩子平時表現的家庭問題,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這有這樣,才能在孩子出現異常時獲得老師的理解。 (6)“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么會在幼兒園里調皮搗蛋呢?”所有家長對認為對孩子最了解。每當老師對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時,家長往往很不高興。孩子在幼兒園和家里的表現不一樣,這樣的現象是經常發(fā)生大的。老師和家長經常交換意見,有助于雙方更好的了解孩子。 (7)盡管家長有進行合作的誠意,但是老師是否會顯出不愿意配合的意思?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么家長之間可以相互溝通,必要時向園方或其他有關方面反映,以便及時干預。 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