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方劑學》、《中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有人問我,中醫除了養生之外,還能干什么?
我明確告訴他,能治病。而且是治一些西醫束手無策的病。
來看一個經典的醫案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患者,年35歲。大概是7年前吧,因為在秋天淋了一場雨,然后就出現了鼻子發癢,噴嚏連連的現象,鼻涕像清水一樣流出來。
經過抗感冒治療后,癥狀大大緩解。
但是,從那以后,每年的9到10月份,他只要一感風寒,立刻就復發,打噴嚏,流鼻涕,鼻子癢,鼻塞。
本來,這樣的窘境在天涼的時候發生,平時只要注意保暖就會好一些。但是在就診前的20天,沒著涼,也沒感冒,原因不明出現鼻子癢,噴嚏不斷,鼻涕如清水一樣外流不止。眼睛和咽喉發癢。這一下,患者覺得不行了,經西醫針對性治療無效后,趕緊轉投中醫。
刻診,見脈緩,舌苔白,舌質淡。
醫師揣度良久,寫了一個配伍:麻黃、桂枝、干姜、制半夏、蒼耳子、辛夷、徐長卿、烏梅各10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2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炙甘草9克,每日一劑,水煎分服2次。
結果,藥用4劑,癥狀大減。再用4劑,癥狀消失。此后,配合中成藥調養,2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這醫案,我2008年,就是12年前,在《浙江中醫》雜志上看到,收集起來。我在上面寫了六個字:“小青龍治鼻炎”。
這個里頭什么奧秘呢?我給你詳細講,希望你仔細看。
有的人啊,過敏性鼻炎特點鮮明,就像這醫案里的患者一樣,外感風寒,立刻就發作,鼻涕清、量大,如水。這個情況要考慮“外寒內飲”。什么叫做“外寒內飲”啊?就是說這個人啊,本來就脾肺氣虛,不能運化水濕,于是化作痰飲之邪。這個痰飲之邪,沒事兒的時候,就在身體里藏著,不礙事。但是這類人脾肺不足,體表的衛氣就不強,于是容易感風寒。只要一感風寒,體內潛伏的痰飲之邪就被“引動”上來,然后直接向上竄,竄到肺。鼻竅乃肺之所系。所以這時候,痰飲就以大鼻涕的形式流出來。
你看醫案中這個患者,7年前一場大雨,讓他始終未曾痊愈。這說明他脾肺不足,衛氣虛弱。后來,一到九十月份天亮的時候就犯鼻炎,流清鼻涕,這顯然是外寒,引動了他的內飲。
這個時候怎么辦?醫案中用到的配伍,其實就是小青龍湯配伍化裁。小青龍湯,為張仲景在《傷寒論》里頭記載的方子,主要功效就是外散風寒,內化肺飲。基本配伍就是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和半夏。其中,麻黃、桂枝實衛氣、散表寒。干姜和細辛溫化肺中痰飲,半夏燥濕化痰。五味子和白芍斂肺養陰,防止辛燥藥物傷正。醫案中,不過是加入了能通竅的蒼耳子、行醫,以及祛風、抗過敏的徐長卿、烏梅、荊芥、防風。這就是基本意圖。
所以你看,張仲景在一千八百年前創制的配伍,如今依然有強大生命里和臨床價值,對部分西醫束手無策的過敏性鼻炎,起到治療作用。當然,這背后,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對過敏性鼻炎癥候的準確辯證,對病因病機的精深把握,和對藥理藥性的深刻理解。
回到開篇我提到的問題——中醫除了養生,還能干什么。
我說,只要理解了中醫的實質,你會發現,它會廣泛用于疾病治療的各個領域。只不過,你需要讀懂它背后的思維、意圖,以及對疾病的獨特理解。這些都是現代醫學所不具備的,是需要我們鉆研才能理解的。
當然,只要你領悟到它的實質,你會發現,中醫傳統文化,是那樣的博大精深、妙趣橫生。
文中配伍,普通讀者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鑒。細辛有一定毒性,必須嚴格控制用量。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