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郁金、茵陳、梔子、蟬衣、僵蠶、土茯苓、蒲公英、生甘草。 功用:疏利透邪解毒、升清降濁利濕。 方解:方中既有柴胡、黃芩之涼,又有半夏、生姜之溫,既有參、棗、草調脾,又有半夏、生姜之降逆和胃。此經驗方取少陽肝膽病正劑小柴胡湯、去大棗滯邪、除生姜辛熱;茵陳蒿湯配伍特點為清泄濕熱;合升降散升清降濁;加蒲公英、土茯苓清解疫毒。對乙肝濕熱毒火盛者,復方而施,聯合逐邪,邪毒祛而正自安。 主治:用于乙肝轉氨酶高、HBsAg(+),甚則大三陽。癥見胸脅脹痛,小便不利,大便欠暢,胃脘不適,納呆惡心,心煩、口苦、咽干,頭暈而脹,或有往來寒熱者。 加減化裁:連翹長于清解濕中之熱,故多取用;濕熱甚小便不利喜加滑石、豬苓。用藥量據年齡長幼、體質強弱、病邪輕重而異,體虛之人,突出小柴胡湯;濕熱毒重者當以升降散、茵陳蒿為要;大便秘或膠黏不爽,宜加用大黃。 注意事項:便溏之人,梔子、大黃當少用慎用或用其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