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0 期 作者 / 1石東 2路藝 2史振滏 1高慧強 1馬平 1寧夏醫科大學 2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院外科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許紅 陽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時,由于陰莖萎軟不舉,或舉而不堅,或堅而不久,無法進行正常性生活的病癥。據統計 40~70歲的男性人群中有52%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陽痿,估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3.22億男性存在 陽痿的問題 。國內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陽痿發病率為8%~10%,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呈遞增狀態。陽痿與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密切相關,陰莖勃起,由心神啟動,由腎陰、肝血、脾精為其提供物質基礎,肝氣、腎陽、心氣為其提供動力,是一個多臟共參、氣血并至的多方協作過程,同時受痰濁、瘀血、情志、濕熱、驚恐、縱欲的影響。 1 古代醫家對陽痿認識古代醫家對陽痿的認識,陽痿首載于《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稱陽痿為陰痿,《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氣大衰而不起作用”,認為元氣大傷可致陽痿。《靈樞·經筋》曰:“熱則筋馳縱不收,陰痿不用”,認為熱邪入筋可導致陽痿。《諸病源候論·虛勞陰痿候》曰:“勞傷于腎,腎虛不能榮于陰器,故痿弱也”。《明醫雜著·卷三》所云:“男子陰莖不起,古方多云命門火衰,精氣虛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盛而致痿者”。《景岳全書·陽痿》曰“亦有濕熱熾盛,以至宗筋馳縱”。清代《雜病源流犀燭·前陰后陰源流》一文稱:“有失志之人,抑郁傷肝,肝木不能疏達,亦致陰痿不起”。概而言之,元氣大傷、熱邪入筋、勞傷于腎、命門火衰以及濕熱內盛是陽痿主要病因。 2 病因病機陽痿的病因有先天稟賦不足、情志失調、飲食失節、外邪侵襲、正氣虛弱、驚恐傷腎、縱欲過度等。病變臟腑主要在于肝、腎、心、脾四臟。肝主筋,藏血,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而行,肝血旺盛下注陰莖后陰莖才可勃起。腎藏精,主生殖,開竅于二陰,腎精、腎氣主持人體生殖機能,腎精及腎氣旺盛則天癸至,男子可行房事。脾主運化、主統血,脾之經筋竭聚于陰器。脾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再輸送到全身臟腑,臟腑方可得到濡養,血液才可有化生之源。心為君主之官,情欲滋生,欲火燃燒需要心陽推動,陰莖勃起需依賴心火下腎,宗筋做強有賴于脾經生化之源,肝經氣血充盛,氣機升降有序,腎陽及腎陰填充,心陽的溫煦作用。宗筋功能的正常運行 , 有賴于血充而體盛, 氣足而用強 ,缺一不可。 3 治法治則3.1 補腎健脾化濕法:脾為運化之主,是后天之本,腎是生命本原,為先天之本,后天與先天相互資生。脾陽虛衰可引起命門火衰, 脾腎陽虛可致濕邪內生,陽氣不足,陰器不動,濕邪入經入絡,經絡不通,氣血凝滯,陰器不舉。路藝主任醫師通常用參苓白術散加贊育丸化裁,方用白術、扁豆、山藥、人參益氣健脾,茯苓、砂仁、芡實利水化濕,巴戟天、肉桂、韭菜子壯命門之火,熟地黃、枸杞子、當歸滋陰求陽。溫針灸關元、命門、足三里、次髎、腎腧、脾腧、陰陵泉、曲骨以溫通經脈。 3.2 疏肝解郁養血法:肝主疏泄和藏血,肝氣舒暢,全身氣機升降有序,肝血充和,氣血流注充盛。陰器搏動依賴于氣機條暢,肝血充足。路藝主任醫師在治療時采用柴胡疏肝散加養血湯。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陳皮、枳實理氣行滯,川芎、當歸活血行氣、白芍、阿膠、桃仁、甘草養血調血。針刺關元、中極、合谷、太沖、血海、肝腧以疏肝解郁。 3.3 通心溫陽化氣法:心居上焦,火光通明,燭照萬物,腎居下焦,水性滋潤,心腎相交方可水火相濟,達到腎水氣化,心火水制。陰器為有情之物,水火相濟方可剛柔并存,舉而有力。路藝主任醫師常采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合濟生腎氣丸加減,方用桂枝、肉桂溫通心陽,引火歸元,枳實、厚樸開痞散結,澤瀉、茯苓利水滲濕。艾灸關元、命門、腎腧、中極、志室、氣海、然谷以達到通經絡,補陽氣作用。 4 驗案舉隅患者劉某,男,38歲,農民,2017年3月18日初診。性功能減退 3年,加重 2個月。患者 3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陰莖勃起不堅,房事時軟而無力,不能插入,性欲下降,偶有晨勃,舉而不堅。近 2月,因受涼后癥狀加重,腰部冷通,四肢冰涼,常五更泄瀉,大便不成形。刻下癥見: 精神不振,面色暗淡,舌質胖大,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外生殖器發育正常,睪丸、附睪、輸精管、精索未見明顯異常,陰毛呈男性分布。無吸煙及飲酒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史,否認外傷及輸血史。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診斷: 陽痿。辨證:脾腎兩虛。治法: 補腎健脾化濕法,處方:白術12 g,扁豆12 g,山藥12 g,人參12 g,神曲10 g,炒麥芽10 g,茯苓10 g,砂仁10 g,芡實10 g,巴戟天12 g,肉桂12 g,韭菜子10 g,熟地黃12 g,枸杞子12 g,當歸12 g,7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水煎服。溫針灸關元、命門、足三里、次髎、腎腧、脾腧、陰陵泉、曲骨,每天1次。 二診:患者訴癥狀減輕,陰莖勃起有力,性交可每晚1次,可持續8 min左右。腰部冷通及四肢冰涼輕微減輕,五更泄瀉消失,大便成形。舌質胖大,舌邊齒痕減輕,舌苔白滑,脈沉遲,路藝主任醫師在原方基礎上加細辛3 g,白術15 g,山藥15 g,茯苓12 g。溫針灸關元、脾腧、命門、足三里、腎腧、次髎, 隔姜灸神闕。每日1次。 三診:患者神清,精神可,面色紅潤,患者訴陰莖可正常勃起,每晚可持續15 min,有晨勃現象。腰部冷痛及四肢冰涼消失。舌胖大明顯減輕,舌邊齒痕減輕,舌苔薄白,脈沉緩。根據患者癥狀及體征路藝主任醫師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評估,目前治療方法正確,患者癥狀明顯改善,恢復較好。處方:白術12 g,山藥12 g,人參10 g,麥芽10 g,神曲10 g,砂仁10,薏苡仁10 g,巴戟天12 g,肉桂12,韭菜子10 g,熟地黃12 g,枸杞子12 g,大棗5枚,7劑。艾灸關元、脾腧、命門、足三里、腎腧、次髎、 神闕,兩日1次。 按:患者為中年男性,為戶外工作人員,飲食無規律,長期受涼后,脾腎陽氣受損,致使水濕內停,久而為濕痰,瘀堵經脈,脾腎陽氣不能推動陰莖,故而陽痿。方用白術12 g,山藥12 g,人參12 g益氣健脾,神曲10 g,炒麥芽10 g健胃消食;茯苓10 g,砂仁10 g,芡實10 g利水滲濕化痰;巴戟天12 g,肉桂12 g,韭菜子10 g溫腎散寒;熟地黃12 g,枸杞子12 g,當歸12 g滋陰求陽。二診時患者勃起功能增強,但仍腰部冷痛,四肢冰涼,舌質胖大,舌苔水滑,脈沉遲。由此可知患者體內濕氣仍然未除,經脈未通,在原方基礎上加大白術、山藥、茯苓的劑量以健脾利水,再加細辛溫通經脈,隔姜灸神闕以溫中散寒。三診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神清,精神可,面色紅潤,舌淡紅,苔薄白,舌邊齒痕消失,脈沉緩,患者濕氣明顯消除故去掉芡實及茯苓。后期重在陰陽雙補,同時更偏重補脾腎陽氣,故不針刺諸穴,方用艾灸溫腎壯陽,增補正氣。 5 討論路藝主任醫師博采眾長,對陽痿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有獨到見解,在辨證上以辨臟腑、辨陰陽、辨虛實為基本原則辨別疾病所在的臟腑經絡、陰陽虛實。從患者體質、病因、年齡、病程等多因素掌握病情。在用藥上講求劑量的重要性,隨癥加減,靈活應用,在針灸上堅持通經絡、行氣血的治療目標,隨癥加減穴位。結合臟腑致病特點總結出了補腎健脾化濕、疏肝解郁養血、通心溫陽化氣的治療方法,治療陽痿有明顯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