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10日,全國31個省區市和累計治愈出院病例6萬余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明確規定“出院后注意事項”,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對出院患者的管理,比如進行14天醫學觀察,同時在實施14天醫學觀察中加強跟蹤隨訪、健康監測和健康指導。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出院的康復調養問題逐漸成為關注熱點。
康復期機體狀態
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到針對部分省市報告治愈出院患者,在復診過程中發現有核酸檢測陽性的情況。疾病初愈,機體尚處于康復狀態。此時機體狀態可概括為兩大方面:余邪未盡與正氣未復。余邪未盡,不僅是新冠病毒“復陽”,還包括某些病理產物的殘留如痰濁等。正氣未復,包括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氣血津液代謝失常,以及臟腑結構等不同程度損傷等有待逐漸恢復。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相關誘因,例如感受外邪、情志所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以及濫用補劑藥物等。因此,新冠肺炎患者康復期應注意清除余邪、扶助正氣、避免誘因,以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康復期調養原則
扶正祛邪
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徹底痊愈是首要治則。應根據患者虛實主次與緩急的具體情況,以正虛為主者,扶正為主,但切勿濫用補劑,反而有助邪留寇之弊;尚有余邪,仍表現有胸悶、咳痰等癥狀者,仍須祛邪。
調整陰陽
根據發病季節和癥狀、舌脈綜合分析,疫毒具有寒、燥、濕、毒的特征。疫毒之邪易傷及陽氣、陰液,故新冠肺炎患者輕重不同,但總體以陰陽偏衰為主。故康復期調整陰陽應以顧護陰陽為宜。
調理臟腑
新型冠狀病毒外淫肺衛、肌腠,內蘊肺脾胃而為病,重癥患者康復期可能兼有肺絡損傷。故調理臟腑重在肺、脾胃。根據臟腑生理特性,肺為華蓋,其氣運動宣發肅降,以降為順;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故治肺,宜清肅肺氣為主,兼通肺絡;治脾宜助其升運,慎用陰寒之品以免助濕傷陽;治胃宜降氣和胃,慎用溫燥之品以免傷其陰。
調理氣血津液
康復期調養方法
調攝精神,動靜相宜
新冠肺炎疾病多有情志內傷,或自身患病恐慌、思慮,或親人故去悲哀、憂愁,故調攝精神為第一要務。積極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釋懷開朗,心情舒暢,則人體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正氣旺盛,對于促進更快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調攝精神,可動靜結合,動則以太極拳、八段錦等,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靜則可用靜坐、聽音樂、讀詩、書法等,盡量恬淡虛無、專心致志;動靜結合,可獲良效。亦可酌用玫瑰花、菊花、枸杞子、石斛等代茶飲,具有疏肝行氣、清利頭目、滋腎生津之功效。
飲食調養,食治所宜
新冠肺炎康復期飲食調養方法有三個要點。
其一,宜清淡,不宜肥膩。由于疾病初愈,脾胃尚虛,飲食尤當注意,如《素問·熱論》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飲食不當,過食肥甘厚味,或食欲增加,食量過多,則可再傷脾胃,導致疾病復發,或纏綿遷延。
其二,宜溫和,不宜寒熱。新冠肺炎生于寒、燥、濕、毒,或脾陽不足,或胃燥少津,故飲食宜溫和舒適,不宜生冷寒涼或辛辣炙煿,方能顧護脾胃陰陽。
其三,宜食治,不宜濫補。《備急千金要方·食治方》說:“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肺氣不足,氣虛痰多者,可用黃芪、茯苓、陳皮、竹瀝等代茶飲;陰虛肺燥,干咳痰少者,可用百合、銀耳、枸杞子、麥冬等加入帶皮白梨蒸煮。脾虛濕盛,痰多色白者,可酌用茯苓、陳皮、山藥等;腹脹便溏者,可酌加炒薏苡仁、白扁豆、蓮子等;食欲不佳者,可酌加焦山楂、炒麥芽等,做成粥食服用。
辨證施補,根除余邪
肺氣不足者,可見氣短乏力、汗出惡風等癥狀,可酌用玉屏風顆粒、振源膠囊。氣陰兩虛者,可見氣少懶言、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等癥狀,可酌用生脈口服液。肺陰虧虛者,可見干咳少痰、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癥狀,可酌用金水寶片、百令膠囊。脾氣虛弱者,可見食少納呆、倦怠乏力、脘腹時脹等癥狀者,可酌用六君子丸、香砂養胃丸。脾虛濕困者,可見脘痞胸悶、身重懶動、便溏不爽等癥狀,可酌用參苓白術顆粒、參苓健脾胃顆粒。
余毒未盡,病毒復陽者,可酌用連花清瘟膠囊、清瘟解毒片。濕濁阻肺者,可見頭身困重、肌肉酸痛、咳嗽痰少、胸悶脘痞等癥狀,可酌用藿香正氣軟膠囊,或小柴胡顆粒。痰濕壅肺者,可見咳嗽痰多、胸脘痞悶、舌苔白膩等癥狀,可酌用二陳丸、橘貝半夏顆粒、蛇膽陳皮膠囊等。痰瘀肺絡者,可見呼吸氣短、胸悶如窒、動則明顯、痰黏難咳、口唇發暗、舌質暗紅、苔白膩等癥狀,可酌用蘇子降氣丸加丹蔞片,以水蛭粉沖服治療。
此外,順應春生,起居如常,勞逸適度等,都是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很必要的調養方法。(鄭洪新 李敬林)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5.中醫臨床的經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