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婚姻規則發展史:群婚到對偶婚、“從婦居”到“從夫居” 唐伯虎說歷史 2017-10-09 關注 在原始人群中性生活極其雜亂,沒有任何婚姻規則,幾乎與動物無異,同時也沒有任何社會組織和精神文化。隨著石器時代的開始,人類出現了最初的自然分工,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原始人群分裂為若干個小集團。這類小集團被稱為血緣家庭公社,亦稱前氏族公社。可能也是由于自然分工的原因,相對限制了不同年齡的兩性的接觸,久而久之便在血緣家庭內部出現了年齡和班輩的區分,最后兩性關系亦隨之改變,即同輩通婚,異輩禁婚。 在這種婚姻制度下,禁止祖先和子孫、雙親和子女之間的性關系,而所有的兄弟姐妹,包括親兄弟姐妹都可以結為夫妻,且不受任何約束。人類生育繁殖過程中的自然淘汰也可能影響到婚姻制度的轉變,因為原始人雖然還不能解釋自然淘汰的現象,但嚴酷的事實終于使他們認識到原始人群時代雜婚的危害性,所以雜婚逐漸地被拋棄了。 舊石器時代中期向晚期過渡之際,血緣家庭逐漸被群婚家庭(亦稱普那路亞家庭)所取代。在群婚家庭中不僅排斥異輩之間的婚姻、而且也禁止兄弟姐妹之間發生兩性關系。最初可能只是禁止嫡系兄弟姐妹之間的通婚,最后發展到禁止旁系兄弟姐妹之間發生性關系,這實際上就是禁止家庭內部的通婚。過去常常認為普那路亞群婚是族外群婚制度的一個典型。 當族外婚成為普遍的婚姻規則時,群婚家族便轉化為牢固確定的女系血脈團體,這類團體即為氏族公社,兩個互通婚姻的氏族則構成了早期的部落。 在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的群婚,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母系計算的。根據這一基本特征,學術界將早期氏族公社稱為母系氏族公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不斷派生出氏族。氏族組織的不斷分衍使得家屬禁婚的規則日趨復雜,氏族間的群婚變得越來越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族外對偶婚日漸取代了族外群婚。最初的對偶婚形式是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這對夫妻雙方仍各自居住在自己的氏族中,婚姻生活通常取丈夫拜訪妻子的方式來實現,因此這一階段的對偶婚被稱為“望門居”。隨著母系氏族的繁榮,對偶婚進一步發展,進入了所謂的“從好居”階段,即丈夫遷往妻方氏族居住,但不屬于妻方氏族的成員,這時的丈夫不僅需要繼續為自己原屬的氏族工作,而且還要為妻方氏族工作。雖然這是一種兩相情愿、不受約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對同居形式,較之群婚時期夫妻關系比較確定,但是雙方的結合并不穩固,婚姻關系很容易解除,對偶婚是群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的橋梁和媒介。 父系氏族社會的婚姻制度,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經濟地位的變化,也影響到婚姻制度的變化,即對偶婚開始向一夫一妻制過渡。一夫一妻制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婚姻關系因此相對牢固持久。為了確定孩子的父親和保證財產的父系繼承制,男性在氏族內部取得支配地位以后,母系氏族社會特有的“從婦居”被“從夫居”所取代,女性成婚后必須遷至丈夫的氏族和丈夫同居,并受丈夫的支配和奴役,死后則與丈夫同葬,甚至殉葬,女性因此完全降格為男性的附屬物。 舉報/反饋 大家都在搜 人類婚姻的發展類型 人類婚姻四種發展類型 婚姻的四個階段 人類婚姻的發展歷史 人類發展史六個階段 群婚制的高級形式是什么 相關閱讀 孝感一幼兒在家中死亡,其母精神病。為什么總有人不能結婚非要結 寶媽說情感 八字看感情簡單法則 過往如一 獨生女和獨生子結婚有好處嗎?當然有,抗擊打能力強情商也高 寶媽解憂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