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鈞瓷怎么樣辨別真假
1,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質,同時所有器物經氧化沁蝕都具可損性,不管出土品還是傳世品,經氧化分解潮氣沁潤,部分物質會中和揮發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趨向;年代久遠后會變輕,陶器較瓷器明顯;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強。如汝窯在宋代五大名窯中燒成溫度最 低,故汝窯、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會有發飄的感覺,但此現象不是絕 對的,地質環境、保存條件好者此現象并不明顯;瓷器中燒成溫度較高的定窯(1320度以上)、龍泉窯(1300度以上)、鈞窯(1250-1270度左右)官窯(1230-1270度左右)等窯口作品這種分量減輕的狀態則不明顯;古代胎土所含成分與現代有別,如宋代官窯胎土摻有大量紫金土含鐵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對宋代官窯器物鑒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離十之說;元代胎土中含鐵高,器物亦多厚重。現代瓷器都是機械練泥,雜質少,氣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類死沉的墜手感。 2,瓷器出窯時飽滿而生澀,同時也會產生冷卻紋,年代久遠后在冷卻紋的基礎上釉面老化收縮形成更細小皺皮紋,氣泡也因萎縮而形成眾多凹點(小麻坑),這種因老化而形成紋理統稱萎縮紋,理同老人之面紋。新瓷冷縮紋與因老化而形成的萎縮紋相比明顯稀疏。萎縮紋在適度光照下晃動易見,呈微小的皺皮狀,放大十倍左右觀察效果最 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時期器物的萎縮紋相對明顯,宋代以后已呈遞減之勢,釉面萎縮程度因器物所處環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強弱而異,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顯看到此紋。釉質越細膩萎縮紋越細小,有的不細心觀察難以發現,萎縮紋的清晰度當與釉藥品種及燒成溫度保存環境有關。古瓷釉面萎縮而滑膩,觸之如嬰兒肌膚,滑不溜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膩濕潤者除外。 3,看瓷器按縫 作偽者碰到古瓷器偶有微裂、磨傷或落釉,常將其破損部分上釉吹燒,再繪制花紋,使人不易覺察。因此古瓷器鑒定對遇剁不自然的花紋,或顏色不一致的花紋,便可斷定是偽品。有足耳或其他易碰落部分的瓷器,古瓷器鑒定時也應詳察其接連處,因為此部分易落,多有補上,再用火燒成。若是用吹釉之法補上,其痕跡則不易發現,只可以釉的新舊,火光的強弱來辨別。 4,超常識別認定法 超常為超乎尋常的思維認定方法,比如,在人們的正常思維中,是新的一定新,老的一定舊。再如,在常人的思維理念中,一元配器會形成一元配的各類器物的特征。如若我們完完全全被鎖定在這樣一種思維理念中,那么晚唐的秘色瓷就不可認定,而且如果永遠沿著有的專家們所言:成化無大器、汝官世間僅有70余件等等,太多的器物根本無法認定與確立。一切傳統思維理念認識中,而如果我們能夠有一種超長的思維、更科學的理念來以科學的認識觀認識問題,那么我們能夠弄清探明太多原先根本未能認識的盲區。如:唐三彩其黃釉中有金;唐邢白多入玉;唐越多入瑪瑙;唐秘器為玉粉、瑪瑙、寶石結合的完 美器。元之所以可產大器,是太多優質的原料和燒造工藝的完 美結合。如果立了這個理念,我們可以首先從可能的理念中去一步步探究。而思維和認識理念被否決了,那連這種機會也喪失了。太多的御用特殊器物,由于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藝,超乎尋常,所以不可套用鑒賞一般器物的方法及辨識特征來認定評判它們。比如,永樂青花官器多數釉面凹凸不平,但永樂御用薄胎大碗則不出現。宣德官器桔皮紋嚴重,但在御用盅式龍紋碗等釉面也不存在。如若均以普通常規的認定方法,那么乾隆御用的太多器物都無法認定。所以說要有超常的思維理念,并盡可能的運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從原料入手。因為:1).一切特征的御用器,材料首先一定特殊,稀有元素入內是一定的。2).工藝超群。3).造型特殊,繪畫工法精美絕倫……如此等等的去認識,一旦可碰到精絕之品時,便不致令其走眼。從現今發現的大量實物精美器來看,我們必須要樹立這種理念。這于己于國都十分重要。 5,看底足露胎之處胎骨磨損情況。一般來說,仿品的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處顯得比較干燥,而仿品顯得細膩。 6,現代仿品從寬泛的角度上說是指1949年以后的仿品,實際上絕大多數是改革開放以后近二十多年來的新仿,它不同于歷史上其他時期的"自仿官"那樣單一,也不同于民國仿品那樣精致,現代仿品的顯著特點是:幾乎囊括了所有時期、所有朝代、所有品種。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嗜古心理,造假者有時會模仿歷史名品,有時會憑空捏造,甚至做幾件誰也沒見過的怪里怪氣的東西。 7,胎質、釉色、裝飾、形制和銘文是構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區別瓷器類別的一個重要標準。瓷器按照施釉法分為單色釉和彩釉瓷兩大類,彩釉瓷中又以青花為大宗。我國陶瓷在發展中經歷了單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過程。單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為粉青、天青、豆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