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不知出處是何處,應該是草書者的經驗及感悟,有一定道理,因此筆者愿與題主即各位同道朋友作一些探討。 我們知道,筆法、字法、章法構成了書法的三要素,但自明末以來至今,章法之一的墨法也越來越受到書家的青睞,在書寫中越來越被重視及運用。“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其實無外乎就是對上述書法要素的闡述,只是專就草書而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草書。 書法的發展,是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從漢代簡牘帛書來看,西漢就有草書,因為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書寫“趨便省簡”,省并筆畫,結構極其簡略,簡到了漢字結構的極限。至東漢中晚期,草書逐步發展并成熟,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草法。 漢代草書家的代表人物為張芝,世稱“草圣”。他的草書《冠軍貼》超前絕后,獨步無雙。 漢代大家崔瑗的《草書勢》,是第一篇專論書法藝術的文章,表明書法進入了一個自覺時期,脫離了作為文字的附庸地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從書體上來講,草書先后形成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體式。 漢朝的草體,“鉤鎖連環”的連綿筆勢限于一字之內,收筆帶有隸書的波角,字字獨立,后世稱為“章草”。 “今草”確立的顯著標志是東晉王羲之的草書,草法比章草簡易,筆勢連綿縱引,字與字之間牽連映帶,寫來更為便捷。 “狂草”發揮了今草的縱引之勢,運筆速度更為迅捷,筆勢奔放不羈,甚至一筆一行,筆畫糾結盤繞,姿態奇異,變化莫測。 因為筆畫簡略,而且聯屬,一些偏旁、字形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訛誤,所以寫草書首先要學習草法。草法既是書寫規則,也是草書的結構。所以,書寫時的點畫、連帶、起筆、行筆、收筆等,都要具備一定的規范法度。 草書獨特的“形態美”、“動態美”等特點,“方不中矩,圓不副規”的美學特征,將書法從單純模擬再現形象的造型藝術提高到了能表現作者情感個性、意象結合的抒情藝術。故創作者在字形結體、墨法運用、章法布局等方面,也有著精心經營,以期表現傳達自己的性情。 一點 此處的“點”,我們不能狹隘的理解為“點、橫、豎、撇、捺”中的偏旁“點”,而是中國傳統書畫中的“點畫”,它包括書法中的所以筆畫。如東漢蔡邕《九勢》云:“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所以說,此處的“點”,實際上是指書法中的筆法,包括每個點畫在書寫的起筆、行筆、收筆、提按、頓挫、緩急等等,都要講究一定的筆法技巧。 二連 即連帶,是草書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因為草書的行筆迅疾,所以形成草書的動勢,即草書的動態美。動勢可以分為紙面動勢及空中動勢。 從形態上來講,連帶有單字的點畫連帶,使字形流美;字與字之間的連帶,形成書法中的“行氣”。 從技法上講,連帶又分為實連、虛連和意連。 單字的點畫連帶,主要以實連為主。實連即使轉,在紙面上通過調峰,使筆鋒改變運行軌跡,達到點畫間的連帶,形成一種紙面的動勢。 虛連,顧名思義,是指筆鋒在紙面運行軌跡的虛虛實實,游絲連帶,介于“實連”與“意連”之間,營造一種草書的空靈之美。 意連,即筆斷意連,是毛筆在空中的運行軌跡,雖然在紙面上并沒有留下痕跡,但在筆意上使點畫之間達到連帶的效果,使氣韻貫通,形成草書的空中動勢。 通過三種連帶筆法的靈活運用,提高草書筆畫品質,再結合點畫之間的顧盼,才會營造出草書“形態美”、“動態美”的特美感。 以上三種連帶技法,同樣表現在草書的字與字之間,使行氣更有韻致。 三交代 草書的“交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點畫的筆法交代,二是指點畫的行筆軌跡的交代。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有云:“米海岳書,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真言,無等等咒也。”這是指點畫的筆法交代。一個點畫自下筆、行筆至收筆,都要筆筆到位;尤其是收筆褚,更要把筆力送到,避免線條漂浮,軟弱無力。 前面說過,草書的書寫“趨便省簡”,省并筆畫,結構極其簡略,簡到了漢字結構的極限。草書有“草法”,每一個線條的具體走向,包括使轉的方筆和圓轉,都有其法度。如果稍有不慎或信手書寫,則極有可能“指鹿為馬”,此字非此字。所以,必須要把每一個線條的具體走向,每一個點畫的具體位置,以及使轉處的連帶關系,都要交代清楚,才符合“草法”。 四墨 墨分五色,其實遠不止無色,主要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無色具。”“無色”的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曰濃、淡、干、濕、黑,現在書家多指濃、淡、干、濕、枯。 孫過庭《書譜》云:“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包世臣更是認為:“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藝舟雙輯》)縱觀歷代書法名家,都是善用墨者,能在墨色的濃淡、燥潤中變化出豐富多彩的墨韻美,使作品能粲然如漆,光亮奪目,生出無窮的情趣來,能更好地表現書法作品中的意蘊,所以又稱“墨趣”。如董其昌的淡墨運用,清新雅致;王鐸的漲墨法,痛快淋漓;現當代眾多書家對墨的運用,更是多彩紛呈。 五緊 緊,其實就是書法中的結字即章法的疏密關系的處理。 蔡邕說:“書者,散也。”(《筆論》)他認為書法創作的關鍵在于散。只有作者的性情散淡,神意舒緩,然后才能使作品風神蕭散,不粘不脫。這是一種來自于莊子的藝術思想,是書法的一種藝術精神,而并不是說字形、章法可以“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收,或曰內斂,是其核心之一,就像道家文化中的太極圖,必須渾圓內斂凝聚。 體現在書法藝術中,一是要使字形結體緊湊,中宮緊收,并通過點畫的巧妙處理,達到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的藝術效果;二是在章法處理中,通過字形大小、正欹、疏密、墨色等等技法的處理,表現出“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空間效果。 所以,“緊”,不僅僅只是“收”,而是在結體、章法的處理上,要使單個字及整副作品有呼吸感,氣韻生動。 六飛白 飛白,是指在書法創作中,通過用墨及迅疾行筆,使點畫中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給人以飛動的感覺。 飛白書相傳為漢代蔡邕所創,他曾與鴻都門見工匠用帚寫字而獲得靈感,創作出別具一格的“飛白”書。這也符合他所倡導的“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九勢》)的書法美學思想。 現在我們把書法作品中的干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在書寫中產生力度,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表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也大大增加了書法作品中的空間感,豐富了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所謂“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其實就是書寫者總結出的草書口訣,它包含于書法的筆法、字法、章法等要素之內。我們在學習草書時,首先要具備過硬的筆法基礎、書寫技巧,要有一定的審美水平與文化素養,嚴格遵守“草法”,方才能創作出合乎法度的書法作品,充分體現書法中的“勢”,表達創作者的性情與思想。否則,如果僅僅局限于“小技”之上,難免會落入“東施效顰”的窠臼。 大家好! |
|
來自: haoshj0531 > 《12.5.7 草書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