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上學又遲到了,還是老問題,早晨賴床不起床,媽媽叫了好幾次,才磨磨蹭蹭起來,加之路上堵車,到學校就晚了。本周已不是峰峰第一次遲到了,老師給峰峰媽媽發微信,提醒媽媽要注意一下峰峰的這個不良習慣了。佳琪倒是不遲到,但上課時的習慣不好,尤其是當其坐到窗邊時,這眼睛就不會往黑板上看,窗外的一點點動靜都會影響到佳琪的注意力。 想必以上兩位家長接到老師的反饋會心生不爽吧?為啥自家的孩子總是這么多的不良習慣呢?別人家的孩子不光是遵守學校記錄,學習也好,在家也能自主寫作業,為啥咱家的孩子就這么不省心呢?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朋友圈中總是有朋友曬圖,比如堅持晨跑,將自己的跑步路線發到朋友圈,一方面是顯擺一下自己的好習慣,另一方面也是互相激勵,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多數人在羨慕這些人的同時,不由得會摸摸自己慢慢鼓起來的肚子,也想起來跑步,但總是沒有堅持幾天就敗下陣來,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就這么難嗎?同理,當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時,也會采取一些措施,但要記得,不可步入以下這些誤區。 一、家長在培養孩子好習慣時,容易進入哪些誤區? 1、認為簡單的重復就可以養成好習慣。 相信許多家長都聽說過,只要一個行為堅持21天就能成為習慣,其實未必。若是以違背孩子的意愿去強迫孩子做某個行為時,孩子從內心還是抵觸的,即便是表面上在按照家長的意圖實施,也是無心的,所以,孩子所做的行為并不能成為習慣的固化,21天時間到了,習慣未必能養成。 2、家長規定了許多限制條件讓孩子遵守。 孩子也是有崇尚自由的天性的,即便是在遵守學校紀律這件事上是同步的,但在意識到如何遵守時的步驟和行動上卻不一定一樣。因此,當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習慣時,不可事先給孩子規定出許多限制條件,這樣反而束縛了孩子的行動,讓孩子產生一種疲于應付的心理,孩子缺少了主動性,不利于好習慣的養成。 3、家長單單盯著孩子的好習慣卻忽視了自身的壞習慣。 不可否認,孩子習慣的養成,和家長的行為模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或許正是孩子看不慣家長的某些行為而產生了相反的習慣,因此,家長在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時,眼睛不妨也朝內看,看看自己的某些習慣是不是和孩子的習慣相左,比如,孩子磨磨蹭蹭,家長是不是心急火燎?若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在糾正孩子習慣時注意了。 我們都知道,好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早睡早起就可以在大腦清醒的狀況下提升效率,健康飲食能夠幫助身體強壯不易生病。但在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時,家長還是要遵從養成習慣的大腦運作機制。而在一本叫做《習慣的力量》的書中,作者查爾斯·都希格就通過不同的事例,研究了習慣養成的規律,并提出了改變習慣的三個“黃金法則”,對于這些法則,家長要牢牢把握。 二、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家長需牢記。 1、法則一:找到暗示。 若孩子在吃飯時有磨磨蹭蹭的不良習慣,家長要觀察其這個行動是不是有“暗示”環節。比如,有的家長在吃飯時,喜歡將電視劇打開,邊看電視邊吃飯,而一些電視劇的情節還是比較吸引人,于是,孩子為了多看會電視,養成了吃飯時磨蹭的習慣。看電視就成為了吃飯慢的暗示。 2、法則二:獲得獎賞。 孩子為什么會賴床不起?就是因為有一個獎賞在暗中激勵著他,那就是多躺一會兒可以多舒服一會兒。有的孩子喜歡看窗外的風景,就是那些外面的景色,或者是小鳥的尖叫,會對其大腦形成一種刺激,而此刺激還會使孩子得到某種滿足感,因而會讓孩子覺得非常好玩,甚至比聽老師講課更有意思。 3、法則三:改變中間的慣常行為。 大腦在形成習慣的過程中,也是會偷懶的,當大腦適應了暗示與獎賞之后,就會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聯系的回路,并且會將此回路進行固化,就是說,當孩子坐在窗前時,就暗示其可以看窗外的景色,這就是慣常行為在起作用,當將這個行為的回路切斷之后,孩子的大腦就會感覺到不適應,從而產生了改變習慣的想法。 綜上分析可見,孩子在形成不良習慣時,一定是其受到了某種暗示,從而產生一種對其內心的獎賞,這個獎賞不一定是實物,有可能就是一種“成就感”或者是“滿足感”,而將暗示和獎賞強化之后,形成了慣常行為回路,則代表習慣養成。查爾斯·都希格在書中還提到一個觀點,就是壞習慣是不可能被根除的。因此,家長想幫助孩子改變壞習慣,則需要利用好這三個“黃金法則”。 三、如何利用好“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1、習慣后的暗示要明確。 改變習慣要找到根本,背后的暗示也是要進一步明確的。家長不妨和孩子多交心,通過交流的方式詢問孩子喜歡睡懶覺的原因,探索總看外面世界的根源。若孩子在起床前有一個延遲的暗示,則可以將鬧鐘的鈴聲提前2分鐘,給孩子一個緩沖。 2、找到獎賞的代替品。 許多孩子喜歡打游戲,因為打游戲能夠體驗到一種快感,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快感是不易得到的,這就是孩子打游戲上癮的獎賞。若是家長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了,可以采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激勵孩子,同樣可以替代打游戲而產生的成就感,比如飼養動物、野外游玩,都是可以的。 3、以新的慣常行為將暗示和獎賞串聯起來。 培養一個好習慣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力的,在此期間,孩子因為習慣了過去的獎賞帶來的興奮感和慣性,是不習慣適應新的行為的。此時,家長要學會科學冷靜地對待這一現象,可以通過多次嘗試的方式找到新的慣常行為來替代原先的,并且還需是省力的,不讓大腦因為改變了回路而產生抵抗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形成一些小的不良習慣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后,首先還是要冷靜下來,仔細分析習慣背后的暗示和獎賞是什么,通過改變其習慣養成的慣常行為來建立新的回路,以此改變習慣,使孩子更加健康成長。 |
|
來自: 雨花石osabnjs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