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改變生活》這本書中提到的設計,其實不止是設計美學推動的造物。 設計,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生動有趣、豐富愜意,它時不時地把你卷一個潮流中,再把你拉出來,推向另一個潮流。設計帶來的不僅僅是審美的改變,它同時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以及那些不易察覺的、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是什么塑造并推動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不斷變化? 要素眾多其中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文化等是重要要素,這些深刻的改變了世界面貌,不斷推動經濟和文化的調整,讓全球各地的人們過著不同的生活。科技、文化要素通常會轉化到設計之中,借助設計師的觀念和實踐,來營造更好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人人皆有的美學經驗、倫理經驗與科學經驗“,這也告訴我們,那些真正意義可以顯著改變生活、提高生活層次和生活質量的設計,很難與科學認知和社會認知脫離,不能孤立概括為設計工匠的奇思妙想。 真正的專家不是設計者而是使用者,偏離使用需求的設計很難成為好設計。 強調的一個重要概念”人機工程學“。人機工程學源自近代工業霸主英國,英國很早就建立起了工匠技術培育體系,盡管隨著大機器流水線生產時代的到來,這一體系受到沖擊,但后來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企業家、設計師都意識到,“人的因素”仍然至關重要—無論從流水線的工時、操作方式等勞動環境設置,到產品的功能合理性,脫離了“人的因素”,將反過來拉低運作效率和市場效益。 中國明代家具中就包含著最樸素的人機工程學原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時下流行的在室內擺放寬大柔軟的沙發、床式座椅,盡管帶給人們以浪漫悠閑的使用感受,卻讓使用者的腰椎因為懸空承受著更大壓力。另一種情況是,一些物品符合人體構造上的“靜態尺寸”,卻不能在人體處于活動狀態時帶來舒適感,總顯得不是那么協調好用。因此,一般的工業產品設計,包括室內設計等,設計必須注重人體工程學原理,經過反復的試用測量,以確保設計成果能夠符合“靜態尺寸”和“動態尺寸”。 人機工程學在設計中的深層運用。包括歷史到現代,教堂、公共建筑的光影設計、色彩設計。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推出的具有先鋒實驗風格的建筑,曲線利用發揮到極致,創造出堪稱高度浪漫、柔美、綿長的曲線感。工業設計中融入情感要素,城市設計中加入特殊色彩、復古文化等要素。 而今,推動設計改變的主要力量,仍然源自科學技術進步、各種文化和思想的融合,以及當代人的生活需要等主要幾方面。人機工程學變得更為重要,科學家、藝術家、設計師通力合作,經常會出現一個看似簡單、唯美的產品或物品,凝結著最新科技成果、人體工程學測量成果和設計美學意識的例子。 設計還要考慮到視域。面積不大的客廳放置一個超大屏幕的電視,合適嗎?這是很多新裝修住宅在配置家電時的一個誤區。人的視野范圍是有限的,且最佳視野要比有效視野范圍更小,如果客廳空間較小而電視過大,會讓觀看體驗變得特別不舒服。 無論是工業用品設計、室內設計,還是城市公共設施、住宅和商業建筑設計,都需要考慮到弱勢人群的需要。弱勢群體既包括殘疾人群體,還有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在人口比重中越來越大的老年人,以及低幼孩童,他們的活動能力較弱甚至根本無法像普通人那樣使用服務功能和設施。這就需要將無障礙設計理念納入上述多個領域和層面的設計。 從桌椅板凳到展覽布置,從空間劃分到光線引進,觸目可及與伸手可得。 首先既要舒適,其次還要美觀,設計是生產力的重要部分。 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加深了設計者與使用者的聯系,定制設計變得相當流行。在可預見的未來,設計改變生活的節奏將變得更快,設計師和使用者都將欣慰的看到,通過設計,確確實實給人們帶來了更美好的生活。 |
|
來自: 昵稱6906061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