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因為認識到了國家的不足,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聯名上奏朝廷,請求朝廷批準能選派一些學生出國留學。李鴻章在奏折中講到:“選派留學生,實在是中國自強的根本”。希望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來挽救國家。清政府即刻奏準,很快就實施了一套完整的出國留學方案, 1. 設“幼童出洋肆業局”即預備學校,對學生進行出國前的培訓。“肆業局”下設監督二人,由翰林出生的陳蘭彬擔任正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2. 選拔120名候選幼童,分四批出國,每批30人,每年遣送一批。 3. 學生出生須清白,年齡最小不得低于12歲,最大不得超過20歲。 4. 學生家長或監督人須簽署志愿書,聲明自愿送子弟赴美留學15年,不得中途退學或加入外國籍。此15年內,學生死亡或發生事故政府概不負責。 5. 學生以學習西學為主,但仍配備中國教師教習中學。學習期間,一切費用由政府承擔。學生學成后不準自謀職業,聽候政府調用。 清朝第一批留學生
經過容閎的盡心安排,第一批留學幼童起初都被安排在新英格蘭地區的一些家庭中,讓他們與美國的孩子一起學習,一同生活,同時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可孩子畢竟還小,第一批留學的幼童對中國和外國的區別并沒有那么深,很快,他們就學會了英語,用起了刀叉,融入到了美國的家庭生活中。但寄住在這里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于是在1874年,李鴻章授權容閎在柯林斯街興建一座房屋,作為“幼童出洋肆業局”的駐美總部。房子很快就修建完成,學習,洗澡,游戲等設備都很齊全,條件相當不錯,這些孩子們在異國他鄉也算有了自己的家。1873年6月,第二批留學生由黃勝率領赴美。1874年9月,第三批留學生由祁兆熙率領赴美。1875年10月,第四批留學生由鄺其照帶領赴美。在李鴻章的主持下,計劃中的120名學生全部派送到美國留學。 據統計,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有30人,包括6名工程師和3名鐵路局長。其中,就有我國著名的鐵路設計師詹天佑。在唐津鐵路的設計修建中,跨度305米的灤河大橋成為了一大難題,國外的英、日、德等國家的工程師多次設計修筑失敗,更是宣稱中國絕對沒有此人才,更不可能能修建此橋。這時,詹天佑出場了,他被應聘負責灤河大橋的設計修建工作,并且成功的這座中國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還修建了難度極大的京張鐵路,這段路程途徑有很多高山峻嶺,河溝險灘,尤其是在居庸關和八達嶺的一帶坡度極大。可是詹天佑卻創造性的發明了“人”字形的鐵路,巧妙的解決了坡度的陡峭問題。更為神奇的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這條鐵路竟比原計劃還提前2年完成,節約了28萬兩銀子的經費,有力的回擊了國外所說“建造設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的謬論。詹天佑不僅給我國長了志氣,還同時榮耀的入選了英國工程師協會,成為會員。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在從事外交、行政方面的有24人,包括12名領事、代辦,2名外交次長、公使,1名外交總長,1名內閣總理。其中吳仲賢在擔任墨西哥代辦的時候,曾有108名華工因為工作死亡而得不到賠償,吳仲賢于是多方奔走,據理力爭,為這些死亡的工人討回了應有的工資和賠款,維護了在外華工的利益,梁丕旭是清末外交界的知名人士,他陪同醇親王載灃訪問德國的時候,德皇威廉二世看不起中國,趁機侮辱中國,要求載灃行下跪磕頭禮,梁丕旭于是毫不退讓,據理力爭,終于迫使德國的皇帝同意他們行鞠躬禮。 還有從事海軍的有20人,他們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學堂和天津北洋水師。在中法戰爭和中日家務戰爭爆發后,這些留學生們英勇作戰,因為他們學習了水戰的知識,所以技術精煉,作戰勇敢。20人當中有14人當上了海軍將領,其中吳應科升至艦隊司令,徐振鵬升至海軍次長,而楊兆楠、薛有福、黃季良、沈壽昌、黃祖蓮等人在同敵軍作戰中英勇捐軀。 在中日戰爭以后,大量的年輕留學生被派往國外學習,“東亞病夫”終于睜開那朦朧的睡眼,認識到閉關自守的不足,逐漸的走向了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