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這種植物是非常惹人喜愛的,前段時間更是無比的火爆,不管是大城市還是三四線的小城市,隨處可見多肉的身影。不可否認肥肥胖胖的多肉確實很可愛,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多肉這種植物便被潮流的浪潮所泯滅。 憑借可愛的'路線',多肉想火上很久的時間是很難的。而今天咱們聊的是一種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數千年的'物件',它的名字叫做文人樹!什么是文人樹呢?說的坦白一些,就是那些很有詩情畫意的栽在花盆里的小樹。把樹栽到花盆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詩情畫意的事情,而且因為文人樹的技巧非常的難得,所以說遇到一些好的文人樹時總會讓人產生很多的聯想。文人樹雖不如多肉那般的可愛,但是它卻憑借自己的風骨和意境,成為了華夏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一顆明珠!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文人樹的發展歷程,這種特殊的盆景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至少2000年的時間,最早的歷史記錄是在漢朝時期,那個時候文人樹的雛形開始形成。在漢朝時期能夠形成文人樹也是有著原因的,請相信:一切都沒有偶然存在,任何存在都是合理和必然的。 漢朝時期,統治者遵循的是廢除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那時候不管是墨家,道家,亦或是法家等等,通通的退出歷史舞臺,儒家則成為了統治者認可的唯一的理念。那些大儒學家們提倡的理念有很多,比如說孝敬,尊敬,以及潔身自好和清心寡欲等等。而其中最核心的一個理念便是仁!儒家思想教導人們要出淤泥而不染,這種理念正好和文人樹的意境相貼合。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我們在看文人樹時大都是一副非常消瘦的樣子,千奇百狀的樹干再搭配上簡單的樹冠,便構成了文人樹清瘦清貧的形象。而儒學中倡導的正是這種理念,因為銷售往往代表著清貧,而清貧的意念也就是潔身自好,兩袖清風以及清心寡欲。隨著人們對儒學思想的認可,也導致了大家對于文人樹的思維認知上的共同認可,從而讓文人樹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不管是為了附庸風雅,還是真正的風雅,一盆文人樹是最能彰顯思想的。 不過漢朝時期的文人樹與現在我們所見的文人樹是有很大區別的,畢竟只是一種雛形,它需要改變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漢朝時期的文人樹往往是指那些樹干比較清瘦,樹冠比較小的樹木。這段時期,文人樹還沒有把'家'搬到花盆里。 到了唐朝,花盆依然沒有成為文人樹的家,文人樹依然是非常消瘦的生長在大地土壤里。但是唐朝國力達到歷史頂峰,在整全世界范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軍事實力和經濟的高度繁榮,也促進了文化的鼎盛,所以說這一時期文人樹也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期。樹干變得更細更愛,樹冠修裁的也更加講求藝術水平。 唐朝時期的文人樹雖然談不上極其消瘦,但是已經做的非常的低矮,而且樹冠的修剪也非常的彰顯境界。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時的文人樹樹干高度一般為60厘米,加上樹冠的話,整體高度和一個小學生差不多,這種矮小瘦弱的感覺是深得唐人們喜歡的。 唐人以胖為美,人是這樣,樹也是如此。所以說盛唐時的文人樹做到如此的粗細程度,已經算是'極限'了,再瘦的話就不能貼合唐人的審美了。那么文人樹達到登峰造極的巔峰時刻是什么朝代呢?答案是宋朝,而宋朝又分為北宋和南宋,因此準確的說南宋時期文人樹登峰造極。前文我們曾經說過,一切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文人樹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也是有它的原因的。 宋朝的理念是文人治國,當然這導致了宋朝時國力衰微,武力比較弱,經常被周邊的其他民族政權所欺負。但是宋朝的文化水平卻非常高,很多大學者普遍認為宋朝文化水平要遠遠的高于唐朝! 大家可以想一想,宋朝時期涌現出的那些偉大詩人,蘇軾,王安石,陸游,楊萬里,文天祥……。個頂個的都是錚錚鐵骨的文人! 雖然宋朝武力衰弱,但是歷經數百年的時間依然屹立不倒,哪怕是在面對元朝的入侵時,依然表達了其文人氣節,這種意境和文人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宋朝的文人追求文人樹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一是可以顯示自己情趣的高雅,與當時高度繁榮的經濟和文化相匹配。二是彰顯自己那驕傲不遜的文人性格,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骨頭最硬的又何嘗不是書生! 自從宋朝之后,文人樹徹底的進化到現如今所的形態。瘦弱但不失倔強,溫婉又不失性格。從文人樹這種藝術形態的誕生,到它達到頂峰,歷經了整整2000年!期間的文人樹雖然經歷了很多的變化,但是它的意境卻從來沒有改變過。 大家所見的文人樹大多是消瘦的,而且枝干千轉百回。為什么沒有很胖的文人樹呢?我們先來看個圖吧。 圖中的文人樹有沒有讓大家覺得非常不舒服,雖然這盆文人樹的枝干修剪的也算是不錯,但是因為樹干肥胖而粗壯,反而給大家一種慵懶富態的感覺(像不像和珅?)宋朝時期的萬人樹的名字叫做盤升,因為宋朝文人大都喜歡把文人樹的樹干,修剪成盤根錯雜,如同龍一樣蜿蜒升起的狀態。坦白說,宋朝時文人樹的培育手法已經非常成熟,可以一些'絕技'已經失傳??v觀中華千年,唯一讓人覺得可惜的是元朝統治者的'暴虐'。元朝統一全國后,一切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1279年,忽必烈滅掉南宋,南宋丞相抱著年幼的皇帝跳海自殺。在帝國的最后一刻,宋朝依然向世人們展示了他們的氣節,這和他們所追求的文人樹精神是相契合的。之后元朝統治者將所有的老百姓劃分了三六九等,有的人生下來地位就很高,而有的人則恰恰相反。這一時期,元朝統治者對宋朝文人們所追求的,那些象征著高尚品質的藝術形式,進行了全系列的打壓。 文人樹文化也在其中,元朝之后,文人樹的發展徹底陷入停滯。但是如同野草一般,雖然它被埋在了地下,但是當春風吹來時,它必定會掙破土壤的束縛,迎來自己的春天。明朝時期,文人樹再次迎來了自己的復蘇,沉寂百年的文人樹終于再次迎來輝煌。一直到清朝滅亡,民國動蕩,文人樹始終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 亂世可以摧毀經濟,也可以摧毀一個封建王朝,但是它摧毀不了中華文人的氣結! 至今日,文人樹早已成為了一種非常高雅的藝術形式,它跟書法以及中國的潑墨水彩畫一樣,成為了延續數千年的文化珍品。 如今的文人樹和那些普通的盆栽沒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文人樹所象征的那種精神,以及對于意念上的追求,絕對不是普通盆栽可以比擬的,也是很難用語言形容的。我們可以看一下現在的文人樹,已經不同于古代文人樹那般的局限于樹形樹種,它徹底的擺脫了'樹'的束縛。它可以是一棵樹,也可以是一盆特殊的盆栽。 現在的文人樹大體分為三個狀態。 第1個狀態——看山是山 我們看到一盆文人樹時,第一感覺它是一棵樹,再仔細一看還是一棵樹。雖然這棵樹的設計很巧妙很唯美,但是它始終擺脫不了一棵樹的束縛,這個狀態便是看山是山。第2個狀態——看山不是山 看到一盆文人樹,知道它是一棵樹,也看到了它奇怪的身影,但是它卻給我們很多的聯想。當我們看到這顆文人樹時,我們想到的不是一棵樹,而是某種精神。 第3個狀態便是看山還是山 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的文人樹很少很少,每一盆都是珍品中的珍品,能夠讓人感覺到返璞歸真的文人樹,怎是凡品? 看到一盆文人樹,也看到了它所表達的意境,但是最后它呈現給我們的終歸是一盆樹,這個感覺是很難用語言描繪的。 我們舉個例子,有時候我們去黃山旅游,看到黃山迎客松那種挺拔不屈的身姿之后,會給我們很大的聯想。我們聯想到黃山的精神,聯想到迎客松的精神,但是最后我們依然把思緒回到了黃山這個最根本的形態上,它就是一座山!雖然他給了我們很多的思想啟迪和共鳴,但它終究還是一座山。 看完了文人樹的發展歷程,不知道那些自詡為文人或者喜歡附庸風雅的朋友們,還有沒有想去親自制作一盆文人樹的沖動。 在這里還是建議大家打消這種沖動吧,一盆好的有意境的文人樹,所消耗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所需要的技術也是非常高超的,遠不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器械和技術可以達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