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前燕了,前燕是鮮卑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五胡亂華”的第四胡。前燕前身是在遼寧西部的游牧部落,西晉滅亡后,天下大亂,公元337年,鮮卑人慕容皝統(tǒng)一鮮卑部落,建立了前燕政權(quán)。當時長江以北是后趙石虎的地盤,決不允許新建的前燕政權(quán)存在,于是開打,誰知道這個前燕很能打,居然打敗了后趙,于是更膨脹了,繼續(xù)向南進軍。這邊冉閔落盡下石,結(jié)果了后趙。前燕這一會兒已嘗到劫掠的甜頭,六親不認了,于是不管后趙還是冉魏,逮誰打誰,公元352年,打敗了冉閔,占領了長江以北地區(qū)。 前燕占領中原地區(qū)后,看看自己,總覺得自己像個暴發(fā)戶,既不文明也不文雅,于是也學著漢化,可惜沒學幾年,到公元370年,東晉和后來的前秦南北夾擊,滅了前燕。也就是說,前燕在中原地區(qū)存續(xù)了18年。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公元346年,東晉大將桓溫大敗并結(jié)果了“五胡亂華”的第一胡“成漢”,氐族投降了東晉??珊镁安婚L,公元352年氐族人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史稱“前秦”。后來,在公元357年,他的孫子苻堅奪去了政權(quán)。氐族人換了個馬甲,但技能大增,不但打敗了前來平亂的東晉,還打敗了“五胡亂華”的第四胡前燕,取得了長江以北的統(tǒng)治權(quán),一下子勢力大了,就想和統(tǒng)一中國,消滅東晉。 公元383年,前燕百萬大軍進攻東晉,中華文明站在了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天無絕人之路,東晉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zhàn)派決意奮起抵御。經(jīng)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jīng)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zhàn)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zhàn)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11月,在淝水之戰(zhàn)中,以8萬對80萬,取得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前秦在此役后逐步走向衰敗,于公元394年被后秦擊敗滅亡,共存續(xù)43年。 前面說了“五胡亂華”的前四胡,最后一胡的“羌胡”到現(xiàn)在終于登場了。前秦苻堅淝水兵敗后,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公元384年自稱“萬年秦王”,在陜西建立“后秦”,次年擒殺苻堅。之后連年征戰(zhàn),后來在公元416年被東晉所滅。 這大致就是東晉時期的狀況,東晉穩(wěn)居江南,隔岸觀火,看游牧民族之間的血腥征伐,最后統(tǒng)一收割,大致方向沒有錯,只是苦了在戰(zhàn)火中的北方百姓。“五胡亂華”其實大部分時間是地處長江以北的游牧民族之間的殺伐,把偌大的中原變成了戰(zhàn)場,由于沒有文化底蘊以及良好的治國方略,所以政權(quán)基本上都不穩(wěn)定,存在時間都是幾十年。當然,當時在中原大地上,除了“五胡”,還有很多其他的“胡”,但因為存在時間較短,控制范圍較小,就像民國時候的軍閥混戰(zhàn),這里就不再詳述了。 公元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恭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從公元307年開始,到420年,總共存續(xù)104年。 東晉時期,由于崇尚黃老思想,從上到下都是消極遁世,所以文學作品現(xiàn)實意義不大,其中的陶淵明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我們學過他的文章《桃花源記》,詩歌《雜詩》、《歸田園居》等,同時代的名人還有書法大師王羲之、旅游大師謝靈運等。 東晉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年代,給人感覺人們的氣質(zhì)高雅,帥哥美女都能文能武,都有在烏云壓城時亂云飛度的從容。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比,好像是文明戰(zhàn)勝了野蠻,但其中的辛酸和刺痛也許只有當時的人們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