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我們人類就已經登上了月球,在不久的將來,遙遠的火星上也將出現人類的腳印,人類發射的兩個“旅行者號”探測器更是早就沖出了太陽風的影響范圍,這一切都使人感覺到,人類的科技在不斷地進步,只要假以時日,人類要走出銀河系似乎也不是太難。 然而事實卻并不是這樣,在對銀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你就會發現,銀河系就像一個牢籠,人類深陷其中,很可能永遠都逃不出去。那么為什么說人類永遠飛不出銀河系呢?其實看看太陽系的真實大小你就明白了,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上圖分為4個部分,第1部分顯示的是以木星軌道為界的太陽系中心地帶,其內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以及位于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第2部分加上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太陽系全家福”,在最外圍的紫色軌道上運行的是冥王星。 第3部分顯示了小行星塞德娜(Sedna)的運行軌道(圖中的紅色軌道),這是迄今為止已確定的距離太陽最遠的小天體,其近日點距離太陽76個天文單位(注:一個天文單位等于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而遠日點則在937個天文單位之外。 第4部分就是由奧爾特云(Oort Cloud)包裹著的整個太陽系了,奧爾特云是一團直徑約為2光年的球體云團,是太陽系真正的邊緣地帶,飛出這個范圍,太陽引力的影響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在銀河系里平均每200立方光年才有一個恒星系,銀河系的寬廣可想而知。就算人類掌握了期待以久的可控核聚變,并從此獲得了幾乎源源不絕的能量,也只能在銀河中像蝸牛一樣旅行(理論上來講,核聚變飛船的速度最高只能達到光速的15%左右)。 進一步講,即使人類的科技忽然打通了“任督二脈”,擁有了我們現在無法理解的光速飛行技術,那也無法征服如此寬闊的空間。為什么這么說呢?要知道銀河本身的直徑就超過了10萬光年,以光速飛行的話,我們從地球飛到銀河系邊緣都需要好幾萬年的時間,而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河外星系——大麥哲倫星云,更是遠在16.3萬光年之外。 這樣看上去,人類想要飛出銀河系,就必須指望著更高級的科技,比如說曲率引擎、蟲洞技術等等,但這些虛無縹緲的科技真的可能實現嗎?很遺憾地告訴你,這些都是根據相關理論所作出的猜想,目前根本沒有任何的實驗能夠證實其可行性,因此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里,這些“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技術,人類都不可能將它們變成現實。 事實就是這樣,人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冰冷的宇宙卻將銀河系“打造”成了一個牢籠,人類深陷其中,很可能永遠都逃不出去。未來的人類將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