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2-02 17:37:48 編輯:Ky03
在歷史上,劉邦是一個聰明的帝王,對于他來說,最后的成功與一眾臣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最后成功后劉邦為什么要殺掉哪些功臣呢?其中的緣由是什么?想了解的話那就趕緊來下面看看吧!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揭秘劉邦殺了哪些功臣?劉邦成功后為什么殺功臣? 揭秘劉邦成功后為什么殺功臣? 高帝五年,漢初劉邦稱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這些漢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被誅,恰巧三人都是異姓諸侯王。而漢高祖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是異姓諸侯王(還有陳豨)。王的地位高于侯。有一個問題,漢初功臣那么多,有哪些人該被封王?難道是僅以軍功論?蕭何、張良不提,曹參攻下兩國、一百二十二縣,戰功僅次于韓信 ,分封時地位低于彭越、英布等人,這是為何?原因在于蕭何、張良、曹參他們的嫡系身份,劉邦沒有封他們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諸侯王,卻是迫于無奈。彭越、英布、張耳、臧荼這些人原非劉邦陣營人物,有幾人本來就是原先項羽分封的十九國諸侯中的一員。劉邦與項羽爭霸最終得勝,實在仰仗于與他們的連橫合作。韓信雖可稱是劉邦嫡系,但在韓信攻略齊地后,成為僅次于項羽、劉邦的第三大勢力。在楚漢相持的形勢下,韓信的立場左右著戰爭的結局,齊、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權要挾劉邦的結果(勝項羽后,劉邦馬上收回韓信的兵權)。盜匪劫掠之后,參與者都要分一杯羹,這是常理。軍功階層或王或侯,也是歷朝歷代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 這些異姓諸侯王都立于劉邦稱帝之前,分封只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當時,劉邦僅是漢王,尚屬于項羽式的霸王,與其他諸王尚“亡上下之分”。異姓諸王有權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為法令而“不用漢法”、“自拊循其民“。即使后來劉邦稱帝,誅殺異姓諸侯王,卻又另立一批同姓諸侯王,與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沒有多少改變。王畿與東方諸侯國的分立,這種郡國并行制,實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漢初,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關中、漢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漢等地,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后,形勢才開始扭轉。)異姓王難以把控,林立于東方的局面對劉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陽。定都長安,正如張良所說,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機會剪除異己。而另一方面,異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滿足于分贓結果,而一人謀叛,則牽動全局,人人自危。事實上,諸王被誅,每人都有謀反的舉動。威脅到皇權,又哪有善終的道理,必定是場你死我活的較量。皇帝雖愛猜忌,但異姓諸侯王之外,漢初功臣多以善終。
歷史上劉邦殺了哪些功臣? 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 接著是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5年后,劉邦夫人呂皇后對被軟禁多年的韓信仍不放心,又用計將他處死于長安宮中,并且誅連三族。 劉邦的懷疑猜忌和殘酷無情,使得將士和功臣們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會被他消滅,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來。韓王信就是害怕劉邦的懷疑,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干脆公開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脫不了被追殺的命運。 燕王盧綰是劉邦的同鄉,自劉邦浪跡豐沛市井之時,他們就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漢朝開國前,盧綰一直是劉邦的親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劉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謀反企圖。 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當另一將領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時,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著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后處死。 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后,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將他的尸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嘗。功臣們因此更加膽顫心驚。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也被劉邦親自統兵鎮壓。(算命www.) 這樣,在漢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內,劉邦就利用各種借口,將除遠處偏遠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以外的所有異姓諸侯王相繼鏟除。 接著,為了確保漢朝萬世江山都是劉姓一家天上,劉邦特意宰殺白馬,與群臣歃血為盟:"從今以后,非劉姓者不能稱王,誰若違背此約,天下可共起而擊之! 劉邦殺掉那么多開國功臣 為何獨獨對蕭何最放心 ! 劉邦手下有很多大臣,這些開國功臣,有的是六國舊部,有的是以前在一起鬧革命的窮哥們,還有的曾是劉邦早年的上司。劉邦殺韓信、屠彭越、斬英布,連那個足智多謀的張良也退避三舍,居然裝神弄鬼,搞起了隱居。倒是有一個安安穩穩地做起了大漢丞相。此人是誰,就是蕭何。 蕭何這個人早年是劉邦的上司,劉邦在泗水亭做亭長的時候,蕭何就是縣里的秘書,而且因為精通法律,是縣令的好幫手。那個時候大家都看不起無賴出身的劉邦,只有蕭何對劉邦好些。秦始皇三十五年,亭長劉邦去首都咸陽服徭役一年。有所交際往來沛縣屬吏紛紛前來送行,按照慣例,大家都以銅錢三百封一紅包贈送,劉邦打開蕭何的紅包,里面卻整整齊齊地裝了五百銅錢。人送三百錢,已經是與工資匹敵的重禮,蕭何是上司,破例送五百,是特別地有所表示。這件事,劉邦終身未曾忘卻的,后來打下天下論功行賞時,他特別為蕭何增加二千戶的封邑,明言就是為了報答這二百錢,頗有些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俠風。 劉邦后來成為大漢天子,為何對蕭何一直沒有動粗:(算命www.) 其一,君子之交淡如水,劉邦一直沒有走近蕭何,兩個人不像劉邦和樊噲周勃盧綰等,關系特別近。劉邦與蕭何的家庭教育不同,品味性情迥異,二人之間,私下沒有杯酒交接之歡,即使有事同席共飲,彼此間也是有禮有節。他們之間始終保持有一定的距離,互相欣賞,互相戒備,也互相協作。他們彼此欣賞對方所有而自己沒有的長處,他們彼此對對方的毛病看得清楚,也不以為然,他們之間,都感覺得到互補的需要。劉邦和蕭何之間的交往關系,是對等的士人之間的禮尚往來,頗有一點淡淡如水的明澈。 其二,蕭何做事低調,讓劉邦覺得很放心。蕭何這個人很顧大局識大體,可以看出劉邦的一生蕭何出力最大。革命開始成全沛公當領袖,革命勝利成全劉邦做皇帝。舉薦韓信帶兵,從而一統天下,而經營后方更讓劉邦無后顧之憂,功勞如此大,做人卻小心謹慎,沒有居功自傲的嫌疑。 其三,蕭何善于自保。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干得極有成效。漢三年,劉項在滎陽依舊僵持不下,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明眼人或許都能看這中間的玄機,蕭何卻并未有所覺察。后來,蕭何手下一位鮑姓門客(鮑生)提醒他說,大王在前線御敵,風餐露宿,辛苦得很,卻屢次派使者慰勞在后方的你,說明漢王已經對你起了疑心(有疑君心也)。考慮到你現在的個人處境,不如把子孫、堂兄弟中能夠打仗的全送到前線去,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你(上必益信君)。蕭何一點就通,立馬照辦。等他的子孫、堂兄弟趕到前線大營,“漢王大悅”。 其四,蕭何能夠侮辱自己的名聲。當劉邦從前線凱旋歸來時,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到長安后,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劉邦表面上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里卻暗自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 總之,劉邦是個聰明人,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對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不是為自己,更為了子孫后代,因此小心謹慎,劉邦對蕭何一直很厚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