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門東,在南京甚至出了南京都已很有名。去拍婚紗的,去吃臭豆腐的,去嘚瑟的人好多好多。而與之相對,位于聚寶門西側的一片低矮老房卻少有人問津。門西地區,古時范圍不小,從聚寶門下向西延伸到現在的胡家花園附近,北至長樂路-集慶路一線。實話實說,老門東咱只從城墻上遠看過,騎車穿行過,再無多少久留,總覺得與其在人潮中擁擠,不如找個時間穿街走巷地去看看門西的市井。
依舊從御道街出發,尚書巷-大光路-東水關。爬上城墻,在無人的墻頂向聚寶門走。
這幾天,南京的天,出奇好。不過,好天好到頂就要變天的道理,總是屢試不爽。
馬道街小學,在門東邊營附近,清末1906年創辦。自己讀書的小學也是清末創辦的,對這種有百年歷史的小學特別有感情。往往,無論世事如何變幻,這種小學都會堅守自己的辦學宗旨,哪怕被戰火、主義、兵患、貧困所裹挾,仍會堅守那么一點點,一點點。因此,這種學校給學生的啟蒙是很有意思的。
在門東門西地區,有好幾個古老的小學。原因之一是,這里自東晉開始便是江南貢試的中心區域,到南朝末隋朝初,科舉定型,這里有了江南貢院,慢慢又衍生出了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大量讀書人聚集于此,即便是考取了,離開了,也會留下讀書的火苗,在這一片現在看來是城中村、棚戶區的地方,慢慢燃燒。
這兩年出差少,前些年經常往返北京和南京間,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站在國貿橋邊的摩天樓里,看那個城市的天際線,總覺得不如這里的。低矮與高聳,在歷史的渠劃線上依次排列,這才是市,才是城。北京拆掉的東西太多了。
從中華門(聚寶門)下到地面,西口出,街對面就是釣魚臺。北京也有釣魚臺,可南京這個比北京歷史長多了。
最早,在東吳時。傳說某日,孫權與愛人游走于此,此地多種石榴樹,他愛人便取指環一枚掛于樹梢,取枝頭(指頭)、榴花、人面相映紅之意,遂此地被命名'環榴臺'。后明之朱重八與謝縉于此釣魚,有了謝縉的'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的馬屁名句,以解老朱沒釣上魚的尷尬。釣魚臺之名方始。
另有傳說,釣魚臺與老朱多疑,利用魚精入了俞通海家后河(內秦淮河)的理由準備搞掉俞通海,在這段河道里設臺釣魚精,便有了釣魚臺。
走進釣魚臺,秋日晴空碧日下的幽靜小巷,讓人能安靜下來。中午時分,各家各戶都已開飯,很多人家幾代同堂,坐于老房的堂屋里,兩頭開門,他們在吃飯時享受著穿堂風的涼爽。
雖然是棚戶區,也確實老舊,多少還是能看到復建的新建筑。這道影壁之后便是復建的'環榴臺'。
釣魚臺最早是秦淮河邊的一個沙灣。三國時,沙灣地區專門織錦的宮女就達千人之多。這里因地勢高不潮濕,織造絲綢不易腐爛,加之正在秦淮河邊,用水便利水質又好,是錦緞最理想的產地。綾羅綢緞被織出后,就在附近的秦淮河裝運,運抵四面八方,由此帶動門西成為了江南絲織業的中心。
釣魚臺83號、85號、87號和釣魚臺93巷1號曾經是清代“吳悅來賬號”的所在地,老城南一帶居民稱之為“吳家賬房”,是一家經營云錦出口的商行。它的堂號叫“德裕堂”從事緞業174年。明天啟年間,徽州歙縣吳家開始販墨為生,到順治年間遷入南京,其后改墨為緞,從此世代在秦淮河畔的老門西釣魚臺做起緞商。乾隆年間,吳家憑著一份世界地圖《華夷圖》,把南京緞子賣出國門,往南到了南洋群島,往北到了莫斯科。道光年間,掌門吳斗垣把“德裕堂吳悅來緞號”的生意做到了歐洲,并在廣州黃金地段濠畔街置建金陵會館,成為南京商人在廣州的貿易總部。1851年,吳斗垣參加了倫敦萬國博覽會,還獲得了道光皇帝的嘉獎。
釣魚臺192號河房,據傳是清代兩江總督曾國藩在金陵時的一處舊居,內有漂亮的環碧園,原為孔子的第63代孫、明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孔貞運的住宅,時人喊他做孔天官,這處宅子又叫天官宅。太平天國時期,這里成了英王陳玉成的府第。太平天國敗后,被曾國藩選為私宅。其后曾國藩搬去了兩江總督署,這里空下來就變成了湖南會館。據記載這處宅子為前后五進十院,房屋約三百間,最值得一提的是宅中一座戲臺,戲臺前的立柱上曾懸有曾國藩題寫的黑色金字對聯:“荊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聞雅頌聲。”民國時期,這座戲臺時常有京劇、揚劇等演出。不過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這里基本上被戰火毀壞。解放后,會館舊址被作為南京市政法干部學習的場所。
南京的長樂路經常走,卻在河邊還有長樂街一小巷,第一次到。
路面已經整修成柏油鋪裝。但仍能在想念中聞到當年的青石板嵌著泥土的味道。小時候,我家樓下也有這樣一條小巷,前面是回龍窩篇寫過。
長樂街往深處走,有小百花巷,旁邊還有大百花巷。關于這名字的由來,傳說不止一個。有說是倆姑娘名大小百花居住于此的。有說這里有百花仙子的。我更傾向于這里是城南花市的說法,因為此地本是商貿集中區,局里中華門外的秦淮渡口很近,花神廟的鮮花可以從雨花臺南快速運到此地集中銷售。
不敢在午夜問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處
人說百花地深處
住著老情人 縫著繡花鞋
面容安詳的老人
依舊等著那出征的歸人
上面這段歌詞出自一首很好聽的歌《北京一夜》,我這個年紀的人對此很不陌生。其中,百花深處的百花便是北京的百花街,也是朱棣從南京遷都時帶去的地名。
涇縣會館在大百花巷里,說明此地確實是歙縣徽商進南京經商的集散地。
大百花巷里還真住過'百花仙子'。此人程先甲,國學大師,筆名'百花仙子'。他二十歲中舉人,二十一歲創作鴻篇巨作《金陵賦》此賦至今仍是研究南京民俗的重要文獻資料。1898年任江南高等學堂教授,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現代教育興起,他被選為江蘇教育總會評議員。江寧學會副會長,兩江學務處義紳。1932年因病去世。他自命書齋為千一齋他所著《選雅》自序“千慮之失,未為一生之累”所著各書合稱《千一齋全書》共有四十余種,可謂“書于身等”。
在百花深處,看到街面上有配電柜樣柜子一個,走近才發現,是一個裝滿蟋蟀罐和鳥籠的柜子。怪不得剛進街口就看到滿墻的鳥籠子,給人以進了頑主的世界錯覺。
糖坊廊的名稱最初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的商業空前繁榮,為適應需要,于某些行業集中所在的街道兩旁建立了官廊。這些官廊,有的是朝廷興修,有的是富家捐建,都用一色的青石板鋪路,比較整潔,這樣,便出現了許多帶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則因道路旁設糖坊而得名。
商業官廊,我理解,大概就是今天粵海之地那種商業騎樓的樣子吧。
如果說糖坊廊顧名思義,還好理解這街名由來,那么我說這街以前叫滅街,你信嗎?
換一個字就好理解,滅街=篾街,竹編一條街??。
糖坊廊河房被認為是南京內秦淮河現存河房建筑中保存最完好和歷史文化價值最大的一處,也是中國唯一的“菱形”河房。
河房由陶氏興建于清代中晚期,陶家先祖以數萬兩銀子在秦淮河畔砌了這個宅子,借秦淮河通商開埠的河道在南京做起水陸碼頭生意,現仍為其私宅,建筑由跑馬樓兩進和河廳一進組成,平面呈菱形,其地磚及部分房屋構件亦呈菱形,大門位于西側中部。不僅房屋的構造是菱形,就連地上的青石板、木頭的結合處等房屋部件也是菱形。菱形青磚地磚俗稱金磚,因為把磚拎在手里敲擊,能聽到“金石之音”。
也正因這敲擊如金石磬聲的所謂金磚,中國被馬可波羅這個可能壓根沒來過中國的歐洲人給宣傳成了遍地金磚,以致引起了西方對中國財富的各種興趣。
小巷深處,幾個泡沫箱,幾叢香蔥在初秋生長正旺,而黑土下顯然已經埋進了蒜子,等待冬天發芽。
舊時社區生活中,不少小家小戶跨街建起了屋間通道圖個方便,在街頭巷尾架起房樓,住屋兼容通道,就產生了過街樓,并成為了街道名。
這種結構的老民居,大多數都已經拆光,如今還在中華門西結合處有一兩戶留存,因為都是民居私宅,咱不好進院拍照。而且過街樓的一至四號在煤灰堆的背后;五至十三號在小百花巷南頭的巷子里,一條街分成兩處。地名叫過街樓地方沒有過街樓;不叫過街樓的地方倒過街樓。
這煤灰堆的由來很有意思。據傳,清初這里居住著梅姓大戶,一片區域幾乎全是他家。后來,因火災梅家被焚燒殆盡,老百姓就叫這里'梅家灰堆',后來訛傳變成了煤灰堆。不過,或許當年此地就是周圍老百姓借著火災灰堆倒煤灰而名副其實成了煤灰堆。
璇子巷,在南京很有名。璇是美玉的意思。這里曾經是城南的玉器加工一條街,所以得名璇子巷。
不過很奇葩的是,巷口見了面花墻影壁,還刻了《璇子巷賦》,卻被三個大變壓器箱子擋得嚴嚴實實,從正面一點都看不到。想來,這也是為了改變棚戶區老戶居民的生活條件而不得已為之的。
《璇子巷賦》
一水秦淮,長干故里,百代市井,璇子巷深。自古市肆繁華地,昔之有啜飲者,酒廬與茶社;昔之有美味者,飯莊與食鋪;昔之有木業者,箍桶與竹編;昔之有鐵作者,打鐵與補鍋;昔之有衣著者,漂染與機織。上上溯范蠡筑城以降,凡二千五百載矣,朝代更迭,坊間流韻,吏民雜居,文商交輝,南都商會,古韻新姿,人文秦淮,今現古風之大觀者也。
在東、南、北三個方向都看到了小百花巷的牌坊和門牌,看來這百花真的是有深處的。
誰能告訴我這'樓27588'的牌子的含義?這個真不知道。
張都堂,明都御史張琮,因他住這里,巷子而得名。南京,這種街巷名稱很多。
教敷巷源自北邊的教敷營。
現在人如果不翻閱史料,很難知道,教敷=轎夫??。古時,能養得起轎夫的人家并不多,而夫子廟區域大戶人家不少,所以他們的轎夫們就集中居住在現在的教敷巷一代,叫轎夫營。
到了清代,夫子廟聚集大量科舉貢生,有文貢生,也有武貢生。文的要讀書背需要清凈,武的就被趕到夫子廟西頭的轎夫營去練習武把式,以考武狀元。因此,轎夫營變成了教場,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的教敷營和教敷巷。
教敷巷隔壁,有航天的一個單位。不說這里民國前的歷史,說說民國時期這里的情況。民國時,這里是首都憲兵司令部。
民國時期,羅登賢、鄧中夏、黃勵、郭綱林、顧衡等烈士就是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陶鑄、陳賡、丁玲和田漢等人都在這里被囚禁過。
憲兵,是指軍隊中職能主要為維系軍紀,約束軍人行為舉止,處理軍隊中的各種刑事案件,特別是軍人的違反軍紀事件的一個兵種,英文縮寫MP。
1924年,孫中山于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為警衛及糾察軍紀成立憲兵部隊,為民國憲兵肇始。同年,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創設憲兵科,開始培訓憲兵軍官。
1925年,國民革命軍以黃埔軍校第三期部分學生及隨軍警衛學兵連混編,正式成立憲兵連。十月,蔣介石在廣州成立憲兵訓練所,并將憲兵連擴編為憲兵營。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仿外國軍事政治警察之制,訓練憲兵。
憲兵本質上是陸軍的兵種,但擁有獨立的指揮、人事及后勤補給系統,其地位類似于古代的禁衛軍。
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戰爆發后,蔣介石提出了“先安內后攘外”、“抗日必先剿共”等口號,同時在瞻園路126號成立了首都憲兵司令部。首都憲兵司令部由首都衛戍司令部與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合并組成,用于進行城鎮戰斗與維持軍紀、社會秩序、抓捕異見人士。南京憲兵司令部的組織機構很龐雜,除了憲兵司令、副司令、參謀長外,下設十三個處、三個所和一個直屬科。
警務處軍法課是專門逮捕和審訊政治犯的。其中的看守所還設立了囚禁重要政治犯的“優待室”。當時的首都憲兵司令部,可謂是全國的憲兵最高指揮機關。成立初期,便由心狠手辣的國民黨中將谷正倫擔任憲兵司令。
1933年5月,時任全國互濟總會主任兼黨團書記的鄧中夏在上海被捕,隨后被關押在憲兵司令部看守所,住在11號監。幾天后,他被敵人殺害在雨花臺。羅登賢、黃勵、郭綱林、顧衡等烈士都在這里飽經嚴刑拷打,寧死不屈,最終赴雨花臺英勇就義;陶鑄、陳賡、何寶珍和田漢等人也都在這里被囚禁過。
《南京人報》副總編游公也曾被關押在憲兵司令部,他在回憶錄里這么描述:“憲兵司令部的牢房為全封閉式,不見天日,從不放風;電網高墻,不在話下;層層鐵門,道道警戒;屋頂之上,崗哨密閉……江洋大盜飛檐走壁之徒,也插翅難飛,真可算是當時的現代化監獄了。”還別說,因為南航母校的關系,以前是來過航天干部學院的,而且在最后一幢民國老樓沒拆之前,親眼見過那樓負一層的水牢遺址,相當恐怖??。
西安事變中,負責護衛蔣介石憲兵第1團幾乎全軍覆滅。為紀念該事件,國民政府令頒12月12日“雙十二”為“憲兵節”。
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中,憲兵教導第2團奮勇抗敵傷亡殆盡,憲兵副司令蕭山令壯烈殉國。
南京解放之后,原國民政府首都憲兵司令部被改為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對里面的建筑進行了大量的拆除改建。現在后院有一棟名為“天源樓”的賓館,那里曾有座小樓,是關押張學良和其他政治犯的地方。在學院辦公樓“天星樓”后面的停車場上,有一棵孤零零的石榴樹。西安事變后,張學良陪蔣介石回南京,結果一下飛機就被軟禁起來,先是被送到北極閣的宋子文會館,后來又被軟禁在這里。而這棵石榴樹,就是張學良在軟禁期間種下的。
有位曾經住在夫子廟邊,梧桐深處的人,告訴我,以前家門前有梧桐樹,很讓人懷念。走到大概的位置,拍了張照片。
有道是:
梧桐深處誰家院,
唯留片葉別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