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在文章末尾 盧照鄰的一生應該說比較悲慘,一生做官不得志,空有才學但懷才不遇被人冷落,最為凄慘的是盧照鄰患有痳瘋病,一種惡疾,最后投水自盡。 盧照鄰是幽州范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涿縣。在他十歲的時候,曾經跟當時的文學大師曹憲學習過《爾雅》,又隨著學者王義方學習《經史》,到了十九歲那年,被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八個兒子李元裕,當時的鄧王,給相中了。到了鄧王府做了一名典簽,也就是執掌文書。史書上也記載說盧照鄰博學善記,鄧王府中藏書豐富,對于那些藏書盧照鄰大多過目能記。 因此,深得鄧王的賞識,經常在眾多賓客面前夸獎盧照鄰,稱贊盧照鄰就是當代的司馬相如。因為盧照鄰善于寫賦(賦是一種文學體裁),而司馬相如以寫賦著稱。盧照鄰也寫了不少賦,可惜現在流傳下來的不多,僅有五篇,而且寫得都是一些自己不得志、心中不快意作為主題。比如說有一篇叫《窮魚賦》,寫的就是一條大魚被漁夫釣到了岸上,再也無法施展鯤鵬之志的哀鳴。據說當時盧照鄰寫了很多賦,深得鄧王賞識,夸他為現在的司馬相如。可惜盧照鄰具有相如之才,卻無相如之遇啊。他以后的路就好比逆水行舟,非常艱難。他曾遭遇橫禍入過監牢,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從監獄中出來,要不然可能余生都會在大牢中度過。 公元688年,盧照鄰到了益州新都縣做了一名縣尉,可就在做了縣尉之后就染上了惡疾,一發病就半身麻木,經常尋醫問藥但總不得治,非常苦惱。有一年盧照鄰進京辦事,與一位名人同住一處,那位名人就是藥王孫思邈。盧照鄰早有耳聞孫思邈的博學和醫術,于是向其求教。孫思邈替盧照鄰望聞問切后說他患有風疾,也就是痳瘋病,在當時可以說是不治之癥。孫思邈曾想方設法為盧照鄰治療風疾,但沒過幾年,孫思邈被高宗李治召回,不得不中斷治療,盧照鄰就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后來孫思邈告老還鄉,和盧照鄰兩人天各一方未曾謀面,僅有書信往來。 五年后,盧照鄰辭了官,搬到山中居住。不久,其父又病死了,悲傷過度使得盧照鄰加重了病情,家境也愈發貧苦,只能布藝粗食,他的病也越來越嚴重,雙腳萎縮,一只手也殘廢了。史書上記載盧照鄰最后幾年在山中買了十多畝田地,引導河水圍住自己的房舍,還預先挖好了墳墓,經常躺在里面寫書立著。那時候武則天大赦天下,多次聘請賢士,盧照鄰深嘆天不作美,空有學才不能施展,他十幾年不能行走,每到春歸秋至才被人抬到庭園外。無限的悲傷寫下了《釋疾文》,敘述他所受之苦和不得志的境遇,流露出絕望的心境。“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意思是我現在這樣和死還有什么區別,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在悲憤之中投潁水自盡。 盧照鄰的代表作有《長安古意》、《十五夜觀燈》、《浴浪鳥》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