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一詞自古至今一直都在使用,但古今意義有所不同。現代人“姓”與“氏’經常連在一起使用,二者是統一的,姓氏即等同于姓。在遠古時期,姓與氏是有嚴格區別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戰國以后,姓氏分離的狀況逐漸被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姓氏的合一。 “清河崔氏”是魏晉至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源自姜姓,得姓始祖崔季子,是齊太公姜尚的后裔,有著三千余年的悠久歷史,遠祖可追溯到神農炎帝。 筆者在學生時期受家庭影響就對姓氏文化有興趣,早年只局限于本支崔氏文化的發掘與研究,蒙先祖隆恩于2019年續修《追遠堂故城崔氏族譜》。在各地宗親的支持下,聯絡到很多家族中的有識之士,多次參加有關崔氏歷史文化活動,共同探討交流收集到的歷史資料及家譜資料。 尋華夏之根,溯姓氏之源,這是每個華夏人的愿望。崔氏以邑為姓,中華崔氏兩大郡望之一的清河郡繁衍孕育了五姓甲門的“清河崔氏”,關于士族的形成以及清河崔氏的始祖和各房崔氏的世系脈絡,還有“清河崔氏”的發源地東武城現在屬于哪里? 關于“清河崔氏”已有很多專家學者以及宗親做了學術研究工作,本文純屬個人觀點,疏漏之處,還請指正! 自季子被封崔邑后,崔氏家族逐漸發展起來。慶封之亂對家族的打擊是沉重的,但并沒有因此而香煙斷絕。先秦時期的政治歷練對于家族的發展是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財產,為此后崔氏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秦統一后,崔氏再次登上歷史舞臺,至漢初崔氏分為清河和博陵兩大郡望。據史料記載,崔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長子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次子峰,字仲牟,居博陵安平。 清河崔氏的郡望是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設置的清河郡東武城縣,自西漢初年崔業居此,逐漸形成了各個主要支系。 在一個世家大族的興衰史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形成時期。清河崔氏大族形成時期當為曹魏至西晉期間。世家大族的形成主要有兩個來源:一部分是東漢后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族和名士,在三國兩晉時期進一步發展,加入了魏晉世族行列;另一部分就是在之前并不聞名于世,至曹魏兩晉時期,通過某種政治機緣上升為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即為后者。姜尚 西周齊國第一代國君(公元前1139——前1015年)姜姓,呂氏,名望,字尚夫,一說字子牙,西周初年官太師,又稱師尚夫。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后封于齊,俗稱姜太公。姜伋 生歿年未詳,西周齊國第二代國君 ,姜尚子。嗣為齊侯,又稱齊侯呂伋,謚號丁公。季子 生歿年未詳,齊丁公嫡子,字德興,讓國居“崔”,崔氏得姓始祖。崔夭 生歿年事跡未詳,約齊昭公在位前后在世,崔野八世孫。崔杼 春秋時齊國人,又稱崔子、武子、崔武子,齊正卿。崔明 春秋時齊國人,崔杼子,母棠姜。“崔慶之亂”后奔魯任卿大夫。 據載,齊景公時因政治斗爭,崔明逃往魯國避難,繼任魯國世卿,仕宦罔替,至秦統一。秦代,崔明之子崔良十五世孫意如任秦大夫,其長子伯基在西漢時定居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故城縣南部地區),后世遂稱《清河崔氏》。考證以上資料崔良以上世系得到大部分宗親認同,而崔良以下世系有兩種不同觀點。據筆者所了解的歷史文獻及各地家譜資料記載,整理出以上資料供各位宗親探討交流。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歷史原因及正史和家譜文獻所記載的資料存在差異,在尋根道路上給諸位宗親造成困惑,實為遺憾。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進來,一起為家族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東武城”始城于何時,古史并無明確記載。到隋煬帝大業初年,學者崔賾撰寫我國第一部官修地方志《區宇圖志》著入“夏禹七代孫芒,封公子武于此建國”,這部圖志現已軼失。只所以仍有上述記載,系公元984—990年間宋朝樂史在《太平寰宇記》武城條目下的復述。到明嘉靖年間編《武城縣志》時將孔子弟子子游、澹臺滅明堂而皇之的拉到武城,可姒武“國武城”仍未得到武城人的承認。到如今,被中國歷史承認的武城乃戰國趙惠文王時封平原君于“東武城”的“武備之城”。這種說法是否符合歷史的真相呢?本文不揣冒昧的作以考證分析,以期方家的玉成。 《左氏春秋》又稱《左傳》,是我國存世的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書,書中提到過三個“武城”。 1、楚國武城:“(魯)僖公六年(前654年)冬,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于武城”。楚國“武城”在今河南省南召縣與魯山縣的交界處,即魯山縣南19公里。楚武城在歷史上就處于南陽北入的交通要道上,公元前654年前即已存在。在齊桓公三十二年(前654年)齊侯“率諸侯伐鄭”時有一討伐的理由,即“先王之制,諸侯無故不造城,造城則攻其所造。《司馬法》曰“產城,攻其所產是也”。也就是說,鄭國違先王之制無故造新密城,諸侯們就應該替周王朝來討伐他。同時證明楚之武城并非被記錄之年近期所建,始城期或能推到西周時期或早到修筑楚長城和申國長城以前。 2、晉國武城:“(魯)文公八年(前619年)夏,秦人伐晉,取武城,以報令狐之役。”晉國“武城”在今陜西華縣柳枝鎮騫家窯村東北。位于渭水南至潼關一線上,有史記載以來都是秦晉(魏)的爭奪之地,如,“(東周貞定王)十三年(前456),晉韓龐取秦武城”的記載又成了晉奪秦城,又如“(秦孝公)十九年(前343年)城武城”的記載,顯然是秦奪魏之城再建。雖然此武城被《左傳》記載在公元前619年,屬晉。在未考清楚始城以前我們仍以《左傳》記載的“晉國武城”稱之。秦首封地在晉國武城西800里,所以晉武城在西周時期應屬王畿之地,在西周時期即不屬晉亦不屬秦,或為商、周時期的“武備之城”,始此城的時代可謂遠矣!俟后考之。 3、魯國武城:“(魯)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冬,城武城”,魯國武城在今山東平邑縣魏莊鄉西南武城村。因《春秋》系魯國編年史,準確記載了武城的始城期,“城武城”的原委《左傳》中不乏記載,武城發生的事件也不乏記載。如:“三月,吳伐我,子泄率,故道險,從武城。......王犯嘗為之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是說吳王夫差九年,即魯哀公八年(前487)吳伐魯,因吳國到魯國的古道險峻,才自武城過。這時做魯國武城宰的名字叫王犯,系吳國人,與澹臺滅明(字子羽)的父親是好朋友。其后與此時期武城有關的還有“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高柴,仕為武城宰”等書說。顯然魯國武城的始城期和所在位置,有事件、人物的標定,是準確無誤的。 西漢以前無地理志,城邑、聚落名稱的出現都是因重大事件而被記載,楚國武城和晉國武城即是如此,魯國武城只所以被記載皆因《春秋》系魯國一段歷史時期的史記。據現代研究,春秋以前諸夏的諸侯國都有史官,都有諸如《春秋》的史書存在,經過歷代的戰爭、焚書、兵燹、水患既滅難明了。戰國時期的魏國、晉國的史書,到晉代才自“汲冢”發現,到如今已失本原,也成了《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從《二十四史》來看歷史上出現的“武城”何止十幾,到底又有多少“武城”不被早期歷史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清河崔氏的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清河郡治所清陽縣(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最初由漢高帝劉邦所置。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清河郡改為清河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復改為清河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復為清河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又改為郡,王莽時改為平河郡。東漢建和二年(148)改清河國為甘陵國,移治于甘陵縣(今山東臨清市東北)。曹魏時甘陵國復改為清河郡,西晉清河郡又改為清河國,仍屬冀州。北魏時清河國復改為清河郡,北齊時清河郡移治于漢信城縣地(今河北清河縣西北),并取消原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西半屯鎮),將漢信城縣地(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改稱為“武城縣”,北周始置貝州,仍治武城縣,隋朝開皇六年,北齊武城縣更名為清河縣,并復置原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西半屯鎮),大業年間貝州復名清河郡,唐朝武德年間改清河郡為貝州,屬河北道,天寶元年又改貝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清河郡復名貝州。 清河崔氏的祖居根基之地就在清河郡下轄的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地區),史書和墓志中對清河崔氏家族族人的鄉貫多記載為“清河東武城人”(西晉以后也稱清河武城人、隋唐時也稱貝州武城人),今故城縣南部軍屯鎮有關廟村,為唐代貝州武城縣治地,附近原有崔廟村(在關廟村東南,現已合并入其他村),相傳為清河崔氏家族的世居之地和家廟所在,崔廟村附近曾經還有“崔家花園”、“崔家崗子”等地名,因崔氏一族在朝中為官的人員眾多、影響廣大,民間素有“崔半朝”之說。 清河崔氏始祖:業 字伯基,庭公長子,西漢時世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 清河崔氏作為中古時期典型的文化世家大族,家傳思想代表世代傳承的儒家倫理思想。自得姓始祖季子讓國居崔開始,就一直秉承溫、良、恭、儉、讓的家訓。 南北朝是清河崔氏發展的高峰期,而家族學風、學術傳統在此時期表現較為突出,主要體現為少好學、有文才的優良傳統,以儒家經學為主,而兼顧其他學科。進入隋唐后,清河崔氏的六大主要房支繼續將這種良好風氣發揚光大。即使身處亂世,仍不放棄學習的機會。清河崔氏在數代積累的深厚學術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史學、書畫、醫藥、天文等多種形式。 清河崔氏歷來就有濃厚的“孝悌”觀念,雖多位身為宰相等達官顯貴,仍把行孝道奉為處世的重要原則,二十四孝“乳姑不怠”就是最好的體現。到了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門閥制度為清河崔氏子孫延續數代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希望我們繼續發揚和傳承崔氏家族的優良傳統,牢記先祖流傳下來的家規祖訓,實現崔氏家族的偉大復興要靠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這篇文章是筆者在多年收集的資料基礎上整理完成的。研究崔氏歷史文化也有十幾年了,出于對家族文化的熱愛,以及全國各地宗親的分享交流,尤其在江西遠根宗親和河北力爭宗親等多位宗親的熏陶下,讓我對清河崔氏學術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經過半個多月的反復修改到今日文章的形成,我首先要感謝的是遠根宗親 ,有幸結識這樣一位對家族無私奉獻、對尋根問祖一絲不茍、對族譜文化熱衷的宗親是我一生的榮幸。 在尋根問祖道路上還有一位需要感謝的老師,崔氏歷史文化園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海濤宗親,他在眾多學術問題上給予支持與鼓勵。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貴州艷倫宗親、同政宗親、湖北邦仕宗親、廣東國文宗親、山西德明宗親、重慶李賓宗親等熱心有識之士對我的幫助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謝!特別感謝為此篇文章提供資料的郝金龍老先生,夏炎教授和崔氏歷史文化專家聚成宗親。 最后,感謝一直默默關心支持我的家人,父母對我生活上無私的幫助以及弟弟對我網絡編輯上的輔導。還有妻子的大力支持,他們的舉動使我感激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