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又稱為傳統健身術。中醫將精、氣、神稱為 “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到 “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之氣血,貴在升降出入有常,運行不息。故善養生者,必調和氣血,使之周流不息,而運行氣血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多運動。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運動,對機體產生作用如下: 1.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于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穩定的情緒。 2.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于臟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運動,常鍛煉,已成為廣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一、運動原則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達到健身的目的,運動養生法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遵循原則有三: 1.強調動靜結合 動以練體,靜以調神,動于外而靜于內,這樣達到人體的內外和諧,體現出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整體觀念。 2.提倡持之以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不僅是身體上的鍛煉,也是毅力的鍛煉,任何運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堅持不懈。 3.主張運動適度,不宜過量 《千金要方》有云:“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就告訴我們,運動要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二、運動養生方法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之所以能夠健身、治病、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系統的理論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采用舞蹈、射箭、導引等運動方法,來達到養生祛病的目的。隋唐時期,人們不僅繼承了以往的運動養生方法,而且整理、創編了多種形式的運動養生法。到了明清,運動養生的方法亦被加工整理,集氣功、導引、武術之精華,形成了各種流派、各種形式的健身術,其種類之多,方法之廣,不勝枚舉,其中流傳最廣、影響較大、廣為群眾所喜愛者,有氣功、導引、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 (一)五禽戲 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健身方法,記載由東漢醫學家華佗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制,故又稱華佗五禽戲,又稱 “五禽操” “五禽氣功”“百步汗戲”等。五禽戲,是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以達到治病養生、強壯身體的一種氣功功法。因其良好的健身效果,中國原衛生部、教育部和國家體委曾發出通知,把五禽戲作為在醫學類大學中推廣的 “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 1.五禽戲的淵源 五禽戲功法最早見于何書、出自何人之手尚無確切定論,在 《后漢書》與 《三國志》,以及南北朝陶弘景的 《養性延命錄》中有所提及。據記載,五禽戲是漢代名醫華佗創制,但也有人認為華佗是五禽戲的整理改編者。 2.五禽戲的功法要點 五禽戲,分別是虎戲、鹿戲、熊戲、猿戲和鳥戲,每個動作都是模仿相應的動物動作,它不同于一般的以肢體鍛煉為主的功法,是一門主要對心、肝、脾、肺、腎等內臟器官進行功能性鍛煉的氣功方法。傳統的五禽戲共有動作54個,由中國體委新編的簡化版五禽戲,把每戲分為兩個動作,分別為:虎舉、虎撲;鹿抵、鹿奔;熊運、熊晃;猿提、猿摘;鳥伸、鳥飛。每種動作都是左右對稱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氣息調理。其功法要領在于: (1)全身放松: 練功時,不僅肌肉要放松,精神也要放松,要作到松中有緊,柔中有剛,只有放松使出來的勁才會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動作才能柔和連貫,不致僵硬。 (2)意守丹田: 練功時,全神貫注到丹田,要排除雜念,做到耳無聞,目無視,鼻無嗅,心不外馳,調整呼吸,專心體會,呼吸深大緩慢,動作輕巧靈便。 (3)呼吸均勻: 練功前,先做深呼吸,調勻呼吸。練功時,呼吸要自然平穩,以鼻呼吸,或口鼻并用,但不能張口喘粗氣,要求悠悠吸氣,輕輕呼氣。 (4)動作象形: 練功時,做到動作外形神氣都要像五禽。練虎戲時,要表現出威猛神態,目光有神,搖頭擺尾;練鹿戲時,要效仿鹿的心靜體松,姿勢舒展,要做到把鹿的仰脖、縮頸、奔跑、回首等神態展現出來;練熊戲時,要效仿熊的渾厚緩慢,步行沉穩的神態;練猿戲時,要效仿猿猴的敏捷好動,表現出縱山跳澗、攀樹蹬技、摘桃獻果的神態;練鳥戲時,要效仿出鳥的輕快敏捷,表現出展翅凌云、輕翔舒展的神態。 3.五禽戲的主要作用 經常練五禽戲可以食欲增進,思維敏捷,肢體靈動,步履矯健。肺氣腫、哮喘、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患者,常練習五禽戲可起到預防和防止復發的作用。此外,五禽戲能改善中風患者的異常步態和行走姿勢,防止肌肉萎縮,提高機體的平衡能力。五禽戲中虎戲有助于增強體質和肌力;鹿戲有助于舒展筋骨;熊戲有助于提高平衡和耐力;猿戲有助于發展靈活性;鳥戲有助于增強呼吸功能。 (1)舒利關節: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練五禽戲要求象形取義,模仿虎的爪、撲、旋轉等動作,鹿的觸、走、盤坐等動作,熊的推、攀、搖晃行走等動作,猿的躍、采、轉、閃、進退等動作,鳥的飛、落、伸展等動作,可以使人體的肌肉和關節得以牽伸舒展。 (2)強心利肺:五禽戲強調呼吸與運動融為一體,要求呼吸均勻。常練五禽戲可明顯延長呼吸,減慢心率,降低心臟耗氧量,在鍛煉全身關節的同時,不僅增加肺活量,加強換氣功能,還可提高心臟泵血功能,促進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 (3)調節情志:五禽戲講究閑心與勞形,要求精神悠閑,形體運動,氣息歸元,內沉丹田,能養心補腦,生竅益智,改善腦部血液供應,預防老年癡呆、腦梗死等疾病。意念的集中,還可緩解憂慮,舒緩心情,提高生活質量。 (二)太極拳 從太極拳創立到現在已有三百多年,由最初的陳式太極拳衍化出幾十種太極拳。太極拳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練習者,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吸收中國傳統儒家、道家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以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人類對自然界的客觀認知和科學實踐。 1.太極拳的淵源 據記載,太極拳由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代傳人陳王廷所創編,他秉承中國傳統的 “天人合一”思想,以太極陰陽生克之理,于家傳拳術的基礎上,融匯眾家武學之長,加上他平生習武所悟,于晚年創編出一種剛柔相濟、陰陽互化、變幻莫測、威力無比的武術拳種,即 “陳氏太極拳”。 2.太極拳的功法要點 (1)靜心用意,呼吸自然: 練拳時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意之所至,拳之所出,呼吸應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2)中正安舒,柔和緩慢: 身體保持放松自然狀,不偏不倚,動作如行云流水,不拖不澀,輕柔勻緩。 (3)動作弧形,圓活完整: 動作呈弧形式螺旋形,動作轉換間圓活不滯,同時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形成一個整體。 (4)連貫協調,虛實分明: 動作要連綿不絕,銜接和順,分清虛實,保持重心穩定。 (5)輕靈沉著,剛柔相濟: 動作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看似柔實則剛,發勁完整,富有彈性,使用拙力為下乘。 3.太極拳的主要作用 太極拳輕松柔和、連貫圓滑、自然均勻、協調完整,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運動。 (1)對身體的作用: 能增強全身體質,增強肌力,加強骨骼、韌帶和關節的強度,提高身體的敏感性。 (2)對精神的作用: 精神集中貫注,有利于大腦充分休息,消除疲勞,打完一遍,有身松體泰之感。 (3)對內臟的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減少呼吸頻率,增強肺活量,充盈各個內臟,使身體各項功能處于最佳狀態。 (4)自身防衛作用: 太極拳本身就是一門武功,集各家之長,擅長以柔克剛。 (三)氣功 氣功,也稱之為炁功,是一種通過調整自身呼吸、活動和意識 (即調息,調形,調心)等手段,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驅邪、開發潛能、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氣功根據身體是否活動分為動功和靜功。以身體活動為主的稱為動功,如導引類氣功,特點是強調肢體操作要與意氣相結合;身體不動,只靠呼吸和意識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稱為靜功。另外,多數氣功方法是動靜結合的。 1.氣功的淵源 氣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獨有的,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核心指導的靜功。氣功在古時通常稱之為吐納、導引、行氣、服氣、煉丹、修道、坐禪等。《黃帝內經》中就有 “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記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 《導引圖》是最早的關于氣功類的圖譜。直到20世紀50年代,劉貴珍于 《氣功療法實踐》中寫道:“‘氣’這個字,在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氣功才被確定和傳播開來。 2.氣功的功法特點 氣功是中國獨有的,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經絡系統為基礎,以氣血學說為指導,將傳統醫學發揮到了極致。氣功練習雖然因人而異,但總體要求卻大致相同。 (1)松靜自然,意氣相隨: 練習時應使身體放松,心態自然平和,集中精神,達到意氣相隨的境界。 (2)練養相輔,動靜結合: 練習和修養同等重要,一味的猛進和冥想都是不可取的,應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3)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氣功的練習非一日之功,應循序漸進,不可盲目練習,要有恒心,有毅力。 3.氣功的主要作用 氣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強調人和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預防保健: 具有消除心身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 (2)陶冶情操: 舒暢心情、開闊心胸、培養意志、塑造健全人格、增強心理適用能力。 (3)開發體能: 通過鍛煉,氣功能使人精力旺盛,提高記憶力,增加感覺敏銳性,提高思維能力。 (四)八段錦 八段錦是新氣功療法的一種,是近年來應用較多、效果較好的健身氣功新功法。八段錦中的 “八”字,是一個約數,并非僅僅指八段,現已形成獨立的八段錦體系。 “錦”字,拆分為 “金”和 “帛”字,這兩個字在古代所代表的物品都很珍貴,精美而華貴。現代八段錦功法不僅有文八段錦與武八段錦之分,還有坐式與立式之分。坐式練法恬靜,運動量較小,適合晨起練習;立式運動量大,適合飯后一小時練習。 1.八段錦的淵源 八段錦功法最早見于何書、出自何人之手尚無確切定論,在南宋洪邁所著的 《夷志堅》一書中有確切記載:“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效方士養經馬伸之術,得之甚喜……嘗以半夜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由此可見,八段錦在宋時已廣為流傳。但據考證,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 《導引圖》中,至少有四幅圖的姿勢與八段錦圖的姿勢有相似之處,分別是第二式 “左右開弓似射雕”,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第六式 “兩手攀足固腎腰”,第八式 “背后七顛百病消”,這說明后世流傳的八段錦與 《導引圖》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2.八段錦的功法要點 經過歷代醫家、氣功大師的增減、淬煉,現在的八段錦全套動作銜接自然、巧奪天工,運動強度適合各個年齡段。 (1)柔和圓潤、緩慢連貫: 柔和,是指習練時肌肉力量適中,不要忽強忽弱,要輕松自如,渾然天成;圓潤,是指習練時各關節要靈活,不帶棱角,如瀑布下的石頭;緩慢,是指習練時不要忽快忽慢,速度始終如一;連貫,是指習練時沒有停滯,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 (2)松緊結合、動靜相兼: 松,是指習練時不僅要做到肢體上的放松舒展,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放松;緊,是指習練時適當用力,但是要緩慢進行;動,是指習練時肢體上的運動;靜,是指習練時動作沉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從外面看起來是處于靜止狀態,但肌肉內臟處于活動之中。 (3)神與形和、氣寓其中: 神,是指習練時支配肢體動作的主腦。在中醫上素有“神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之說,同時,習練時外界環境要安靜,身心沉浸于練習中,從而達到忘我狀態;氣寓其中,是指習練時運氣于體內,周而復始、循環不斷。 3.八段錦的主要作用 八段錦不同于一般的以肢體鍛煉為主的功法,它是一門主要對心、肝、脾、肺、腎等內臟器官進行功能性鍛煉的氣功方法。此外,前人將其列為導引類氣功功法,引氣功流于全身以達到祛除外邪、抵御外侮、強身健體之功效。八段錦屬于有氧運動,能調動身體各部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充滿活力。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能延長呼吸,減慢心率,降低心臟耗氧量,減少心臟負荷,對高血壓有一定療效。 (2)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可以延長呼吸,擴寬氣道,使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更加完全;能加強換氣功能,增加肺活量,使呼吸道通暢,對肺部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3)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練習時精神的集中能有效緩解憂慮,改善心情;腦部微循環的改善能健腦安神,消除疲勞。 |
|
來自: 知足常樂lthdcv > 《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