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2 期 作者 / 1崔家康 2陳曉 3劉曉玲 1廣州中醫藥大學 2河南中醫學院 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許紅 “引火歸原”探識 “引火歸原”最早見于張景岳論述肉桂作用時曰:“若下焦虛寒,法當引火歸原者,則此為要藥,不可誤執。”“火”即為“命門之火”,其稟于先天,又稱“相火”、“龍雷之火”。人之兩腎,真陽之根,真火之窟宅耳。此火宜藏而不露,蘊而不宣,則暗中生長,方能吹煦百體,醞釀太和。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曰:“左腎屬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門相火也。”其首創的命門相火學說是“引火歸原”的理論基礎。腎為先天之本,藏腎精,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腎陽為五臟陰陽之本,其在人體機能的正常運行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論·相火論》中說:“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命門之火的衰弱則溫煦功能下降,易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1 火不歸原的類型1.1 陰不斂陽,虛陽上越 《素問·六節藏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命門之火,為水火之根,原氣之宅。“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水火相抱,陰平陽秘,水足則火藏于下,溫煦五臟六腑,統領一身氣化,可身和無病。如因外感六淫邪氣、飲食情志內傷等,導致人體真陰虧損,陽氣失去依附,真陽不能內守,浮越于上,即為“水淺不養龍”。龍雷之火,望文生義,它發生于須臾之間……證見日出便熱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水虧于下,陰不能抱陽,則浮游之火上犯,火不歸原而出現下利滑脫不禁、口舌糜爛、舌質紅嫩、面紅如妝、腰膝酸軟無力、厥逆無脈或脈虛大按之空等癥。張景岳《類經》:“善補陽者……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趙獻可《醫貫》:“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故在治療上應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補腎陰的同時兼以補陽。此類方劑有《金匱要略》的崔氏八味丸,費伯雄的潛龍湯,傅青主的引火湯和張介賓的鎮陰煎等。 1.2 陰寒里盛,逼陽外越 陰寒盛于內,迫陽不能安于本位,虛陽上浮頭面,即為“戴陽”;格陽于外,為“格陽”。 1.2.1 “戴陽”:主要表現有顴面浮紅、下肢逆冷、脈大而虛或微細欲絕等。《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314條:“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第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兩條皆是說明少陰陰盛而致“戴陽”,脾腎陽虛水谷不化則下利;腎陽虛衰,不能鼓動氣血生成與運行,則脈虛大甚則脈微欲絕;至于少陰主證四肢厥冷但欲寐,亦必有之。然后者病情尤甚于前者,同時出現陰寒太盛格拒熱藥,逆于胃而干嘔,虛熱擾心而煩,所以應破陰回陽,挽險勢于瞬間。《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置陽藥不被格拒。”故在白通湯基礎上加咸寒反佐滋陰養液之豬膽汁、人尿,從陰引陽,消除格拒。如王晉三《絳雪園古方選注》所云:“面赤者加蔥白,則是蔥白通上焦之陽,下交于腎;附子啟下焦之陽,上承于心;干姜溫中土之陽,以通上下,上下交,水火濟,利自止矣。” 1.2.2 “格陽”:主要表現有四肢厥冷、下利淸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等。《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為少陰寒化的重癥,陰盛格陽,虛陽外浮,則身反不惡寒;虛陽上浮所致之面赤當為嫩紅色并游移不定,與陽明病面赤有本質區別。此方與四逆湯組成相同,但四逆湯治真寒假熱證之輕者,若出現陰盛格陽證,應用具有破陰回陽、通達內外之功的通脈四逆湯治之。故重用附子,倍用干姜,以大辛大熱之藥,速除內寒,急回外越之浮陽。 然“戴陽”與“格陽”都屬火不歸原的病理變化,是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常可互見,不能截然分開。 1.3 腎陽虛,虛陽上浮 張景岳《景岳全書·火證》云:“寒從中生,則陽氣無所依附而瀉散于外,即是虛火,假熱之謂也。”腎陽虛衰,陽氣外浮,“氣有余便是火”,浮陽在表,郁積發熱,則會導致各種熱象的出現,如身熱、面赤、頭痛、眩暈、齒衄、煩躁、小便黃赤、大便干結等。此為腎陽虛“寒火”證,亦屬于虛火范疇,但不是陰虛火旺,而是腎陽虛虛陽上浮,本質為寒、表而似火的證候。此為假熱,純屬陽虛,當用溫陽散寒之法,宜用溫熱藥治療。 虛陽上浮與陰不斂陽、寒盛格陽之證,雖同屬“火不歸原”,腎之陰陽水火失調,但其“虛火”與“虛陽”的產生病機有別,治法亦不同。應遵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則,按照辨證論治以補陰配陽,此乃“引火歸原”治療的著重點。 2 引火歸原的常用藥物清·程鐘齡《醫學心悟》:“當用辛熱雜于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入海引火歸原。”其概括引火歸原方劑配伍的特點,即在大量壯水藥中加入少量的引火歸原藥,即取“少火生氣”之義。本浮陽在上,火不歸原,若峻補陽氣,恐在上之虛陽飛躍而出,反變壞證。引火歸原法治療的病證有眩暈、咳喘、驚悸、陽痿等達19種之多,常用藥物有如下幾種。 2.1 肉桂 《湯液本草》:“肉桂入足少陰腎,太陰經血分,補命門之不足,益火消陰。”《本草求真》云:“肉桂氣味純陽,辛甘大熱,直透肝腎血分,大補命門相火……有招導引誘之力。”因其大熱入肝腎,可使下原虛衰所致上浮之虛陽回歸故里,故欲引火歸原以降虛熱,須與滋陰藥合用方可,用量宜小,過量易助陽耗陰則陰益虛、陽益亢。以少量甘溫辛熱之肉桂,熱因熱用,促其陽附于陰,陰平陽秘。 2.2 附子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本草匯言》:“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凡三焦經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大熱之附子配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之熟地,能相得益彰,既可益陰又可補陽,助陰斂陽,陰陽平和。 3 結語引火歸原法除內服外尚有外敷,如《石室秘錄·引治法》:“如人虛火沸騰于咽喉齒間……乃用外治之法,引之而愈。方用附子一個為末,米醋調成膏藥,貼在涌泉穴上。”亦有用蜜制附子噙含咽津,治療喉痹、口瘡等。故當臨床遇疑難雜癥,其他方面入手效不明顯,又有火不歸原的表現時,此思路可為一試,或可收意外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