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后,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4大國及參加反德同盟的法國,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旨在“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機構——聯合國。 聯合國 1945年10月24日,第2次世界大戰取得勝利之后,《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根據《聯合國憲章》第23條第1款的明文規定,中國、法國、蘇聯、英國及美國作為5位創始成員國,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這5個國家作為常任理事國,比之其他普通成員國不但話語權更重,而且具有關鍵的一票否決權。自然,擁有這樣巨大國際影響力的常任理事國職位,毫不意外的成為其他國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 尤其是二戰后崛起的諸多大國,更是在世界上屢屢爆出了謀求獲得第6個常任理事國職位的新聞。那么,這些國家之中,誰最有可能成為第6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夢想成真呢?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擁有近200個成員國,但是,這么多國家和地區,真正擁有資格角逐第六常任理事國的國家其實并不多。 綜合世界上各國家的國土面積、經濟發展情況、人口數量及政局的穩定性,有這樣資格的國家,無非是德國、日本、印度、巴西,還有就是調門最高、叫得最響,也自信最為爆棚的韓國。 韓國 先說韓國,叫聲最高、號稱宇宙第一大國的大韓民國,雖然經濟并不弱,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口也有5000萬之巨,比之英國相差無幾。 韓國 但是,位居中國、日本、俄羅斯三大國之間的地理位置和貧瘠的資源,注定了此時的韓國已經是他們的巔峰,更何況,韓國先天不足,至今仍被美國軍事控制,甚至算不上一個完全主權獨立的國家,再加上朝鮮的牽制,韓國成為聯合國第6任常任理事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德國 到目前為止,德國擁有國土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余萬,是歐洲除俄羅斯之外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憑借全球領先的工業、科技水平,牢牢占據了世界第四大經濟大國的位置。 對于德國,相信許多人對其遭遇扼腕嘆息之余也倍感欽佩,因為,作為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挑起國,德國幾乎以一己之力挑戰的全世界,可以說雖敗猶榮。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德國雖然屢戰屢敗,但卻每次都能頑強的在廢墟中崛起。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的領土變遷 2次世界大戰失利后,德國失去了40%的領土,并被分為兩個國家,科技成果更是被掠奪一空。但是即便如此,德國依然頑強的再度崛起。如今的德國在歐盟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其強大的工業及科技實力,更給予了德國巨大的話語權。 如果在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外的國家中挑一個綜合實力最強、潛力最大的國家,那么,德國無疑能夠名列前茅。照這樣來說,德國的確是最有可能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的國家。 然而,聯合國是在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后,由反法西斯國家主導成立的,也就是說,聯合國的成立是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基礎之上的。德國作為二戰元兇,如果真的讓德國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幾乎挑戰了聯合國法理上的正統性。這自然也成為德國成為第6代常任理事國最大的障礙。 德國 當然,由于二戰結束之后,德國對于納粹進行了最徹底的清算,比之如今日本右翼勢力死灰復燃、頻頻否定二戰的行徑而言,的確要更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德國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的概率雖然不高,但也是有的。 日本 公平的說,擁有1億多人口的日本是名副其實的大國和強國,日本比之英國、法國等老牌列強不但絲毫不弱,反而猶有過之。中國崛起之前,日本更以巨大的優勢牢牢占據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地位,一直位居德國之上,日本的軍事、經濟、科技等實力毋庸置疑。 日本 但是,由于第2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日本一直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也因此,日本謀求政治獨立的欲望隨著經濟實力的強大也愈發強烈。而獲得第六大常任理事國之位,自然是最好的途徑。 所以,日本謀求第六大常任理事國的欲望十分強烈。但是,與德國情況相似,同樣作為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到目前為止,依然在政治和軍事上被美國牢牢掌控,甚至比之德國更為不堪。 而日本謀求政治獨立,獲得第六大常任理事國的做法,無異于推翻第2次世界大戰的結論,這自然不可能被中國、美國乃至于其他反法西斯國家容忍。 駐日美軍 當然,如果說日本一點希望也沒有,也不至于。因為如今已經是反法西斯戰爭70多年后,世界政治和經濟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打壓日趨崛起的中國,也不排除美國將日本作為棋子扶持上位。 當然,即便是有美國的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概率依然微乎其微。因為首先,中國就絕不可能贊成,而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的贊成票,是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的必要條件。 印度 當今世界上,如果有哪一個國家的調門能跟不可一世的大韓民國相媲美的話,那么,它一定是同樣自信爆棚的印度了。作為南亞次大陸說一不二的霸主,印度早已經不滿足于此。在印度人看來,真正成為世界性大國才是他們理所當然的目標。自然,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印度的追求之一。 印度 但是此時的印度,除了爆棚的自信心和龐大的人口數量,印度國內一系列問題決定了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概率其實也很低。 首先便是人口問題,印度的人口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中國,而如此龐大的人口,卻遠遠沒有完成義務教育。也就是說,日本的新印度的新增人口雖然非常龐大,但卻大多數是文盲。 這樣新增人口雖然年輕力壯,卻很難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工作需求。印度龐大的人口數量不但很難成為助推經濟飛躍的人口紅利,反而會成為負擔,這恰恰是印度目前飛速發展背后最大的隱憂。 印度 同時,印度社會存在上千年,至今依然存在的種姓制度,也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頑疾。而印度目前國內廣泛存在的地域發展不平衡、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巨大等問題,很難讓國際社會承認印度是真正的大國。 巴西 至于巴西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的可能性,其實更低。作為南美洲面積和人口第一大國,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給予了巴西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浪漫到夸張地步的巴西人卻很難將潛力化為動力。 與印度相同,除了沒有種姓制度,巴西國內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貧富差距巨大、貪腐嚴重等問題也十分嚴重。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巴西境內的種族問題更是困擾巴西政府的頑疾。因此,在徹底理清國內問題,走上發展快車道之前的巴西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概率,也可近乎忽略不計。 巴西 因此全部算下來,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概率最高的國家,反而是老牌歐洲列強德國。因為,德國先進的工業、科技實力,使得德國沒有如印度、巴西這樣發展中國家的諸多問題,而作為老牌列強和歐盟主要成員國家,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也要遠好于韓國、日本。 最起碼,德國在國際社會上,沒有哪一個常任理事國會堅決阻止德國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因此,雖然概率也不算多高,但相比其他國家,德國的確是最有可能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的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