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切自然形態被單純化后以現代的方式成就了一種獨特的建筑藝術美,獨特的形式美,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感官震撼,這就是建筑之美。 一、建筑藝術 建筑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建筑已經形成了自己復雜的形態體系,并在不斷的發展,不斷擴大。它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含精神因素,建筑師在滿足建筑實用功能基礎上又賦予建筑豐富的精神內涵。建筑成為了一種藝術。建筑空間為藝術而生,是時代藝術行為的縮影。建筑師將自然抽象、升華,轉化為帶有時代特征和人的因素的藝術品過程,也就是建筑生成過程。建筑形成了巖石般的體量感。一切自然形態被單純化后,以現代的方式成就了一種獨特的建筑藝術美,獨特的形式美,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感官震撼,這就是建筑之美。黑格爾曾說:“就存在或出現的次第來說,建筑是一門最早的藝術”。建筑有自己獨特的體系,體現不同背景社會條件下的不同風格,獨特的審美特點,風格和自我演變過程,具有原則性和序列性,如古代中國建筑就具有木構、斗拱、裝飾、飛檐、整齊,對稱、縱深發展的宮室特點。中國園林更具有東方式的親切、融合自然之美。蘇州園林就是一例。建筑師在設計中表達自己的美學追求,形成自己風格。因此,世界建筑呈現了多姿多彩的面貌。 二、建筑藝術的審美特性 1.空間造型性。空間具有其獨特的造型語言,建筑空間既包括內部空間,也包括外部空間。完整的建筑是內外空間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建筑大師賴特曾說過:“一個建筑的內部空間便是那個建筑的靈魂,這是一種最重要的概念,外部空間則應由室內居住的原狀中生長出來。”因此我們看出,內外空間具有完整的統一性和協調性,是整體建筑美感的體現,帶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和精神上的享受,這種愉悅給人帶來美的體驗。這種與周圍環境相結合所構成的空間感,使建筑具有整體美感,使建筑結合地域特色體現其歷史感、時間性。 2.實用功能性。建筑之間之所以相互區別在于其不同的實用功能的使用特性。不同的使用需求具有不同的功能。建筑形象的藝術性與建筑物的效用密不可分,從本質上說,前者反映著建筑物的用途。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筑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筑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筑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筑的審美意義,有賴于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良、噪聲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華麗,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使風一吹就要傾倒,那么色彩無論怎么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里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住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使用起來讓人別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筑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著實用性。 3.環境的協調性。建筑設計應與當地環境相協調,與當地文化相適應,而不是隨心所欲為之。因為任何地區都有它自身的民族特性、地風地貌和長時間的文化氛圍與人文環境。建筑如果不能與周圍環境相一致,那是稱不上真正的好的建筑設計。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就是好的例子:建筑形態與周圍自然風景有機結合,別墅坐落于山石之上,處于流水之間,建筑隨四季變而景色變,具有如詩畫般的意境和情懷,給觀者帶來心靈的觸動。當然,建筑設計也體現了建筑師本身的文化素養和深邃的精神內涵。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法國盧浮宮“金字塔”方案曾遭到強烈反對,然而建成后的宏偉建筑使世人看到了這一建筑不同尋常的偉大。也讓人們看到了這樣一位偉大建筑師的聰慧。時間證明了這一切。這一具有前瞻性的作品是環境與建筑相協調成功的一例。 4.工程的技術性。建筑與工程技術緊密相連。建筑之所以成為建筑與技術密不可分。換而言之,設計構思細致精巧的建筑都是通過技術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應用于大型工業制造上的技術都可以應用于建筑建造之上,它使圖紙上任何天才的設計都有了實現的可能性,不再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的設想。 建筑之美也通過不同材料與技術體現出來,如古希臘神殿取材于當地石材,古中國建筑依靠于木料。而現代,鋼筋混凝土技術更是完成了建筑史上的變革。從“水晶宮”、“埃菲爾鐵塔”面世的時候起,現代技術就已經應運而生了。 5.建筑的公共社會性。斯克拉頓指出,“建筑是公共性的。”建筑具有公共特征,服務于公共生活、大眾社會,具有開放性,流動性。人們的生活作用于環境之中,與之發生密切的聯系,建筑師、建造者、公眾與參加者共同實現了建筑的實用功能。人們分享美的建筑給人帶來的美的感受,完成各種社會生活體驗。 6.建筑的表現性。建筑具有獨特審美情趣,既反映了一種時代精神,也表現了精神層面內容。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總是安寧,詳和,具有“禪意”。他所設計的可以說是靈動的建筑,是會說話的建筑,也是與人心靈相通的建筑。他的“光之教堂”,充分表達出他自己所說的“建筑的目的不只是與自然交談,而是試圖改造經由建筑表達出來的自然意義。”《水之教堂》等作品則讓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寄托,與所設計的作品形成了一種心靈的溝通和對話。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也是安藤設計的非常特別的建筑物,他將主體寺建在一個很大很大的荷花池下。而沿著樓梯向下,就會發現別有洞天,這項作品也將安藤建筑與自然相結合的信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反映了建筑物本身的特征時,更融合了建筑師個人的情感因素。另外,除卻個人主觀的理解之外,建筑的表現又往往具有預料之外的客觀性。即由于時間、空間、色彩、光影、尺度、材質等因素影響所帶來的效果。這也是建筑自身的表現性,如理石建筑在經過風雨的侵蝕后更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痕跡和時間的雕琢。 7.建筑藝術的兼容性。建筑藝術中包含了雕塑、繪畫、工藝美術等不同層面的藝術,通過結合使之達到融合。雕塑、繪畫(主要是壁畫)、園藝、工藝美術乃至音樂都能融合到建筑藝術中去。比如歐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畫就是當時建筑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在古代的教堂建筑中比較多見。建筑同時還能將文學、音樂等成分包容進來,創造出一種融合后的共同之美。 總之,建筑的藝術美是由各種特征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我們應不斷地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審美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理解和學習大師建筑中深邃的內涵和人文主義精神。欣賞到建筑的本質之美,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商務印書館,1979. [2]呂道馨.建筑美學.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s://www./9/view-98167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