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載(公元1799~1870年)原名廷飏,字熙載,后以熙載為名,字讓之,后以字行,號晚學居士,江蘇儀征人,諸生,著有《師慎軒印譜》。 吳熙載出包世臣之門,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的再傳弟子,兼擅書、畫、篆刻。篆書純用鄧氏筆法,揮毫落墨,舒卷自如,雖剛健少遜,而更填翩翻多姿,有個人獨到之面貌。吳熙載在藝術方面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治印之上,運刀迅疾,圓轉流暢,功夫精熟,無論朱白文,在承繼鄧石如篆刻的基礎上,都有新的創意,形成獨具自身風格的風貌。特別是其印中一類輕松澹蕩意境的印作,是在鄧石如印作中未曾有見過的。特別是在其晚年印作,字法、布局、行刀、款法自出機杼,以其平正、淡雅、拙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印風格調。 在清代印壇,鄧石如之后,吳熙載、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是繼起的幾位大家。吳熙載比趙之謙大三十歲,而趙之謙比黃士陵、吳昌碩大近二十歲,可以說是這幾位大家的繼起,將篆刻藝術推向了真正的高峰。關于篆刻家鄧石如是該歸入徽派(又稱皖宗、新安派、黃山派),還是該獨立于徽派,單獨稱為“鄧派”,印學史是有所爭議的,我們之前也在流派篆刻之區劃中有所提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鄧石如的篆書、印法對后世的影響都是極大的。鄧派這個名稱,是由吳熙載最早提出的,這一派的著名篆刻家,除吳熙載外,還有徐三庚、趙之謙、黃士陵等,但是,趙之謙本人是不承認專學鄧石如的,關于此處,我們會在介紹趙之謙時再詳細介紹。 吳熙載、趙之謙兩人作品,各有特點,可稱是旗鼓相當。兩人在印壇上的一些爭論亦是有的,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藝術偏好和性格不同造就了兩人不同的印風。趙之謙早年自治印章“會稽趙之謙字?叔印”,在邊款中言: 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此者,揚州吳熙載一人而已。 可見,在趙之謙早年對吳熙載是佩服有加的。吳讓之看后頗為感動,除對趙印作了中肯評說外,并冒酷暑即興揮汗刻“鑒古堂”、“趙之謙”等白文四印,印作方圓相參,疏密相應,實現了輕靈古拙、渾厚平實的統一,堪為吳讓之篆刻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 但是在同治癸亥年(公元1863年)在《書揚州吳讓之印稿》長篇文章中卻說: 讓之于印宗鄧氏,而歸于漢人,年力久,手指皆實,謹守師法,不敢逾越,于印為能品。 此處對吳熙載又頗有微詞,其中之變有何故事,已經沉入歷史之長河之中,后世幾乎沒有詳記,但是至少,趙之謙對吳熙載的認識是有不足的。特別是吳熙載的印學所長,決不僅僅在于“謹守師法”,他的作品也絕對不止“能品”。我們再看看吳熙載在《題趙?叔印稿》中的一段文字: 刻印以老實為正,讓頭舒足為多事。以漢碑入漢印,完白山人開之,所以獨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得更贊一辭耶。 清代其時,寫篆書多學鄧氏之篆書,多有“讓頭舒足”的習氣,吳熙載此處所言當是意有所指的。吳熙載論印主張“老實”,為人亦忠厚;趙之謙才高氣盛,不可一世。兩人性格迥異,作品亦是兩路。近代以來,對吳熙載、趙之謙兩位大家,或有揚彼而抑此,或先甲而后乙,見仁見智,我們一直強調在藝術領域,難免有個人之偏好,非要有唯一之定論,反落不美,我們后世學印之人亦不要憑主觀之判斷,強分優劣。兩位大家的藝術成就在清代印壇是并駕齊驅的杰出人物,亦是有這樣的不同藝術偏好的大家,才使得篆刻藝術更加的多元化,才將篆刻藝術推向高峰。 我們之前在介紹印章風貌的時候曾說,對于印作有一類分法印章的風格有三大類:古鉨風格、漢白文印、元朱文印。今天我們先來看看吳熙載的古鉨風格的印作: 印文:殷罍齋考定金石文字印 印章尺寸:12mm×24mm 從字法來看,印中所用為金文,一般古鉨風格的印章,我們在選用字法時,當選用金文,更加符合古鉨的風格。從章法上來看十字三列排列,“殷罍齋”與“考定金”首字略小,后兩字基本等大,第三列“石文字印”則是四字基本等大。古鉨風格的印章,在文字排列之時,作類似此印較為勻稱的排列,似會出現板滯的問題。而此印以“罍”字和“齋”的相同疊部首不對稱的形象來化解(如圖二),也用到殘破的處理,來增加印面的滄桑歲月之痕跡。我們亦可以看到在“文”和“印”二字中重“點”的處理(如圖三),是很有古鉨風格特征的。古鉨風格的印章,在文字排列之時,特別是多字印是要盡量避免過于規整的,在字法的選用中,亦要選甲骨文、金文等秦小篆之前的文字,要有獨到的設計來增加印面的自然天趣和歲月滄桑感,在刀法的處理上亦要多一些諸鑿的感覺,可用切刀之法。此印的印面整體給人一種方正平和質感,又添金文的不加修飾的自然天趣,和極具金文鐘鼎鑄造感和碑版文字的暈染的筆意,是吳熙載晚年的佳作之一。 印文:權 印章尺寸:13mm×13mm 古鉨私印風格的單字印“權”,我們可以看到字法上是介于小篆和金文之中的寫法,以小篆的寫法,在筆畫的處理上又有不標準的處理,造成一種文字標準化進程中的一種感覺。兩個“口”部和一個類似圓形處理的十分肆意和不勻落,更加的增添了印面的自然天趣,亦有文字未定型之前的,圖形化更重的感覺。我們再看口字邊框部分,沒有刻意注重內方外圓(既框內沿較為平直光滑,而框外沿則相對較為斑駁,秦漢官印中常見此種處理),亦是給人一種趨近標準化而又未完全標準化的歷史感。我們知道秦統一文字,標準化的小篆成為官方文字。而此印的方邊框是秦印的標志之一,文字的處理與邊框的處理,造成一種古于秦的年代感。 印文:仲陶 印章尺寸:9mm×15mm 此印的制式是秦印的低級別官員的半通印,既印章大小為高級官員正方官印的一半。田字格、日字格、口字格是秦官印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因為春秋戰國之時諸侯國秦國與后來大一統的秦朝有印章風格的傳承,許多印是無法確定具體時間的,這種半通印是否為秦朝統一六國之后方才產生,結論當是不是,因為先秦很多諸侯國亦有類似大小的印章。這種制式的印章,亦是古人常用來憑信的工具,不用于書畫之落款處理。 此印我們可以看到比之之前兩印,邊框的刀法更加的堅挺犀利,內中勁力更加的勁挺。字法亦是作更多的金文處理;“陶”字做了省筆的處理,更加的古樸蒼拙;筆畫線條的結尾處具有雕琢的沖鑿的力度感。特別是“仲”字“中”部的一豎筆直勁挺,與邊框豎框的勁挺處理使得整個印面更加的蒼勁雄渾。 我們再來看兩方半通印: 我們來看幾方印文相同的印章: 兩方印文相同之印,與其歸入古鉨風格,其風格則更加的接近東漢的官印,文字的左右與邊框基本沒有間隙,而上下則是有一定的留空。在這里給出,是想大家可以比較一下,整體設計類似的兩方印章,在筆畫的刀法處理上、筆畫末端筆意的細微處理、粘連殘破的處理都會帶給印章不同的感覺。 我們要注意古鉨風格的印章,要注意字法的選用,亦要注意古鉨一些特別制式。我們可以看到吳熙載在其中是極有造詣的,特別是在許多展現自然天趣的點睛之處時,亦是比較適可而止,未做刻意的夸張處理,顯得十分內斂,這也與我們提到的其性格有關,印如其人。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