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體的循環體系中,可以分為三大體系:臟腑體系、經絡體系、氣血體系,這三個體系相互支撐、彼此關聯,生命才能正常的運轉。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身體里邊的臟腑、氣血、經絡體系,可以比作是國家的經濟、軍事和政治體系,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在這里,我們主要跟大家探討學習臟腑體系。 中醫里的藏象學,就是以研究臟腑體系為主,研究臟腑體系、研究藏象學,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為了學會一個辨證方法,這個方法就叫做臟腑辨證,通過病人的癥狀,找到相應的臟腑,找到相應的臟腑也就基本上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 除了臟腑辨證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辯證方法,如:五行辨證、陰陽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等,不管是用哪一種辨證方法,其目的都是通過辨證分析,從而得出一套更好的治療疾病的方案。 其中,五臟六腑是人體生命的核心部分,因此,在這些辨證方法中,藏象學的內容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臟中的皇帝,心臟 在中醫里,心臟被稱為「君主之官」,對于五臟來說,心臟相對于一個國家里的皇帝,具有主陽氣、在志為喜、惡熱等特點。 1 心主陽氣 古代醫家把心臟比作人體的太陽,人活著其實就是靠著一口陽氣,當沒有了這口陽氣,生命就不復存在了,就好比一個國家沒有了皇帝,這個國家將出現重大危機,甚至是走向滅亡,由此可見心臟的重要性。 心臟作為皇帝,應當把陽氣供應好,保持心陽充足才能溫煦和運化氣血,氣血通暢、運化順利,才能溫煦四肢百骸,精神才能振奮。 當心臟的陽氣衰弱了,也就相當于皇帝的統治能力降低了,就會導致血脈凝滯、局部氣血運化不通,血液里甚至會有血栓等,從而引起神識萎頓、四肢不溫。 此外,心陽不足還會影響到水谷運化,影響到消化系統;人精力不足,全身的循環新陳代謝系統也變慢了,食欲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心率、消化系統、腸道的蠕動等,都會變慢,還可能會出現水液代謝失常,如尿頻、出虛汗等等。 2 心在志為喜 心臟是管喜悅這種情緒的,《靈樞.舉痛論》里說:「喜則氣和志達」,喜怒憂悲恐,這種五種情志都通達了,榮衛通利,就對整個身體都好。 以前在古代專門有一種刑法,就是讓人活活笑死的,這就說明了,笑也是會出人命的,因此,不管是喜還是怒,都要控制在一個適度的范圍之內,喜悅太過也會導致心臟出問題。 其中《范進中舉》就是很典型的案列,主人公好不容易中舉了,結果高興過頭瘋了,這種瘋叫心神受損,導致神志渙散、不能集中精力,失去了作為正常人的判斷和行為能力了,這就是喜悅太過導致的一個弊端。 3 心臟惡熱(怕熱) 有朋友可能會問:「心臟主陽氣,怎么還怕熱呢?熱通常不都是屬陽嗎」? 其實,心臟本身是屬陽的,它主陽氣,且心臟在五行之中屬火,因此是身體里邊屬于陽氣最旺的一個器官。正常情況來說,心陽是不用補的,除非是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了心陽不足,不然通常都是不用特意去補心陽的。 心臟本身就是陽臟,如果長時間放在一個過熱的環境下,自然是很難受的。正如《黃帝內經·素問》里說:「心病者……禁溫食熱衣」,意思就是心臟有問題的人(心陽不足除外),應當禁止吃一些溫性的食物,這也正反映出了心臟惡熱的特性。 有的人總感覺自己血脈凝滯,容易這里冷,那里冰,還有點神識萎頓,精力不足,老犯困想睡覺,消化系統運化也不好,于是想補一補陽氣,提升一下心陽。 其實出現這些情況,只要適當增加運動量,提高心肺功能,就達到了增加全身的陽氣目的。 人乃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陰陽之氣交融的產物,而陰陽是互根互用,又是相互制約的。 生活中很多人陽氣不足了,都只是單純地提升陽氣,而不注意養陰,少了陰去制約、克制陽氣,陽氣就不受控制了,通常就會出現上火的情況。 因此,如果自己貿然地去補心陽,就很容易導致心火大、心火亢盛。 心火大,表現出來的最典型癥狀就是心煩,總感覺心里有團火,想發脾氣,又發泄不出來,發火其實是瀉火的一種方法。 有的人內心特別強大,心理素質特別好,心煩了也不亂沖別人發火,長時間憋在心里邊,這就容易造成晚上心緒不寧、精神亢奮導致失眠,這種失眠也是由心火大所致。 心火大的人還時常感到口渴,同時還容易口舌生瘡,舌質也很紅,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注意心臟的問題了。 心火旺盛導致問題,解決方法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能瀉心火的穴位,后溪穴。 后溪穴,是小腸經上的穴位,小腸經和心經互為表里,因此能起到瀉心火的作用。當有人因為心陽過盛,心陽上亢而出現失眠、心情煩躁、口舌生瘡的時候,就可以用一用后溪穴來清一清心火。 取穴方法:攥拳的時候在小拇指這一側就會有一個突起,在突起的尖尖的地方就是后溪穴。 把中指輕輕的按在尖的地方,然后把手放松,中指指尖朝向小指的方向,不用揉,也不用有任何動作,就靜靜的用同一個力度放在保持30-60分鐘這就可以了。 操作要點: 輕,點按在穴位的力度越輕越好,輕輕接觸皮膚即可。 靜,就是靜止,穴位本身地方不大,點按在上邊就別動了。 向,其實決定了您用這個穴位是補還是瀉,這個方法就叫迎隨補瀉,講究順經為補、逆經為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