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養生
什么是養生?養生是指養護生命,也叫攝生、厚生、衛生。古代從《禮儀》就開始有記載,人要厚愛生命,要保衛生命,所以咱們國家叫衛生部,日本叫厚生省。
養生內容很多,包括神養、氣養、藥養等等,食療就是養生術里的其中一術,古代也叫食養。食養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谷、肉、果、菜代表全面的食物,你把它們都吃完,就能夠達到不生病,這非常符合今天的營養學。而且中醫認為在平衡飲食的基礎上,因人、因地、因事、因病、因季節的不同,飲食的模式也應該有所不同,但傳統中醫養生觀非常中庸、和諧、不劍走偏鋒。從來沒有靠某個或某類食物“包打天下”的說法,講究五味調和,歷來提倡多樣、平衡和適度的原則,而且在“太過”與“不及”這對矛盾中,更強調“太過”對人體的影響。
■在西周,“食醫”是第一等的醫生
我國唐代有一本《食療本草》的書,收錄食物和食藥兩用的食物共291種,介紹的都是食物對人體的補養作用,比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食療這兩個字,看來不是拿來治病的,而是用食物來充實身體、無病強身的意思,同時對病患者又起到輔助治療的意義。沒想到今天“食療”二字被曲解和利用,變成了包治百病,意思全走樣了。
由什么人來從事食療工作?在西周時期,醫生就分成四等,第一等叫食醫,向王公大臣進行營養發布;第二等叫疾醫,就是現在的內科醫生;第三等是瘍醫,相當于外科醫師;第四等是獸醫,給牲畜治病的?!饵S帝內經》有句名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就屬于病前養生活動。上工指誰?上等的醫工,按照現在的資質來折算,最低也是主任醫師一級,不是說像張悟本或者劉太醫那樣的,都不是干醫生的,也沒受過多高的文化教育。古代的營養師都是高級的醫師。
■怎么吃?人現在反不如羊聰明
要我說現在人都不如羊了,不知道自己應該吃什么。你看那羊,除了吃一般的青草,還認識很多可食的植物,根據自己的生理需求自選,吃得又肥又壯。我們現在的人呢?亂吃的現象一直陰魂不散,從打雞血、喝紅茶菌到喝點豆腐的鹵水和自己的尿液,最近又跟風吃生茄子。
食療為什么能走紅?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近年來流行的養生保健內容基本上有三大類,第一類是跟中醫有關的一些傳統文化,什么陰陽八卦、五運六氣、風水命相等內容。不過這些內容一般老百姓不是看不懂、聽不明白,就是覺得內容空虛。第二類是中醫的經絡調理學術和技術。雖然經絡走向也看不見摸不著,但有掛圖和模型人,再加上傳授者示教,不少老百姓還能接受。聽完講座或看書以后,自己跟家里人每天掐掐這,捏捏那,大病雖然治不好,倒也能落個舒服。第三類就是飲食調理。這類養生法最容易接近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的事每天都接觸,一聽就懂,一學就會,最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最權威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知名度不如張悟本
2008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出版,我們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宣傳,讓大家了解這個膳食指南。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花了很多心思、動員了很多專家參與,但現在的知名度遠遠趕不上張悟本。媒體宣傳不夠,
宣傳機會不多——達不到媒體希望的收視率。
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健康方面知識也差:關于知識分子健康狀況調查的,一共100個題目。我們調查了在科學院、研究所、大學工作的3000多人,滿分是100分,結果平均分數才20多分!
■科學、真實的養生,不可能急功近利
現在老百姓有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覺得一蹴而就最好。但是我要說,要想身體健康,沒有懶辦法,沒有捷徑可走。它是一個慢活,是慢慢融到你日常生活當中、需要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才能達到的,是從胎兒期間一直到步入老年一輩子都要不斷平衡或調整的一個過程,必須從飲食、起居、運動、心理幾方面進行控制。
除了飲食、起居,養生學還會講“休娛養生”,釣魚、爬山、下棋、放風箏,都有養生效果。我們講康復,會講“作業治療”,做木工、做車工、陶藝、園藝甚至游戲,都能改善身心功能,養生的關鍵,是養心,七情不和諧,吃什么也不能保證健康。
近日,中國營養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了“宏揚正確養生傳播科學營養——張悟本現象”專家研討會。營養、中醫界專家,如葛可佑(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曾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擔任食物營養高級官員)、程義勇(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常翠青(運動營養學博士后,北醫三院運動營養學研究室主任)、谷曉紅(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黨委副書記)、翁維?。ń淌?,主任醫師,原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專業主任)、林殷(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養生康復系主任)等,一起研討張悟本偽科學的現象。上面的內容,就專家發言的精彩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