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HARD FOR A BETTER LIFE 在電腦界都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萬元筆記本比不過六千臺式機。雖這句話可能有些夸張的成分,但若說8000元的筆記本比不過6000元的臺式機,那完全是成立的。 而為什么會有著這樣的差異呢? 這要從一只蝙蝠說起...... (PS:開玩笑~開玩笑~) 下面小邦將和大家講解一下其中的差異,粗略之見,望大神勿噴~ ● ○ P1 做工方面 筆記本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便于攜帶,更多用作辦公,諸如眾所周知的蘋果MAC和聯想ThinkPad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為了便于攜帶,其體積必會大幅度縮小,這不但要求更加高深的制造工藝,且也需在電源和主板等眾多硬件上動腦筋。硬件“閹割”的結果是性能降低,而工藝提高的結果是成本增加。 ● ○ P2 功耗&散熱 差異最為明顯的無疑是在各種網游以及3A大作中的表現了。如:“掉幀”、“發熱”、“死機”這些百度檢索關鍵詞中,筆記本類別占了很大比例。 而除了上述所說的做工、硬件“閹割”,計算電腦性能還有兩個決定性因素:功耗、散熱。 功 耗 整機功耗也同樣影響上限 在電壓相同的前提下,同樣的一塊芯片,同樣的功耗,同樣的發熱,也就是同樣的性能。 看到這個詞可能有些人一頭霧水哈,舉一個實際應用的例子來說就比較清楚了。 若電腦總體功耗為60W,看看電影、聽聽音樂,則只需運轉CPU,而單烤CPU的前提下是35W,顯卡部分的25W散熱是能幫助CPU進行部分的散熱。 當我們玩游戲時,CPU和顯卡雙面開烤,筆記本電腦的散熱模組需要同時兼顧兩頭,顯卡就會搶走給CPU的那部分功耗,而為了讓游戲能正常運行,CPU則自動降低了功耗,維持在15W的一個低位,這就是“掉幀”的因素之一。 而臺式機上并沒有這個限制,整機在供電方面的功耗都受制于電源,一般來說400W-500W的電源人均配置完全足夠,這就給予CPU和顯卡在雙重運行上提供了很大的上限空間。 當然了,這個例子和說辭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說辭,整機功耗的限制其實非常復雜。 散 熱 散熱差永遠是筆記本的硬傷 筆記本與臺式機對于散熱的差距是不可彌補的,直接決定了長時間使用能否依舊保持最佳狀態。 說到散熱,我們先了解一下電腦散熱的原理: ● 無論是臺式機,還是筆記本,目前散熱的原理均是利用空氣循環; ● 通過銅管將CPU、顯卡的熱量傳導至散熱鱗片,通過風扇將熱量排出到外部; 外部冷空氣進入設備,內部熱空氣排出設備,空氣循環,從而到達降溫的目的。 而對于散熱差異比較大的原因大致為以下兩點: ① 散熱空間 由于筆記本更注重便攜性,因此輕薄的機身首先影響就是散熱空間的大小,筆記本內部空間的狹小,導致無法及時將熱量排出設備外,因此聚集了大量的熱量。這也正是筆記本長時間運作或超負荷運作后導致機身“發燒”的主要原因。 ② 散熱風扇 臺式機擁有配套的各種獨立風扇,不僅有CPU風扇、顯卡風扇,電源風扇,機箱各部分還都單獨設計了出風口和進風口。而筆記本一般僅靠一個小小的風扇對CPU和顯卡進行散熱,這差距一目了然。 當然了,是選擇筆記本還是臺式機,除了性價比因素之外,還要看是否適合自身的使用需求。 因工作、學習需要,選擇方便攜帶的筆記本會比較合適。 因工作、學習、娛樂需要,選擇性能方面更加優越的臺式機則更加合適。 (你品!你細品!...) 以上就是今天小邦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啦! 有不足之處,歡迎各位小伙伴們在留言區補充~ 更多玩機小技巧, 就在匠客說。 |
|